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飞来峰非飞来山,但王安石的杭州“因缘”真“缘定‘三生’”

飞来峰非飞来山,但王安石的杭州“因缘”真“缘定‘三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们大杭州 访问量:3550 更新时间:2024/1/8 13:18:29

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为宋韵文化倾倒,为何都称之为“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不止于德寿宫的精妙、帝王将相的精彩、“琴器书画”的风雅,还有王安石、陆游、苏轼、范仲淹朱熹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传承……

昨天,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3年宋韵普及系列讲座迎来首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国做客杭州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带来《飞来峰在何处—王安石与杭州》。

刘成国对宋学、王安石研究至深,曾出版专著《王安石年谱长编》、《荆公新学研究》,古籍整理类著作《王安石文集》,其作《王安石年谱长编》获第十届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一等奖、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优秀成果奖。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刘成国用一句话概括了王安石的一生,表示夸赞他的人称他为当代的周公孔子;贬低他的人,把他和弄权者王莽曹操归为一类。

这份褒贬不一,主要源于他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变法”;但作为一位文学家,王安石受到的赞誉却是绝对的,甚至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数能够‘广涉四部、具有恢宏格局的文化巨人’”。

千百年来,后人对王安石的文学造诣推崇备至,为数不多的争议,也多集中于一首诗《登飞来峰》——

飞來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争议的内容竟是讨论诗句中“飞来峰”究竟在何处?有说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也有说是绍兴的飞来山……各执一词。

学术研究之所以权威性,在于抽丝剥茧的调查,互相佐证的比对,最终得出严谨的论断。

刘成国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证了诗中“飞来峰”的真实所在地:宋代其他诗人都曾写诗咏及绍兴应天寺塔,所描述景象与《登飞来峰》相似;宋代其他关于杭州飞来峰的题咏,没有一首涉及塔;杭州飞来峰海拔低,不符合诗中登高远眺的意境;王安石登飞来峰时,正是宿绍兴期间;绍兴飞来峰之所以被转移到杭州灵隐飞来峰名下,和北宋熙宁十年应天塔被大火焚毁有关。

“这场大火,可能使得绍兴的飞来山及应天塔风光不再。之后,整个北宋后期至南宋,所见几无诗歌咏及……南宋以后,杭州飞来峰的名声完全压过绍兴飞来山,南宋咏飞来峰的诗歌,都是灵隐飞来峰。所以,咸淳临安志,《方舆胜览》等都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收入到杭州灵隐飞来峰的名下,之后代代沿袭,才会被后人误解,其实《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峰’指的是绍兴的飞来山。”刘成国说。

“虽然飞来峰非飞来山,但不可否认,王安石与杭州颇有因缘。”刘成国说。

如何有缘?家族、政治、文学,可谓“缘定‘三生’”。

王安石和杭州的缘分始于家族,他21岁风华正茂时,赴杭州探视长妹王文淑,不仅在今天的吴山谒伍子胥庙,还在法喜寺读过书,和杭州因此结缘。

也正是在杭州,王安石拜见了那位对他政治生涯影响深远的“忘年交”范仲淹。

“杭州会面”让两位有着相同的遭际和理想抱负的人一样在历史上烙下了自己的印迹,“前辈”范仲淹发起的庆历革新与“晚辈”王安石主导的“王安石变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世普遍认为,范仲淹非凡的改革影响了包括王安石在内的后来者,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就此扬帆。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文学造诣同样因杭州山水而更上一层楼,即便《登飞来峰》并非为杭州而作,但却留下了更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诗篇”——

“水光山气碧浮浮,落日将归又少留。从此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这是王安石在游望湖楼时,创作的《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王安石在圣果寺(今上城区凤凰山辖区内)游玩,欣然提笔写下的《游杭州圣果寺》;

“渌净堂前湖水渌,归时正复有荷花。花前若见余杭姥,爲道仙人忆酒家。”王安石在余杭有感而发,泼墨作诗《送僧惠思归钱塘》;

此外还有《寄题杭州明庆院修广师明碧轩》《铁幢浦》等诗均为王安石在杭州所作,“江山助人,文助江山”成为千古美谈。

本次宋韵讲座除了现场的近百名观众外,还同步在央视频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爱奇艺、哔哩哔哩、企鹅直播、我们大杭州、杭州新闻、橙柿互动等10多个平台直播,共有5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

记者 王斐帆 摄影 陈林森

通讯员 魏峰

标签: 王安石

更多文章

  • 欧阳修沙龙里的布衣:狂怼王安石,在“三字经”里是反面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王安石

    在我们的意识里,封建王朝都是等级森严,当官的跟老百姓有着天然的鸿沟,当官的是大老爷,老百姓都是屁民,很难扯到一块去。但是,北宋是个例外。文坛领袖高官得坐的欧阳修的高级沙龙里,就有一个特别活跃的贫民布衣。1宋高祖赵匡胤吸取唐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实行重文抑武战略,科举之风劲吹,好多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进

  •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可惜大多数人都忘了!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王安石

    梅花在古代人心中总是品格高洁的代表,尤其在宋代,品鉴梅花更是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说到梅花,首先想到的就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至于后人有“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语,林和靖就是林逋。到了两宋之交,著名大才女李清照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踏雪寻梅”,南宋的陆

  • 王安石儿子多疑,打妻子,吓死儿子,王安石的处理方法让人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北宋年间,宰相王安石的儿子得了疯病,不但吓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还天天对妻子施虐,这可把王安石愁坏了……王安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雱,自幼聪慧,是别人眼中的“神童”。小儿子叫王旁,普普通通,乃寻常之人,但因为父亲是当朝宰相博学多才,哥哥又名声在外,别人经常拿他与父亲和哥哥对比,久而久之,王旁倍感压抑

  • 王安石借“水”讽刺,苏轼以“猪肉”还怼,古代“明星”也是凡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王安石

    按照现代的说法来说,“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当时的明星人物,两人都是北宋时期士林文泰的巨星,一言一行都被当时的人模仿、传诵,也留下了很多野文轶事;但从中不难看出,两人绝非知己,也不是什么惺惺相惜,反而有种“睚眦必报”的感觉。这两人真可谓“你来一拳,我还一脚”,但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两大大文豪“斗法”的无

  • 王安石身边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王安石

    题目有点香艳哈。然而,我讲的是正经事。所谓王安石身边的女人,指的是这位老先生的妻子、妹妹,以及,几个女儿。也许是“人以群分”,也许是书香浸染,也许是遗传,王安石身边的这些女人,不简单。她们有才且看这首诗:“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工整吧。这是王的大女儿所作。

  • 王安石的保甲法为何没能强兵,反使百姓自残逃避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王安石

    宋朝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这里面除了经济上的一些改革措施外,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不少的改变。保甲法便是王安石军事改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强兵救国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保甲法的效果非常的差。这个措施不但没能完成强兵的目标,反而让百姓深受其害,甚至于用自残的方式来逃避保

  • 女儿出嫁,王安石写下人生最伤感的诗,短短4句感人至深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王安石

    古代,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嫁出去成了外家人,对于有女儿的人家而言,女儿出嫁也是十分大的事情。就像王安石,当他的女儿出嫁的时候,他的心情也难以平静。他想着女儿这些年来在自己身边的点滴,回想着她的成长历程,脸上不禁露出了几分感慨之色。他看着女儿手中的绣花针,握紧了握自己的拳头。他明白,女儿的成长就像这根

  •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王安石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和司马光四人都是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的名臣,其中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的人物,司马光则是著名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这些只是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在大宋朝廷之中他们则是各自派系的代言人。四人中资格最老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庆历新政”运动中的改革派,但是由

  • 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下!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王安石

    “族谱”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有些人家里现在还存有记族谱的习惯。族谱在古代家庭中是十分常见的,但在现代还存有记族谱这种习俗的家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身在偏远乡村,家族观念极重,二是家族显赫,曾经出过名人,传承性极高,代代沿袭形成族谱。南京出土王安石父亲墓,专家挖到一半,王安石后人赶来:快停

  • 苏轼对王安石不屑一顾,唯有这首诗,让他赞不绝口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王安石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以变法出名。他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宁折不弯的顽强精神,成为了著名的改革家。其实,王安石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古文造诣很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丰神远韵,含蓄深沉,被称为“王荆公体”。即便是词作,也被认为“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这样的全才,当然是在赞美声中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