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寇准时期的岁币换和平,与秦桧的曲线救国,为何后世评价差距很大

寇准时期的岁币换和平,与秦桧的曲线救国,为何后世评价差距很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吃着瓜娱乐社 访问量:1397 更新时间:2024/1/23 18:28:20

寇准才不想用岁币换和平,别以为寇准是个文人,人家就真的文弱。这哥们不要太刚好不好?寇准是一言不合就要撸袖子打群架的那种人。

你想让他提出岁币换和平?那还不如找一帮人把他摁在地上摩擦算了。寇准真要这么做了,那老脸真不知道往哪儿搁了,也对不起自己一直保持的硬汉形象了。

那么岁币换和平,这玩意儿到底是谁搞出来的呢?原来就是咱们的宋真宗小朋友。宋真宗是真的怂啊!大辽的军队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这哥们还是死活不肯亲征。

最后是寇准拉着他的衣服,生拉硬拽,才把他拖到了前线战场上。按照寇准的意思就是:怎么着?不服气啊!人家太后和皇帝都出马了,难不成你让我把你老妈也拖来?

宋真宗勉强上了战场,结果士兵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异常亢奋。好像皇帝来了,就有如神助一般,一顿操作还真的把大辽给打得没了脾气。

难道弱宋的战斗力,真的一下子就强大起来了?还真不是,主要是大辽那边掉链子了,原来他们战线拉得太长,后援补给跟不上。吃不饱穿不暖,士兵再强悍,这仗也没法打啊!

因此务实的萧太后,立刻以趾高气昂的姿态,表示愿意跟宋朝罢战言和。宋真宗差点没高兴地跳起来,于是立刻答应了议和,并且派遣曹利用前去商谈合约。

在曹利用临走之前,宋真宗叮嘱道:只要别让我割地,哪怕是索要百万钱财,那也是可以商量的。曹利用心里没底啊,于是继续问宋真宗咱们的底线是多少,宋真宗不假思索地说:实在不行,百万钱财也在所不惜。

可是曹利用刚出门,就被手劲儿颇大的寇准给一把拽了过来,寇准叮嘱曹利用:顶天了30万!超过这个数,你就等着砍脑壳吧!

由此可见,寇准是反对岁币换和平的。但是包括皇帝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支持这么干,所以寇准也是没辙了。

一、寇准属于无奈才认可了这一方案。

按照寇准的性格,想让他用钱换取和平是不可能的。其实当时宋朝这边也有部分人看出了大辽的疲软,比如说大将杨延昭,他就认为现在是攻破大辽的大好时机。

如果操作得当,那么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不是什么妄谈了。寇准也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不断要求宋真宗胖揍契丹人。

结果那些不想打仗的大臣们,却纷纷跑了出来,指责寇准勾结大将,打算拥兵自重。这个帽子要是扣在了寇准脑袋上,那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为啥?因为老赵家最忌讳的就是有人拥兵自重,毕竟老赵家的江山就是这么得来的。所以寇准再也无法坚持自己的想法了,只好认怂。

宋真宗一看,连寇准都闭嘴不说话了,那这事儿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这场谈判就这么展开了。

谈判结果,实际上双方也都能接受。大辽这边唯一吃亏的地方,就是年幼的辽圣宗要喊宋真宗一声大哥!除此以外全部都是既得利益。

宋朝这边最吃亏的地方,当然就是每年需要给大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而且还需要开放边境贸易点,以方便大家做生意。

二、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其实是好事。

虽然寇准不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澶渊之盟在后来的确有着积极意义。宋朝每年给大辽的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实在是毛毛雨。

伴随着宋朝经济的发展,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如果常年跟大辽打仗的话,所消耗的军费,可能是这个数字的百倍不止。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辽之间,保持了百年的和平,也给大宋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宋朝最富有的时候,国库年收入是1.6亿贯钱,这是什么概念?换算成白银的话,差不多也有800万两白银(各时期换算不同)。

800万两白银里,拿出30万两给大辽,换取一年和平,这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说从实际利益上来说,宋朝的确是沾光了。而且开放了边境贸易以后,宋朝光在贸易上挣的钱,就超过了给岁币的价格。

不过给岁币,说到底也是带有耻辱的事情。不管后来作用有多大,在一开始签订这个合约的时候,其实宋朝就是被动挨打的状态。要是这事儿光荣的话,为啥大辽不抢着给宋朝岁币呢?

三、拿秦桧跟寇准比,那是在侮辱寇准。

很多人说寇准时期的岁币换和平,跟秦桧时期的曲线救国政策,似乎异曲同工,为啥寇准名声那么好,而秦桧遭受万人唾骂呢?

其实这两个人最好不要放在一起比,那真的是太丢老寇家的脸了。寇准好歹是正直忠心的一代名臣,岁币换和平,莫说后来效果还不错,就算效果很差,那也不关寇准什么事儿,这事儿都是宋真宗主导的,寇准是反对者。

寇准是主战派,他想要打造一个强宋的形象。反观秦桧,这哥们就是个主和派,说主和派是客气了,他其实就是个主降派。

他为了自己的官位,不考虑宋朝的利益,只考虑宋高宗赵构的利益。只要皇帝安逸了,那么他这个丞相也就保住官帽子了。至于什么国家颜面、利益这些东西,都不是秦桧所考虑的。

这种人怎么可能跟寇准相提并论呢?就算拿岁币换和平,跟秦桧曲线救国比,那也是不好比的。

宋真宗岁币换和平的时候,宋朝是能打而不打,主动权相对还有一些,至少是跟大辽平起平坐的。可秦桧曲线救国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彻底放弃主动权,完全臣服于金国。

总结:两人背后都是各自的皇帝。

说实话,让秦桧一个人背锅也不合适。因为秦桧的所有政策,都必须要宋高宗赵构点头才行。赵构是个实权皇帝,他不点头,秦桧再怎么搔首弄姿也没用。

同样的道理,岁币换和平,也必须要经过宋真宗赵恒的认可才能实施,毕竟赵恒也是个实权皇帝。因此寇准和秦桧的施政方针背后,是宋真宗和宋高宗各自的主意,所以该骂谁该夸谁,咱们心里得有把尺。

参考资料:《宋史》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孟良焦赞血洗状元府,王强寇准查找真凶,杨六郎舍命全交招认杀人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寇准

    杨六郎挂帅27:上次说到十几个家丁听说状元被杀,齐喊“抓凶手!”他们有的拿棍子,有的抓扁担,正要上楼,孟良和焦赞二人却从楼上闯下,单刀一摆,咔哧咔嚓,又给杀了四个,余都几个都吓的屁滚尿流,转身逃走……焦赞说:“这可不怪咱们,你们是自己找死的,二哥,快走!”孟良和焦赞哥俩顺着原路又逃出了后花园墙,回到

  • 使者带来一把剑赐自尽,寇准说:骗人,圣旨拿来,你别读让我看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寇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不能得罪,那就是小人!没错,我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当然按照惯例,咱家还是会用事实说话,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宋朝名相寇准的故事。刚直敢言,最有性格的一位北宋宰相北宋多名相,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北宋的宰相们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从赵普开始,王旦、李沆、吕端、文彦博、吕蒙正、范

  • 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历史人物编辑:陈辉寰标签:寇准

    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萧太后率领二十万辽国铁骑南下,虽然宋朝没有沦陷一城一池,但萧太后还是顺利攻破了宋朝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如今,只要再攻陷一座城池,她就能“饮马黄河”,直接冲到开封城下,与宋朝皇帝好好地“开怀畅饮”了。这座城池,就是开封北面的军事重镇,京城北门的门户——澶州城。大名府(今河

  •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也劲爆标签:寇准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说起寇准,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但是说起唐朝太宗皇帝的宰相魏征,大家肯定都知道。魏征因敢于直言进谏并且能明确说出皇帝的过错,被唐太宗比喻成一面镜子,因此名扬天下。寇准也是这样,可谓宋朝谏言第一人,古往今来的谏臣能被皇帝念念不忘的不多,

  •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三个人,是否真的同殿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寇准

    赵德芳有两个身份,一是赵匡胤皇四子二是评书里的八贤王。若无评书演义的普及,估计没几个人记得赵德芳。赵德芳生于公元959年,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前一年。作为赵匡胤的第四子,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在《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评书演义故事中却大放异彩,为人所津津乐道。实际上赵德芳死

  • 寇准发脾气表达诉求,带给我们的启示除坚持自己,这一点也很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寇准

    情急之下的寇准竟然拽住赵恒的衣袖在使劲的摇晃,似乎在“逼宫”,赵恒恶狠狠的看着寇准,旁边的大臣急忙提醒寇准道:“寇相失态了。”赵恒虽然刚开始不想继承皇位,只想着能够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但是奈何大哥疯,二哥死了,不得已成为了皇帝,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赵恒知道,尽管前面是荆棘满地,此刻等待他的

  • 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曾感念寇准的功劳,有人一句话让他改变想法

    历史人物编辑:旧城闲谈标签:寇准

    在五代十国时期,幽燕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也就是辽朝。这对中原地区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始终如骨鲠在喉。失去天然的屏障以后,开封变得一马平川,不得不集中大量的兵力用来拱卫京师,花费无数。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打过辽朝,一个中道崩殂,一个没打过。赵匡胤其实也有收复幽燕的打算,还攒下一大笔钱,可惜还没

  • 《大宋宫词》为何寇准会驳斥刘娥情理之外,反其道而行:计中计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寇准

    大宋皇帝赵恒危在旦夕,子嗣厚望成为心病,刘娥精打细算,为自己铺路。赵恒心心念念的孩子,已经成为他的心病,几次昏迷之后,能否有子嗣已经成为奢望。赵恒作为皇帝,早就为自己的来日做好打算,如果没有子嗣的话,那么冀王还在襁褓中的那个孩子,便是可以给刘娥作为寄养的孩子,为此,大家早就洞察了赵恒的内心波动。刘娥

  • 大宋宫词:寇准是正直的官员,他为什么会答应李皇后陷害元侃呢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寇准

    大宋宫词:寇准是正直的官员,他为什么会答应李皇后陷害元侃呢由刘涛周渝民等主演的《大宋宫词》精彩故事继续为您讲述,在该剧的开篇的时候,赵德昭回来祭祖,然后赵德昭住到赵元侃的襄王府,最后赵德昭死在和元侃一起喝酒的酒桌上,赵德昭中毒而死,当时皇上赵光义就准备对外声称是自己自杀而死,但是元侃有意见,他跑去找

  • 寇准19岁中进士,2次当宰相,位极人臣,为何晚年穷得买不起棺材

    历史人物编辑:司明岩标签:寇准

    寇准19岁中进士,两次当宰相,帮宋朝保住半壁江山,晚年却接连被贬,穷得连个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位及人臣的他,后半生为何如此凄惨?寇准是宋朝十大名相之一,他出生于公元961年,家境不凡,父亲寇湘官至尚书令。他年少有才名,19岁那年就中了进士,成了“令人惊叹”的天子门生。之所以说是天子门生,主要是因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