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使者带来一把剑赐自尽,寇准说:骗人,圣旨拿来,你别读让我看

使者带来一把剑赐自尽,寇准说:骗人,圣旨拿来,你别读让我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俊慧文史苑 访问量:1141 更新时间:2024/1/15 19:46:21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不能得罪,那就是小人!

没错,我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当然按照惯例,咱家还是会用事实说话,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宋朝名相寇准的故事。

刚直敢言,最有性格的一位北宋宰相

北宋多名相,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北宋的宰相们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从赵普开始,王旦李沆吕端文彦博吕蒙正、范仲淹、王安石。。。

实在是无法一一列举,连从小砸缸,长大写就《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这等奇才在一长串光耀夺目的名字中都显得不那么起眼。

可是有一个人,因为他的刚直不阿,卓著功勋,始终牢牢的占据着榜单中最耀眼的位置,他就是寇准,寇老西儿。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出身名门,绝顶聪明,偏偏还勤奋过人。所以说,老天爷真的不是公平的,很多事情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好了。史书中说,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不满意都不能够重考,十九岁人生就通关了,多么的意气风发,换做范进早就疯了,然而寇准就是那么的淡然,淡然到别人友善的提醒他把年纪改大点,防止太年轻政审不过都不愿意。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这就是寇准的性格,刚直,从来不知道如何打弯。也是天纵英才,少年得志的人们最普遍具有的一种性格特征,因为在这些天之骄子的眼中,对手只有自己,而目标则是天下,不屑于逢迎任何人,任何事,凡此种种都是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一种亵渎。

挟天子以退强敌,强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寇准必须要庆幸老天爷对他足够好,把他生对了时代。如果不是在宋朝,换做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寇准都未必能善终,因为他实在是太霸气了。

公元989年一天,寇准在殿中奏事,这是一个怼天怼地对空气的人,说话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好听,宋太宗看着他口若悬河,却越听越不是个味儿。

朕好歹也是个皇帝,你这句句夹枪带棒,一点面子都不给,像话么。得得,知道你惹不起,那我躲还不行?

遂怒而起身,准备潇洒的拂袖而去,可是大概太宗忘了自己面对的是谁,寇准居然一把拉住了皇帝,强行按到龙椅上,继续口若悬河,大有不分个对错誓不罢休的气势。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对性格阴不可测的宋太宗都敢这样,对太宗的儿子宋真宗赵恒那更是毫不客气。

真宗在位期间,北方辽国大举南侵,契丹铁骑一路南下,直逼国都汴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面对每天雪花般飘来的告急文书,年轻的宋真宗慌了,急忙把寇准这个他爹留给他的最宝贵财产找来问计,爱卿你看,两个选项,金陵和四川,咱跑到哪里躲躲比较好一点?

真宗明显忘了,寇准的字典里是没有逃跑这两个字的,于是很快他就得到了选项三,渡河!

不是渡长江南下去金陵,而是渡黄河北上御驾亲征!

乖乖的,对面可是20万虎狼之师,这要是一个不小心,靖康之难就得提前一百年。

真宗只觉得腿肚子直打哆嗦,然而寇准才不会关心你皇帝怎么想,天子乃天下之主,自然要死守社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御驾亲征,能够鼓舞前线士气,才可能反败为胜,逃跑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操作,怎么会在天之骄子寇准的考虑范围之内呢。

为了让真宗下定决心,寇准把主张迁都的王钦若打发到了前线,拉上太尉高琼觐见分析各种利弊,最后又一通口沫横飞,成功的把真宗洗脑。就这样,连哄带骗,半拖半架着真宗来到了前线。

双方在澶州对峙,为了让皇帝宽心,寇准居然在城头大摆宴席,喝的酩酊大醉,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

寇准的苦心没有白费,皇上出现在澶州城头的那一刻起,军心大振,士气高涨。老天爷也开始保佑宋朝,辽国元帅萧挞凛在前线视察时居然被一箭射死,最终,双方没有开战,而是隔城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奠定了辽宋百年的和平场面,而这一切寇准居功至伟,他的至刚给柔弱的大宋注入了一股阳刚之气,也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大宋王朝。

祸从口入,一代名相带给我们的

寇准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都在怼人,不光是皇帝,同僚们更是他攻击的对象。

宋朝实行两府制,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并立,权力不相上下。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执掌中书。两人同年中举,寇准很是不服气王旦官位一直在他之上,于是对于中书送到枢密院的文书,总是从中挑出若干错误上奏皇上,导致王旦被皇上训斥了好几次。然而王旦却不以为意,对枢密院送来的文书中的错误,却只是返回去重新改过。这让寇准很是惭愧,自认肚量胸襟跟王旦相去甚远,因此很是敬重王旦。

能让寇准敬重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他天生是个斗士,棱角分明,嫉恶如仇,不会因为个别敬重的君子而放弃怼人的爱好。

丁谓是真宗朝的一员能吏,也是个天才人物,机智多谋,尤其善于理财,算得上宋朝的经济学专家。不过此人才干有余但是品行有亏,为了升官一味迎合上意,这让寇准很是看不起。

说起来最初寇准对丁谓还有一些知遇之恩,而且在寇准为相时丁谓也升官到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既是恩师又是上司,丁谓对寇准可谓曲意逢迎,恭敬有加。一次寇准吃饭时,胡须不小心沾了些汤水,丁谓急忙上前小心擦拭。寇准见此嘲弄到,参知政事乃朝廷高官,难道就是帮别人擦胡须的么?

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

寇准是骂痛快了,还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拍马溜须。

然而丁谓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地自容,从此以后把对寇准的崇敬转化成了满腔的怨恨。在今后的岁月里处心积虑,不放弃任何机会对寇准进行全方位的打击。

正巧宋真宗病重,太子赵祯年纪尚幼,刘皇后蠢蠢欲动,想要把持朝政,丁谓看准了机会,诬告寇准密谋拥立太子继位谋反作乱,由于设计精妙,寇准百口莫辩,被一撸到底,贬官到了道州。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寇准,算是最残酷的惩罚。

丁谓并不打算善罢甘休,他们目的是让寇准死,将自己受的羞辱百倍奉还。

很快,把持朝政的丁谓又通过皇帝下了一道诏书,贬寇准到雷州,送诏书的使者出发前,丁谓送给了使者一把醒目的长剑。并暗暗叮嘱了一番。

使者到了道州城,大张旗鼓的住下,满城百姓都看到了那把长剑和风尘仆仆的皇上信使。意思很明显,这是要赐死寇准,如果寇准聪明并且不想身首分离的话,那么最好还是自己在家中自尽,免得受辱。

然而寇准确实是聪明,他在官场四处树敌并非政治智慧低下,只是太过高傲而已。这些旁门左道是骗不了他的。

寇准不动声色,每天只是吃喝玩乐,并派人传话使者:如果皇上要赐死我,请把诏书那给我看。

使者无可奈何,只好当众宣读,果不其然,只是一个贬官诏书,丁谓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

不过寇准也还是被贬到了偏远的雷州(今湛江),最终死在了这里,终其一生再也没能够回到京城。

寇准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为官还是处事,尽量不要轻易开罪一个小人。像寇准这样只是为了图个口头痛快实在毫无必要。因为小人是无节操,无底线的,他们会如跗骨之蛆对你纠缠不休,让你防不胜防。但是如果真到了万不得已,那么也无需束手束脚,必须强硬的予以还击,只是要记住,既然还击就不需要再心存善念,必须一击致命,彻底铲除后患,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感恩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小人。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历史人物编辑:陈辉寰标签:寇准

    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萧太后率领二十万辽国铁骑南下,虽然宋朝没有沦陷一城一池,但萧太后还是顺利攻破了宋朝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如今,只要再攻陷一座城池,她就能“饮马黄河”,直接冲到开封城下,与宋朝皇帝好好地“开怀畅饮”了。这座城池,就是开封北面的军事重镇,京城北门的门户——澶州城。大名府(今河

  •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也劲爆标签:寇准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说起寇准,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但是说起唐朝太宗皇帝的宰相魏征,大家肯定都知道。魏征因敢于直言进谏并且能明确说出皇帝的过错,被唐太宗比喻成一面镜子,因此名扬天下。寇准也是这样,可谓宋朝谏言第一人,古往今来的谏臣能被皇帝念念不忘的不多,

  •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三个人,是否真的同殿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寇准

    赵德芳有两个身份,一是赵匡胤皇四子二是评书里的八贤王。若无评书演义的普及,估计没几个人记得赵德芳。赵德芳生于公元959年,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前一年。作为赵匡胤的第四子,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在《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评书演义故事中却大放异彩,为人所津津乐道。实际上赵德芳死

  • 寇准发脾气表达诉求,带给我们的启示除坚持自己,这一点也很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寇准

    情急之下的寇准竟然拽住赵恒的衣袖在使劲的摇晃,似乎在“逼宫”,赵恒恶狠狠的看着寇准,旁边的大臣急忙提醒寇准道:“寇相失态了。”赵恒虽然刚开始不想继承皇位,只想着能够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但是奈何大哥疯,二哥死了,不得已成为了皇帝,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赵恒知道,尽管前面是荆棘满地,此刻等待他的

  • 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曾感念寇准的功劳,有人一句话让他改变想法

    历史人物编辑:旧城闲谈标签:寇准

    在五代十国时期,幽燕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也就是辽朝。这对中原地区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始终如骨鲠在喉。失去天然的屏障以后,开封变得一马平川,不得不集中大量的兵力用来拱卫京师,花费无数。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打过辽朝,一个中道崩殂,一个没打过。赵匡胤其实也有收复幽燕的打算,还攒下一大笔钱,可惜还没

  • 《大宋宫词》为何寇准会驳斥刘娥情理之外,反其道而行:计中计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寇准

    大宋皇帝赵恒危在旦夕,子嗣厚望成为心病,刘娥精打细算,为自己铺路。赵恒心心念念的孩子,已经成为他的心病,几次昏迷之后,能否有子嗣已经成为奢望。赵恒作为皇帝,早就为自己的来日做好打算,如果没有子嗣的话,那么冀王还在襁褓中的那个孩子,便是可以给刘娥作为寄养的孩子,为此,大家早就洞察了赵恒的内心波动。刘娥

  • 大宋宫词:寇准是正直的官员,他为什么会答应李皇后陷害元侃呢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寇准

    大宋宫词:寇准是正直的官员,他为什么会答应李皇后陷害元侃呢由刘涛周渝民等主演的《大宋宫词》精彩故事继续为您讲述,在该剧的开篇的时候,赵德昭回来祭祖,然后赵德昭住到赵元侃的襄王府,最后赵德昭死在和元侃一起喝酒的酒桌上,赵德昭中毒而死,当时皇上赵光义就准备对外声称是自己自杀而死,但是元侃有意见,他跑去找

  • 寇准19岁中进士,2次当宰相,位极人臣,为何晚年穷得买不起棺材

    历史人物编辑:司明岩标签:寇准

    寇准19岁中进士,两次当宰相,帮宋朝保住半壁江山,晚年却接连被贬,穷得连个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位及人臣的他,后半生为何如此凄惨?寇准是宋朝十大名相之一,他出生于公元961年,家境不凡,父亲寇湘官至尚书令。他年少有才名,19岁那年就中了进士,成了“令人惊叹”的天子门生。之所以说是天子门生,主要是因为,当

  • 北宋寇准一生刚直,让皇帝是又喜又恨又离不开,最终却悲惨离世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两张脸标签:寇准

    寇准作为北宋名相,虽只经历太宗、真宗两朝,但却对北宋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十三岁之前一直顺风顺水,但却因为过于严正刚直的性格,多次遭到贬谪,后来虽然重登相位,但却受到权奸制约,一直没能有太大作为。初入仕途寇准早年丧父,更是让本就天资聪慧的他发奋读书,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考中贡士,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 寇准客死他乡是自讨苦吃,像他那么做,再有才华也只能一死了之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寇准

    寇准吃饭不小心胡子上沾上汤汁,旁边宰相丁谓伸手给他擦干净,这让寇准哈哈大笑:你好歹也是朝廷重臣,也学会给上司擦胡子了吗?其他大人听了后都哈哈大笑,让丁谓觉得很没面子。他本来是一番好意,结果却被寇准一番数落落了个颜面扫地的下场。从此他心中就记恨寇准打算取而代之。可是寇准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导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