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寇准19岁中进士,2次当宰相,位极人臣,为何晚年穷得买不起棺材

寇准19岁中进士,2次当宰相,位极人臣,为何晚年穷得买不起棺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司明岩 访问量:3936 更新时间:2024/1/17 12:10:59

寇准19岁中进士,两次当宰相,帮宋朝保住半壁江山,晚年却接连被贬,穷得连个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位及人臣的他,后半生为何如此凄惨?

寇准是宋朝十大名相之一,他出生于公元961年,家境不凡,父亲寇湘官至尚书令。

他年少有才名,19岁那年就中了进士,成了“令人惊叹”的天子门生。

之所以说是天子门生,主要是因为,当时宋太宗仍然信奉守旧之风,选择的进士、探花绝大多数是年纪大、老成持重的人。

而为了得到皇帝青睐,许多科举取士的人会故意报高自己的年龄。

这几乎成了当时的朝堂惯例。

但寇准没有这么做,他就站在皇帝面前,直接说自己只有19岁。

宋太宗耳目一新,很久没看见如此坦率的年轻人了,19岁的寇准也就此得了皇帝青睐,平步青云。

寇准的性格,大家可以类比魏征,就是那种有话直说,刚正不阿的性格。

虽然宋太宗对他有知遇之恩,但面对不公平的事,寇准依然是有话直说,一点不给宋太宗留面子。

一次,天下大旱,赵光义问大臣们怎么看,绝大多数人都说着是“天数”,丝毫不敢往皇帝身上扯,但寇准就直接说了,这是因为刑狱不公,需要皇帝秉公处理。

虽然赵光义失了面子,但他还是很信任寇准。

公元995年,赵光义册封寇准为参知政事,并允许他可以和宰相一起,轮流掌控官印、进行决策。这一决策,直接让不是宰相的寇准,有了部分宰相的权力。

这还不止呢,赵光义甚至直接就立储之事,询问寇准的意见。

立储,一直是非常敏感的问题,在宋朝就更敏感了。

这是因为赵光义的皇位,来自哥哥赵匡胤,而不是父亲。

他继位时,赵匡胤还有2个儿子,1个17岁,1个25岁,因此,很多人怀疑赵光义的皇位不是正路来的。

到了要传位时,赵光义也在思考,要不要把皇位给哥哥的后人。

如果从内心的小九九来看,赵光义肯定希望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又害怕那群守旧的老臣说什么兄终弟继之后,就应该把皇位给哥哥的后人。

于是,他去询问寇准,而寇准素来有话直说:“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宋史·寇准传》

就这样,寇准不仅得了赵光义的信任,还顺势讨好了接下来的皇帝——宋真宗赵恒。

公元997年,赵光义驾崩,太子赵恒继位为宋真宗,寇准被任命为了宰相。

这是他第一次当宰相。

7年后,契丹南侵,来势汹汹,朝臣们都束手无策,是寇准力排众议,要求皇帝亲征。

赵恒同意了,但他胆子小,到达澶州南城时,他开始拖拖拉拉,迟迟不愿意过河。

寇准又站了出来,怒斥皇帝,如今前进就是鼓舞士气,后退就是毁于一旦,这河非过步刻。

(《契丹盟好》:“今寇已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

在寇准的劝说下,赵恒一咬牙、一跺脚,继续前进,果然灭掉了契丹统帅萧挞览,逼得契丹求和。

寇准提议:应当乘胜追击,彻底解决北部边患。

但这一次,无论他怎么劝说,赵恒都不采纳了,他想要答应和谈,最后促成了澶渊之盟。在宋真宗赵恒眼中,自己每年给契丹交纳30万贯匹,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

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件事非常愚蠢,且讽刺。

明明打了胜仗,还要赔钱?这是哪门子道理?

而且,给契丹这么多钱,难道不是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靖康之耻的苗头,在这里已经埋下了隐患。

但寇准还是有功劳的,如果没有他,这场仗估计都打不下去。

因此,赵恒多次夸赞寇准是澶渊之盟的大功臣:“上以澶渊之功,待准甚厚,群臣无以为比。”

2朝为官,寇准都非常给力,那么,位极人臣的他,到底是怎么把自己整得连棺材都买不起了呢?

这就要提到一句话,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寻了。

自从澶渊之盟后,寇准就接连被王钦若陷害、攻击,后来丢了宰相之位,前往陕州当知州。

而宋真宗在这一时期,大搞迷信活动,纵容手下人伪造“天书”、编造灵异事件,提高自己的神化地位。

为了回到朝堂,寇准也主动献上了天书。而丁谓想要卖好给寇准,说服皇帝恢复了寇准的宰相地位。

只可惜,寇准回来之后,依然不改刚正不阿的性格。

他看不上丁谓,一次宴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菜汤,丁谓起身为他擦拭,没想到被寇准怒斥为有失大臣体统。

自此,两人反目。

后来,赵恒病重,把所有朝政交给皇后刘娥处理,寇准又坚决反对,不允许后宫干政,又和皇后结下了梁子。

此后,寇准密谋太子监国,想要架空皇后,却被丁谓抓住把柄,直接参了一本。

自此,寇准被罢相,被逐出京城,一贬再贬,最后在雷州上任。

寇准唯一的缺点,就是爱奢侈,在京城当官,他就喜欢喝酒吃肉、看舞女跳舞,如今被贬,他依然不改生活习惯,把钱财挥霍一空。

公元1023年,寇准在雷州贫病交加,死在了任上,据说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

一代名臣,落得如此结局,实在让人唏嘘。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北宋寇准一生刚直,让皇帝是又喜又恨又离不开,最终却悲惨离世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两张脸标签:寇准

    寇准作为北宋名相,虽只经历太宗、真宗两朝,但却对北宋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十三岁之前一直顺风顺水,但却因为过于严正刚直的性格,多次遭到贬谪,后来虽然重登相位,但却受到权奸制约,一直没能有太大作为。初入仕途寇准早年丧父,更是让本就天资聪慧的他发奋读书,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考中贡士,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 寇准客死他乡是自讨苦吃,像他那么做,再有才华也只能一死了之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寇准

    寇准吃饭不小心胡子上沾上汤汁,旁边宰相丁谓伸手给他擦干净,这让寇准哈哈大笑:你好歹也是朝廷重臣,也学会给上司擦胡子了吗?其他大人听了后都哈哈大笑,让丁谓觉得很没面子。他本来是一番好意,结果却被寇准一番数落落了个颜面扫地的下场。从此他心中就记恨寇准打算取而代之。可是寇准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导致了

  • 累世清华气自壮——说说“性刚自任”的北宋名臣寇准的家世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贺诗庆标签:寇准

    华夏史上文治最为杰出的朝代北宋,从其创立之初,就笼罩在北方强邻契丹的阴影之下。太宗时挟灭北汉之威,意图收复被契丹占据的燕云,却在高梁河一战中遭受惨败,五代后期以来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禁军精锐,就此损耗殆尽。从此以后,北宋的历任皇帝就患上了“恐辽症”,再也不敢轻易言战。使得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成了契丹铁

  • 英法联军入侵,咸丰要御驾亲征,大臣:坐镇紫禁城,大清缺少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寇准

    大沽战败,僧格林沁上书咸丰帝:虽然大沽战败,但并不是奴才懈怠和渎职,实在没想到北部炮台的两座弹药库会同时爆炸。奴才已经在天津和通州沿路做了必要的部署,但奴才以亲王和六大公爵的名义请求皇上暂离京城,北狩热河。等到六大公爵的援兵一到,奴才将功赎罪,让这些卑鄙可耻之徒消失。僧格林沁的奏折是密奏咸丰的,此时

  • 同样主持议和,为啥寇准是英雄,秦桧却是奸臣?问题出在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寇准

    两宋有两次议和: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先说澶渊之盟,北宋需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南宋就惨多了,绍兴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并割让唐、邓、商、秦四州予金;宋每年向金纳

  • 如果宋真宗听寇准的话,能不能从契丹手里拿回燕云十六州?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寇准

    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只有守成之意,并无开拓之心得君主。那么很多人会说如果他有汉武帝那样雄图伟略的思想那么北宋能不能拿回燕云十六州呢?如果不能,再加上有寇准这位名相辅佐,应该能取回燕云十六州吧?其实答案也一样是否定的。先不说史实告诉我们的历史最终走向如何,我们就先从当时宋朝的大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进行分

  • 《大宋宫词》对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忠心耿耿的寇准为何会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寇准

    不久前,由李少红执导,由刘涛和周渝民等人联袂主演的历史剧《大宋宫词》终于播完。这部剧虽然不如前作《大明宫词》那样经典,甚至在豆瓣的评分也差强人意,但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除了大女主刘娥以外,全剧还对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和演绎,他的名字就是寇准。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

  • 百姓不听劝告,寇准想了个好办法,值得今天的官员学习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寇准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会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就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坦然地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好在宋太宗没有那么固执,也是因为寇准确实才华横溢,年仅19岁的寇准被太宗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派往归州巴东任

  • 夜审潘仁美的寇准,因为开玩笑过分,客伤他乡

    历史人物编辑:薇爱生活标签:寇准

    七子去六子回,杨家将出征注定了是个结局,不过谁也没想到结局会悲惨的如此地步,杨家七子奔赴沙场只有六子杨延昭一个人回来了。杨家的结局是因为潘仁美贻误战机里通外国所致,于是八贤王调寇准进京夜神潘仁美。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您各位知道寇准的结局吗,寇准最终失势客伤他乡。寇准寇准入京审了潘仁美之后名声大

  • 以史为鉴:寇准一句话培养一个死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寇准

    寇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有官居鼎鼐 无地起楼台,清廉之声令人钦佩。他的《六悔铭》教给人处世智慧:“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可是你知道吗?这么一位智慧型的清正之人曾做过一句话培养一个死敌的事情。丁谓,出自寇准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