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桧和寇准都是为大宋议和,后世的评价却天差地别?原因只有一个

秦桧和寇准都是为大宋议和,后世的评价却天差地别?原因只有一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乡姐晓霞 访问量:1927 更新时间:2024/1/23 13:52:11

寇准秦桧,都官居大宋宰相,一个主持了北宋与辽人的澶渊之盟议和,另一个主导了南宋与金人的绍兴和议。结果众所周知,澶渊之盟虽有些争议,但的确为宋辽换得了百年的和平,而后者则完全没有争议,就是遗臭万年。

因此,后世对寇准的评价相当不错,而秦桧就不用多说了,全中国人都知道,那极其卑劣的烂臭口碑,可以历史排名第一。为何都是替朝廷议和谈判,俩人的风评,却能如此天差地别呢?

提寇准,就必提澶渊之盟,其实这也就暗示了,寇准他这一辈子,就只有这么一件功业。但是,就凭这一件大功业,也足以骄傲终生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毛个功业也没有。

寇准除了宦海沉浮之外,还搞了个大新闻——逼皇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保证了宋辽100多年的和平,他拿来吹一辈子不过分吧?甚至吹几辈子也不过分。

宋辽互殴了二十多年,到后来谁也干不死谁,双方都快累趴下了,都想要找个台阶下,就此停手不打了,哪怕是改成冷战也好。

契丹自从吞了幽云之后,由于有了农业,危机感下降,虽然还保留很多游牧传统,但人嘛,一旦没有了温饱问题,可以真正享受生活了,也就开始惜命了,因此也就学会算账了。

于是宋辽双方,先是从低级别使节开通议和,慢慢上升到了高级别使节往来,最后完成了拜把子的流程,互换了发誓国书,这事敲定后,还真就坚持了100多年,双方再没真动过手。

寇准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宋真宗甚至为他发明了“注目礼”——每次寇准下殿,都要目送他离开。寇准一战成名,促成了百年和平,他就是为历史的拐点而生的人物。

澶渊之盟,是宋辽战争的参战两国,在对对方实力的充分认可下,签订的有条件的和平条约,反应了双方虽然对现状不满,但都无力改变现状的心态和现实。

澶渊之盟,总体而言是一个平等条约,双方立盟后,宋辽这对暗地里的死对头,成为了明面上的好哥们,双方在签约的时候,都指天为盟,发下了毒誓,谁要违背此盟,必遭天诛地灭!

宋朝人及后世,对澶渊之盟及花钱买和平的心态很复杂,有的人觉得是耻辱,有的人认为是大功劳,有的人觉得二者兼而有之,无法一概而论。

那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都有退让,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臣小人呢?

寇准是主战派,就算议和也是有底线有技巧的;而秦桧连议和派都算不上——他是投降派,甚至投降派都不算,就是个二五仔。

宋辽是“议和”——平等谈判;宋金是“乞和”——跪着求饶,根本就是两码事。况且,寇准和秦桧在议和当时的作为和表现,也是天差地别。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前,虽然辽军攻入宋境几百里。但辽军是孤军深入,其后路随时都有被宋军抄断的危险。别看辽军当时盛气凌人,但其实萧太后的急迫诉求是议和,尽快脱离这是非之地。

而宋真宗当时心里也是很乱。他与主和派大臣的想法一致,即议和,尽快送走辽军。

双方经过三轮谈判,最后一次,宋真宗指示寇准做些许退让,促使议和成功,比如不割地,但可以送钱,上限金额是一百万——

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

这一次,寇准安排了一个叫曹利用的谈判官,并嘱咐他说:“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意思是,虽然皇上同意最高送一百万,但你谈判要敢超过三十万,我就宰了你!果然,曹利用遵照寇准意思,以三十万为谈判底线,与辽使据理力争,最终达成协议,北宋每年赠三十万岁币予辽。

这个数字,比真宗老板定的上限低了七十万,宋真宗闻之那是欣喜若狂。澶渊之盟,有人说宋朝亏了,也有人说宋朝赚了。但不管是赚了还是亏了,寇准的操作都堪称是无可挑剔。

还历史学家研究指出,檀渊之盟宋朝其实是赚的,虽然交了一点钱,但是打通了两国贸易,贸易打通,凭着宋朝强悍的经济能力,外汇那是赚得数钱数到手软。这30万岁币,完全可以当做交易损耗,完全不亏,甚至血赚。

回过头再看秦桧,宋金绍兴和议之前,前线战事形势一片大好,却谋杀主将,自毁长城。为什么说秦桧不是议和派而是投降派呢?

大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最弱的朝代,政治上采用文人共治,由于削弱了军队,基本上等于把皇权也给一并削弱了。

所以宋朝的相权,某种意义上比皇权更加强大。如果秦桧是个正常臣子的话,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的做法已经超出了正常人范畴,可以定义为外国间谍了。

秦桧共参与了两次议和,最臭名昭著的绍兴十一年的和议就不用说了,不但是彻头彻尾的丧权辱国条约,还由金人出面为秦桧的地位公开背书(不得无罪去宰相),所以后世说他就是个大间谍也不算冤枉他。

就算是结果尚可的绍兴八年的宋金合议,本来也还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的,也是秦桧这颗老鼠屎,最后在里面坏了事。

岳飞要“直捣黄龙”,而秦桧则主张“北人归北,南人归南”,是分裂国家的罪人。主和派未必是奸臣,而毫无尊严、无限制让步的谈判者,就根本称不上主和派,只能是投降派了。

况且,连投降派羞于认可秦桧这种人。所谓投降,应该是趁着手头还有筹码,好好展现一番,然后卖个好价钱。而秦桧的那种做法,距离投降派差了十万八千里,他分明是大金的第五纵队。

宋真宗都已经是出了名的软蛋了,但他尚且在澶州城内(妥妥地前线,离辽军不过十几里),还敢斩钉截铁的说:不割地,不能辱国,顶多只能给点钱,不能超过一百万!

宋高宗和秦桧呢?他们躲在临安,金人离他们还有好几百里,可他们跟脑残似的,迫不及待的要乞和投降。并且,还生怕金人不同意,自己主动大放血,一连答应多项苛刻条件——

首先是割地。南宋的唐州、邓州等地,全部割让给金国;向金称臣,要有金国皇帝册封;每逢金国皇帝生辰,南宋必须遣使称贺;每年向金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还有就是必须杀了岳飞和不能对秦桧罢相......

其实,纵观古今中外各种议和,基本上都是交战双方谁也吃不掉谁了,这才会认真坐下来议和,就比如檀渊之盟。金国真能要了赵构的命,就不会同意议和了。

金兵战斗力的下降也很快,而且灭北宋后,跟南宋打得半斤八两,已属强弩之末了。反观南宋末期的蒙古大军,那是真是有碾压式的灭国能力,它还跟你谈个屁的议和!

因此,宋辽澶渊前打的不分上下,议和也没吃啥亏;宋金绍兴时宋占上风,却主动服软,还特么倒贴做孙子,就凭这一个原因,就臭成了翔,一万年也别想翻身。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寇准时期的岁币换和平,与秦桧的曲线救国,为何后世评价差距很大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寇准

    寇准才不想用岁币换和平,别以为寇准是个文人,人家就真的文弱。这哥们不要太刚好不好?寇准是一言不合就要撸袖子打群架的那种人。你想让他提出岁币换和平?那还不如找一帮人把他摁在地上摩擦算了。寇准真要这么做了,那老脸真不知道往哪儿搁了,也对不起自己一直保持的硬汉形象了。那么岁币换和平,这玩意儿到底是谁搞出来

  • 孟良焦赞血洗状元府,王强寇准查找真凶,杨六郎舍命全交招认杀人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看动漫标签:寇准

    杨六郎挂帅27:上次说到十几个家丁听说状元被杀,齐喊“抓凶手!”他们有的拿棍子,有的抓扁担,正要上楼,孟良和焦赞二人却从楼上闯下,单刀一摆,咔哧咔嚓,又给杀了四个,余都几个都吓的屁滚尿流,转身逃走……焦赞说:“这可不怪咱们,你们是自己找死的,二哥,快走!”孟良和焦赞哥俩顺着原路又逃出了后花园墙,回到

  • 使者带来一把剑赐自尽,寇准说:骗人,圣旨拿来,你别读让我看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寇准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不能得罪,那就是小人!没错,我的结论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当然按照惯例,咱家还是会用事实说话,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宋朝名相寇准的故事。刚直敢言,最有性格的一位北宋宰相北宋多名相,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北宋的宰相们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从赵普开始,王旦、李沆、吕端、文彦博、吕蒙正、范

  • 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历史人物编辑:陈辉寰标签:寇准

    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萧太后率领二十万辽国铁骑南下,虽然宋朝没有沦陷一城一池,但萧太后还是顺利攻破了宋朝精心部署的三道防线。如今,只要再攻陷一座城池,她就能“饮马黄河”,直接冲到开封城下,与宋朝皇帝好好地“开怀畅饮”了。这座城池,就是开封北面的军事重镇,京城北门的门户——澶州城。大名府(今河

  •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也劲爆标签:寇准

    寇准谏言如魏征,皇帝处罚完他都后悔,一句话决定宋朝下任太子!说起寇准,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他,但是说起唐朝太宗皇帝的宰相魏征,大家肯定都知道。魏征因敢于直言进谏并且能明确说出皇帝的过错,被唐太宗比喻成一面镜子,因此名扬天下。寇准也是这样,可谓宋朝谏言第一人,古往今来的谏臣能被皇帝念念不忘的不多,

  •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三个人,是否真的同殿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寇准

    赵德芳有两个身份,一是赵匡胤皇四子二是评书里的八贤王。若无评书演义的普及,估计没几个人记得赵德芳。赵德芳生于公元959年,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前一年。作为赵匡胤的第四子,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在《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评书演义故事中却大放异彩,为人所津津乐道。实际上赵德芳死

  • 寇准发脾气表达诉求,带给我们的启示除坚持自己,这一点也很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寇准

    情急之下的寇准竟然拽住赵恒的衣袖在使劲的摇晃,似乎在“逼宫”,赵恒恶狠狠的看着寇准,旁边的大臣急忙提醒寇准道:“寇相失态了。”赵恒虽然刚开始不想继承皇位,只想着能够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但是奈何大哥疯,二哥死了,不得已成为了皇帝,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赵恒知道,尽管前面是荆棘满地,此刻等待他的

  • 澶渊之盟以后,宋真宗曾感念寇准的功劳,有人一句话让他改变想法

    历史人物编辑:旧城闲谈标签:寇准

    在五代十国时期,幽燕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也就是辽朝。这对中原地区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始终如骨鲠在喉。失去天然的屏障以后,开封变得一马平川,不得不集中大量的兵力用来拱卫京师,花费无数。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打过辽朝,一个中道崩殂,一个没打过。赵匡胤其实也有收复幽燕的打算,还攒下一大笔钱,可惜还没

  • 《大宋宫词》为何寇准会驳斥刘娥情理之外,反其道而行:计中计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寇准

    大宋皇帝赵恒危在旦夕,子嗣厚望成为心病,刘娥精打细算,为自己铺路。赵恒心心念念的孩子,已经成为他的心病,几次昏迷之后,能否有子嗣已经成为奢望。赵恒作为皇帝,早就为自己的来日做好打算,如果没有子嗣的话,那么冀王还在襁褓中的那个孩子,便是可以给刘娥作为寄养的孩子,为此,大家早就洞察了赵恒的内心波动。刘娥

  • 大宋宫词:寇准是正直的官员,他为什么会答应李皇后陷害元侃呢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寇准

    大宋宫词:寇准是正直的官员,他为什么会答应李皇后陷害元侃呢由刘涛周渝民等主演的《大宋宫词》精彩故事继续为您讲述,在该剧的开篇的时候,赵德昭回来祭祖,然后赵德昭住到赵元侃的襄王府,最后赵德昭死在和元侃一起喝酒的酒桌上,赵德昭中毒而死,当时皇上赵光义就准备对外声称是自己自杀而死,但是元侃有意见,他跑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