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晋文公搂草打兔子,获得意外之喜

晋文公搂草打兔子,获得意外之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周志庆 访问量:3324 更新时间:2024/2/19 21:34:45

公元前635年,公发兵攻打原国(位置在今河南济源)。原国是个小诸侯国,实际上就是一座城,国君是原伯。

对于拿下一座小城,晋文公并未放在眼里,仿佛如探囊取物一样简单,去去就回。晋文公认为十天的时间绰绰有,于是只让士兵们每人携带十天的口粮,轻装原国进发,同时跟士大夫黄越约定了十日后返回。

出乎晋文公预料的是,当时正值冬季,天气严寒。晋军来到原国城下时已经下起了大雪,给攻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原国的军民守城决心又非常坚定,晋军虽然包围了城池却毫无进展,眼看十天归期将至,晋文公果断鸣金收兵返回,不打了。

这时,负责打探消息的军士跟晋文公说:“大先别急着撤军,最多还有三日,城内必乱,到时可一举攻下。”原来,冬季食物匮乏,城中的粮食已经耗尽,加之围城多日,物资得不到补充,守城士兵都开始挨饿了。晋文公身边的谋士也纷纷劝谏,说这时候撤军将前功尽弃,太可惜了,姑且再等几天吧。

晋文公不同意,对谋士们说道:“我跟黄越已经约定好十天返回,现在时间已到,为了一座城而丧失我的信用,这事我做不到。”于是晋军只好打道回府。第二年春,晋文公再次出兵伐原。这回,晋文公与谋士们约定:一定要拿下原国再回师。

晋文公上次为了恪守诚信而退兵,这回又下定决心攻下原国再返回,原国人听说后,知道晋文公言出必行,原国国力弱小难以抵挡,还不如主动归附,以避免兵祸。归附晋文公这样以诚信为本的君主,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于是原伯带着军民出城向晋文公投降。

旁边的卫国国君听说后,也担心卫国有一天会被大国吞并,与其被大国攻伐而失国,倒不如选择一个靠谱的君王主动归附,主动选择比被动接受要好的多,于是卫国也投降了晋文公,晋文公搂草打兔子,收获意外之喜,完全是因为诚信的人格魅力。

其实晋文公早在流亡楚国时期,楚成王收留了重耳,并盛情款待,重耳为了报答楚成王的恩义,曾对楚成王许下承诺:日后我当了晋国君主,如果晋楚交战不可避免,楚国军队一定会主动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恩情。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为了救援宋国,与楚国军队对峙于城濮,晋文公信守承诺,主动撤退九十里。可见晋文公一直都将诚信作为处世的最高原则。

由此小编又想到了,在晋文公去世百年之后,孔子曾跟弟子子贡探讨治国之道,其中孔子对子贡说,治国不外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就是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和士兵,在加上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子贡进一步问道:“如果要在三者中去掉一项呢?”孔子曰:“去兵”,子贡又问“再去掉一项呢?”孔子曰:“去粮”,子贡终于明白,三者中孔子最看重的是“民信之”,也就是取信于民。在以信立国这一点上,晋文公与孔子不谋而合。

在今天,诚信依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之人必然人脉畅通,容易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机遇;诚信的企业也会受到合作伙伴的青睐,从而获得长久稳定的利益;对于国家而言,强大的公信力是立国之本,国之信重于九鼎。

标签: 晋文公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晋文公如何成就乱世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秦汉历史号标签:晋文公

    知人善用是成就霸业的关键所在,用人不疑才能聚集贤能良将,疑人不用、不懂赋能则无人可用,所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较为理性的用人观。《史记》: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太史公曰: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

  • 为什么晋文公登基前,会在外流亡十九年?晋文公到底犯了什么错?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晋文公

    晋文公,又叫重耳,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与春秋时期的另一个霸主齐桓公并称晋文齐桓,说起晋文公,他虽然是晋国的国君,但前半生过得十分悲惨,足足在外逃亡了整整十九年,再回国即位时已经是已过花甲之年,那他到底为什么会流亡十九年呢?又是因为犯了什么错导致的呢?具体如下,他受到后母骊姬的陷害,导致其父晋献公的追杀

  • 以德抱怨,晋文公的宽容救了自己一命

    历史人物编辑:等闲读史标签:晋文公

    前面我们说过,当初重耳长兄负冤自尽、父亲又派人来召回重耳,重耳就看出前途凶险,准备逃出晋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重耳的父亲晋献公,这时派来的是一个太监。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太监”这个说法,这种生理上有残疾的宫廷内侍,被称为“宦者”。我们所熟悉的蔺相如,出身低微,原来就是“宦者令”、太监头子的门客

  • 司马迁暗示:晋文公太腹黑了,晋惠公被俘或与他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晋文公

    晋惠公六年(前645年),“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此战史称韩原之战。秦穆公与晋惠公各自统率大军,在韩原展开了一场鏖战,结果晋军遭惨败,晋惠公成了秦穆公的俘虏。晋惠公六年(前645年),在秦国纪年为秦穆公十五年。“合战”,即交战;“韩原”,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而当时为晋国辖属。“

  • 山西,介休,绵山,这里长眠着一个晋文公对不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闲读史标签: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在年轻时就“好士”,结交、收拢了一批忠心的部下。其中有名的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当然还有不著名的。这不是我主观臆断、信口区分“著名”与“不著名”,《史记》里就是这么写的:“年十七,有贤士五人”,然后列举了上面五人的名字。晋献公老年昏庸,易储、杀子,引发了晋国的持续几十年的政局

  • 晋惠公VS晋文公:两兄弟差距太大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晋文公

    “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晋献公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比较贤能。申生在骊姬乱晋中自杀身亡,而夷吾、重耳二人则流亡异国,并先后返回晋国登基为王,即为晋惠公、晋文公。重耳、夷吾两人的生母关系也非同寻常——“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女弟”意思为妹妹

  • 上下五千年65:楚庄王平内乱拜相孙叔敖国力强盛,邲之战大败晋军

    历史人物编辑:安安哥在深圳标签:楚庄王

    上回说到楚庄王,发兵问鼎中原,周王室都不得不让他三分,说到治理国家,靠的是德行而不是武力,楚庄王觉得推翻周王室时机还不成熟,所以选择撤退,而此时才知道楚国内部已经大乱。话说在楚庄王带兵在周王室所在地洛邑耀武扬威的时候,楚国的令尹,也就相当于中原诸侯国的宰相子越发动叛乱,并且把楚庄王留在国内的兵力都已

  • 楚庄王从三年不飞到饮马黄河,扮猪吃老虎就数他最牛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楚庄王

    “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在齐桓、晋文的光环渐趋黯淡的时代,一个慧心巧谏的臣子,一个心领神会的君王,造就了君臣之间的千古美谈,也成为了楚庄王位列春秋五霸的起点。但细心思考一下典故的内容,便会发现其中的怪异之处:按照典故的说法,先是大夫伍举出了“怪鸟”的谜语,巧谏庄王;数日后庄王

  • 不负社稷不负卿,终成春秋五霸之一,她是站在楚庄王背后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楚庄王

    常言道“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时时鼓舞他奋进的女人。”历史多次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许多开创过宏图伟业的君王都有一个这样的妻子。譬如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还有乾隆皇帝与他的富察皇后等等。她们在夫君身陷困境之时能够鼓励夫君重新振作起

  • 臣子偷拽楚庄王宠妃衣服,他拒绝调查,装傻充愣三年终成春秋一霸

    历史人物编辑:狂奔的小白羊标签: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按照古代的年龄,也是可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楚庄王一上任,就跟变了个人一样,整天与宠妃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楚国的大臣急坏了,这样下去楚国不久可就要灭亡了。但是楚庄王依旧我行我素,甚至禁止大臣们上奏折。如果谁要是敢上奏折,就杀了谁。三年的时间,对于楚国忠心的大臣来说是阴暗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