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蠡(即陶朱公):人生哲学值得世人学习

范蠡(即陶朱公):人生哲学值得世人学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平华泛教育 访问量:954 更新时间:2024/1/19 8:10:51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古剑,古剑的光芒闪烁着古人的智慧。据说这把古剑组成成分复杂,由多种金属合成;而且各类金属的完美融合,铸造工艺十分罕见。

这就是惊艳世人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年依然寒光凛冽。寒光闪烁着科技的光芒,越国能够迅速崛起并称霸诸侯,与先进的冶炼技术有关。除了这把宝剑,越王勾践还给后人留下了卧薪尝胆的故事。

如果按照世家的惯例,《越世家》的主角自然是越王勾践了。但是,无论从篇幅,还是内容上来看,作为臣子的范蠡更像是主角。

《越世家》上半部分勾践忍辱复仇,核心事件的主要推动者是范蠡,而主角勾践大概只是趴在柴草上舔尝苦胆了。下半部分却跟随范蠡“辞职”下海经商,与主角勾践更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越世家》虽涉嫌“挂羊头卖狗肉”。范蠡,无论是从政做官,还是经商致富其人生哲理值得借鉴,不然司马迁也不会在《史记》中两次重点突出,在《越世家》和《货殖列传》均有记录。

历史简洁——

《越世家》仅勾践一王

作为夏禹的后世子孙,越王勾践在《史记》中单独开卷——《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子孙后代),而夏后帝少康子也。”司马迁开门见山追溯越王勾践的来历,为大禹的后世子孙,至于祖上名讳并未透露。

“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随后二十多代被司马迁一笔带过,直接到了允常——勾践之父。“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吴越之间已结下仇恨,相互攻伐。

《吴世家》从吴太伯直接跨越了十九代,到了吴王寿梦。吴越这点基本相当,其中有很长的空白期。

“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允常死后,勾践继位。

“元年,吴王阖闾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吴越之间世仇,当吴王阖庐听闻允常死去,便发兵攻打越国。不承想吴军被勾践干败了,而阖庐也因负伤死去。这一年为吴王阖闾十九年,而越王勾践元年。

于是,仇恨传承到了下一代——勾践和夫差

勾践就任越王第三年,听说夫差继任吴王后,天天练兵伺机复仇。勾践“欲先吴未发往伐之”,与其等着挨打,不如先下手为强。

可惜,事与愿违。

越军轻敌深入,“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夫椒一战,吴军以逸待劳大败越军。在《吴世家》中,“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此役发生于夫差继位的第二年。

经此一役,越军惨败,“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越军被追着打回了老家——会稽。越王勾践不得不苟且忍辱,卧薪尝胆,忍受了二十余年,最终得以复仇灭吴……勾践死后直到汉兴恢复越尊号,跨度虽较大仍是一笔草草带过。

《越世家》中历代君王的历史“清汤寡水”,一下跨越到了勾践之父允常,这种情况与《燕世家》、《吴世家》极为相似。而司马迁在编撰《越世家》时大量掺水,一不不小心偏离了主题,范蠡竟然成了主角。

跪地求和——

忍辱负重才能成大事

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世家》

勾践主动发兵攻打吴国,范蠡明确反对。常年用兵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兵器是凶器,攻战是背德,争先是最下等的选择。”司马迁借用范蠡劝谏勾践应该有所指吧。

然而,勾践并未听从,最终失败了,还被吴追打回了会稽。“以不听子故至于此”,因为不听范蠡的缘故,勾践后悔了又向范蠡询问对策。

范蠡于是建议勾践“卑辞厚礼”以求和。而代表勾践赴吴跪地求饶的却是文种,勾践“耍起了大牌”在会稽山上守着仅剩的五千伤残士卒。

文种之行并不顺利,第一次遭到了伍子胥的强烈反对;第二次“美女宝器”贿赂吴太宰嚭,才搞定了吴王夫差。

“女忘会稽之耻邪?”自此,勾践每天都不止一次提醒自己勿忘会稽之耻。

从会稽山上下来,勾践铺好了稻草,吊起了一枚猪胆,开始给后人创造文化——“卧薪尝胆”。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越世家》

勾践像老百姓一样劳作,亲自耕种,夫人织布,饭菜无肉,穿着也不华丽。司马迁这段描写美化了勾践,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只剩下渣渣了,每年还要交贡纳赋,不耕织吃啥穿啥。赈济贫困和慰问死难者,战败后必须安抚人心。

至于“贤人和宾客”,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一个战败的君王,谁还会去投奔呢?纵观勾践一生,依靠的贤臣不过是文种、范蠡、拓稽、逢同,还有一个献计的计然。

文种全权管理越国大小事务,“举国政属大夫种”;“使范蠡与大夫拓稽行成,为质于吴”,范蠡和拓稽到吴国作人质了;而逢同则吴越之间负责联络信息。

隐忍复仇——

忍耐是为了等待时机

居三年,勾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对曰:“未可。”——《史记·越世家》

在向吴求饶时,范蠡已谋划复仇,需要勾践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当伍子胥自杀之后,勾践便迫不及待想要出击复仇,但范蠡认为时机尚不成熟。

“勾践自会稽归七年”,这是越国积蓄力量阶段;“居二年,吴将伐齐”,吴国征伐消耗实力,也是越国进攻机会;又过了三年伍子胥自杀,吴国内耗,又是一次攻打机会。

在《越世家》中并未明确时间,根据推算应是夫椒之战后十二年。司马迁根据重要节点来推进故事,而这一切节奏都在范蠡手中掌握着。

次年春,吴王夫差带着所有精锐跑到黄池搞诸侯派对。在《吴世家》中记叙为,“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从《吴世家》记录来看,这事发生在吴越夫椒之战后的十二年,与《越世家》稍微有些出入。

“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夫差带走了精锐参加派对,老弱病残与太子留守看家。

机会来了。

“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

范蠡对事关生死的决定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司马迁故意为之。毕竟,越国经过了十多年积累已足够强大,而吴国经过连年征伐则已疲惫不堪。如今越国如同箭在弦上蓄势待发,范蠡自然轻松自如。

这么重大的国策,竟然是范蠡拍板决定!这应该不是是越王勾践的主意,而是司马迁的主意。范蠡能够隐忍不发,只是为了等待最佳时机。如同猎豹伺机捕捉猎物,潜伏等待才是最煎熬。

范蠡终于等来了机会,也抓住了最佳时机,一击即中,成就了越王勾践的霸业,也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懂得主角让位,配角才会抢眼。

“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史记·越世家》

当然,激发臣子的干劲,这也是人君驾驭臣子的权术。既然范蠡的长项是带兵打仗,而文种的优势治国理政,那就干脆放手让他们去干。那么,勾践干啥呢,当然是继续文化创造——“卧薪尝胆”。

跟除后患——

范蠡灭吴拒绝和谈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疲敝,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史记·越世家》

“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经过十多年积累,范蠡暗中训练一支强大的队伍,是会稽被打败所剩人马的十倍。

越军入吴境如同秋风扫落叶,仅用五千就大败吴军,吴太子也被俘虏。

吴王到处树敌,精锐士兵与齐、晋战斗中损失殆尽,所以才给了勾践机会,攻破吴国又包围了三年。

历史上最具讽刺的一幕上演了,夫差退守姑苏山,派遣“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

曾几何时,勾践也是如此!

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勾践不忍,欲许之”。勾践大概忘记了苦胆的滋味,竟想答应夫差求饶。

这时又是范蠡站了出来,“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伐柯者其则不远”语出《诗经》,意思是拿着斧头砍伐树木作斧柄,手中就有样子可以借鉴。

范蠡作为臣子说这话很重了,还可能情绪激动。难道你忘记了会稽的遭遇了?这不应是质疑,而是语带斥责!

勾践为自己狡辩,“本来想听你的,但不忍使者可怜兮兮的。”

范蠡倔强起来,当即违逆勾践旨意,“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击鼓进军,并说大王已把军政之事交给我处理,使者赶紧回吧,否则可要掉脑袋了。

夫差得知消息后自杀了,还吩咐让人遮上脸,“吾无面以见子胥也!”早在伐齐时,伍子胥曾警告过,越国才是吴国最大的隐患,“腹心之疾”。

勾践埋葬了夫差,又顺便杀了太宰嚭。

而后,越王勾践称霸江淮地区。

司马迁用字传神准确、生动形象,读罢如亲临现场。过瘾,过瘾。

司马迁对细节的处理,让你感觉像是有人在讲故事。至于故事背后的意义,需要个人去体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徙荣名——

范蠡散尽家财又暴富

勾践之后,子孙相继为王,无事可叙。直到越王无强时,竟萌生称霸中原的野心,试图北伐齐、西伐楚,无奈碰上了楚威王、齐威王,不仅败了军,人也被杀。后来越国一直卑微臣服于楚。

司马迁记叙完越王并未就此搁笔,而是另起炉灶讲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的故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名言最早出自范蠡,而非韩信。帮助勾践复仇平吴,并将越国推上霸主地位。所以,勾践称范蠡为“上将军”。

“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范蠡给勾践留下一纸辞职信,乘舟渡海到了齐国,改名换姓做了商人。

“鸱夷子皮”是范蠡到齐之后的姓名。“鸱夷”是指牛皮袋子,吴王夫差杀害伍子胥,把他装入“鸱夷”沉江。范蠡用“鸱夷子皮”为名表示以伍子胥为戒,激流勇退。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史记·越世家》

范蠡在齐国很快又出名了,能干会赚,家产数十万,因此被推举为齐国国相。据《韩非子》记载“鸱夷子皮事田成子”,范蠡的生意跟田常有关联。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做平常人能赚很多钱,做官能官至国相,这都是人生的巅峰。

正所谓“物极必反”,盛名之下并非好事。范蠡能赚钱会做官,关键是头脑始终保持清醒。这一点值得后人学习,钱再多也不能冲昏了头脑,权力再大也不能肆意妄为!

于是,范蠡再次散发家产,归还相印再次辞官,悄悄地离开了。

离开齐都之后路过陶(今山东定陶),以为陶是天下中心,便于做生意交通四方,于是又在陶定居。

“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范蠡确实是做买卖的高手,不多久又登上富豪榜,这就是被后世敬仰的商业始祖——陶朱公。

“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计然策略共七条,勾践用其五条就能强越平吴,而范蠡用来发家致富,所以能够“三徙而皆致荣名”。

计然策略确实霸道。

那么,计然是谁?计策只有范蠡会用?这些似乎并非司马迁所关心的。

救子失败——

别人得好处你才能得益

司马迁记叙范蠡的商业传奇,并未就此打住,又补充了一个故事。

范蠡二儿子,在楚国杀人被打入死牢。范蠡想让小儿子带上千溢金,又书信一封给楚国好友庄生帮忙搭救。

范蠡长子以死威胁,非要前往搭救二弟。范夫人(有人说是西施女士)在一旁也说,“小儿子去未必能救老二,要是老大真自杀,岂不是又白白搭上一条命。”

范蠡无奈之下派老大去,并再三叮嘱,到楚国找庄生,把钱交给后听从安排,千万不要与他争执。老大应下就出发了,并带上了自己的私房钱。

老大找到庄生家,按范蠡交代把钱和信交给庄生。

庄生听明来意,便说:“可疾去,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老大并未按照庄生所说立马离开楚国,而是从其他门路结交楚国权贵。

庄生找时机跟楚王说,有灾难降临,需要大赦免灾。权贵将大赦消息透露给老大,“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大赦之前封闭钱库,担心有人趁大赦前抢劫。

老大认为楚国大赦,弟弟自然会赦免,所以不能白白便宜了庄生。于是,老大再次到庄生家将钱取走了。

老大所为让庄生很生气,于是又跟楚王说:“现在街头议论纷纷,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人被囚,是他花钱造谣要求大王大赦修德。”楚王一听怒了。

“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楚王先下令判决处死了朱公子,第二天再下令大赦天下。

“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老大最终带回了老二的尸体。家人都沉浸在悲伤中,唯独范蠡一脸轻松。

范蠡知道老大去必然会害死老二。老大不是不爱他弟弟,只是舍不得花钱呀!老大年少时一起白手起家,知道钱来之不易。至于老三,到陶后才出生,不知道赚钱辛苦,所以不会吝惜。

如果说范蠡死一个儿子教育另外两个儿子,这代价可能有点大。但是,如果说司马迁通过此事告诫我们:舍得才能获得,放下才能拥有,这样子解释或许更恰当一些。

范蠡能够成为《越世家》的主角,其实肩负着司马迁的使命——人生哲学的思考,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亦或是为人处世。

标签: 范蠡

更多文章

  • 《范蠡救子》范蠡派三子去救二子又改派老大去?为什么自己不去?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必有失标签:范蠡

    《范蠡救子》中,范蠡二儿子在楚国犯了杀人罪,范蠡派小儿去捞二儿子,大儿不服,请求前往,妻子说情,范蠡又改派大儿去。为什么他自己不去呢?范蠡处理这个事情有什么不妥吗?从故事的每个人的性格和所作所为你发现了什么?从故事中,营救二儿是事件的主线,但事实上,二儿最终成了一颗弃子。范蠡说:“杀人者偿命,这是理

  • 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是美丽传说,范蠡墓揭露了真相的残酷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范蠡

    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开始了后半生的经商生涯,期间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散家财。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在以前人们的认知中,认为范蠡智谋超群,功成身退,又携美而归,富可敌国,史书中

  • 范蠡文种帮助越国灭掉吴国,除了一展抱负之外,原来还有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范蠡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国战败之后,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一举灭掉吴国,使越国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可以说如果没有范蠡、文种的帮助,勾践使不可能灭掉吴国,称霸天下的。那么范蠡、文种为什么要帮助越国呢?当时的楚国政治腐败。楚国有大批人才不能用,楚平王更是宠信奸臣

  • 范蠡该杀!苏州出土三片竹简,揭开范蠡西施关系:自古男人多薄情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范蠡

    一、记载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创作的14部武侠小说串成的对联,但老先生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还有一部较短的《越女剑》——这部小说以春秋时吴越争霸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范蠡为帮助越王复国,借助“剑神”阿青的剑术操练军队,同时将自己的爱人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实行离间。最终,越王勾践经

  • 春秋战国500年,只有范蠡是完人,司马迁:范蠡的故事很讽刺

    历史人物编辑:香堂姐美食标签:范蠡

    范蠡是吴越争霸历史上重要的谋臣,他的存在影响了两国政治格局的变动,其历史形象也彰显了春秋末期一代谋士之风采。春秋时代,战乱纷争。王室衰微,诸侯作兴。中原大国杀伐不断,东南吴越纠葛已久。在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诗篇中,范蠡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国语》、《史记》开始,到《越绝书》、《吴越春秋》问世,范

  • 勾践用谋士的计策灭国,功成后范蠡逃亡,学者:他曾发誓善待范蠡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范蠡

    《史记》位居“二十四史”之首,是史学界公认的珍贵史料,其文学价值、史学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大文豪鲁迅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大家都知道,秦朝统一之后开始大面积的毁史,六国的史书都付之一炬,造成了史学断代。太史公他编篡史书虽然谨慎,但是却做不到所有事都准确,就比如“鸟尽弓藏”这个典故

  • 范蠡,配角抢了主角风头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范蠡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古剑,古剑的光芒闪烁着古代人的智慧。这把古剑组成成分复杂,由多种金属合成;而且各类金属的完美融合,铸造工艺十分罕见。这就是惊艳世人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年岁月依然寒光凛冽。越王勾践留给后人的,除了这把宝剑,还有卧薪尝胆的典故。越王勾践剑闪烁着历史的光芒。简洁,越世家历史“清白”

  • 如果伍子胥没有遇到孙武他还能否成功报仇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孙武

    本来如果伍子胥没有遇到孙武,他还能报仇吗?历史人物的生活,绝对没有应有的精彩。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仇恨而奋起,伍子胥作为他们的代表,绝对有话语权。伍子胥本是官二代。遗憾的是,古代官二代的安全保障系数没有现在高。他的父亲吴奢是楚国太子简的老师。在古代,君臣师徒是绝对的近亲。所以在历史上,只要是太子被杀,

  • 孙武居然知道苏秦,难不成是穿越?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孙武

    一说起兵圣,我们都知道是孙武。在春秋末年,孙武辅佐阖闾大破楚国。并且留下了孙子兵法这一旷世之作,成为了兵家的始祖。而苏秦呢,我们都知道苏秦是战国中期鼎鼎大名的纵横家。并在战国中期为了帮助燕昭王破齐,最终被齐湣王车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挖掘出了两座汉墓。而这座汉墓中呢,就有鼎鼎大名的孙子兵法。

  • 孙膑、孙武、孙子,一文详解,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孙武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圣人频繁出现。圣人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而春秋战国的百家先贤们当得起,他们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数代人,即使千年过去,他们的精神文化依旧能熠熠生辉。百家争鸣,《汉书》记载数得上名字的有189家,其著作有4324篇。后来的《隋书》、《四库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