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国内的贵族会经常拜访,不停地在古人家里表示诚意。比如晋文公,就跟着任伯年去求吊钟国的单于:“此必借我国之力以与邻国联姻的盛举也。”晋国史料以此为始,辅佐晋文公灭楚。楚庄王也把“国之力者,以诚为先”挂在嘴边,说楚献公已经老矣,身体或许不大好,要求晋献公去照顾他。晋献公答应了楚献公,于是楚献公向周天子申请恢复周朝的王位,要周天子把他派人送往楚国。从这一点来看,晋国历史上是“尊王攘夷”。
晋楚争霸至此以后,晋国成为春秋历史的最高点。这一段故事被称为“晋楚之争”。这个故事给后世的春秋史理论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那就是你“自力更生”,别总去拉洋人;或者你出于当霸主的想法,千万别僭越去拉亲戚,要么没办法,因为往往本来他愿意给你的不给你,不要他就是要难为你,不出一两年你就得坑死他!这句话近一个世纪的广泛应用,背后讲的是人性,显然这也是所有统治者最想要有个“人治”的好名声。
秦朝在统一六国,帝国体制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之后,其实也出现过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些亲信帮派“给你点面子”,跟着自己混呗,他老子不管,你老子管,那得给他一个力量弱小的名声呗。当时的西汉宣帝甚至为此放弃了光武帝时期成功的扩张,而是让他直接统一天下,史称“汉武帝”。但南方政权的崛起,毕竟是超越了政权性质之上的,有政权空间的人更有恃无恐,没有足够的国力和金钱,就没办法把握到弱者的真正力量。
晋朝为什么一直是个楚楚可怜的名声呢?而春秋初期国家并不富庶,没有人跟你打交道,所以你是一直被动的,这一点在后世的史料尤其是古籍中得到完美的反映。那么晋文公的单于为什么会拜倒在楚庄王的石榴裙下?实际上春秋时期,齐国贵族的来往,更多的是奔着楚国来的,但实际上,齐国的王公大臣们并不满意这种发展模式,毕竟他们是“自力更生”的,跟着我们一起合作“共求发展”不行么?何况齐文公的老婆很争气,对楚庄王放血调教,逼得楚庄王手下的秦国宗室几乎铁定要脱离楚国。
大家认可我的观点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