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是“春秋五霸”组合版本之一。其中,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争议颇多。
单就“仁义”而言,楚庄王似乎并不逊色于宋襄公。孔子曾为其义举大唱赞歌——“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史记》中记叙了楚庄王多例的仁义之举,明显有别于他先祖随意征伐,还耍流氓说道“我蛮夷也”。
从让人夷鄙的无赖嘴脸,到谦恭仁厚的正义君子,司马迁偏爱楚庄王在《周本纪》中明显证据:“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十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已而复之。十六年,楚庄王卒。”
从司马迁记叙来看,根本不像是为周定王写史,“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简王夷立”,除了最后一条明确了周定王在位二十一年,其他各条史事都与楚庄王有关。
那么,司马迁究竟为何对楚庄王如此偏爱呢?从《郑世家》、《楚世家》、《晋世家》、《宋世家》、《陈杞世家》以及《滑稽列传》中找找相应的答案。
清理官场与从谏如流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楚庄王即位三年里,不理朝政没有颁发任何政令,夜以继日只是吃喝玩乐。楚庄王不仅玩乐,还下命令“谁敢劝谏杀无赦”。
“伍举入谏”,伍举是伍子胥的爷爷。伍举的劝谏方式很特别,既没有讲丧志误国的道理,也没有说沉迷酒色丧身,而是让楚庄王猜了一个谜语——
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史记·楚世家》
这便是妇孺皆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听了伍举所讲的谜语似乎有所醒悟,“举退矣,吾知之矣”——伍举退下吧,本王知道了。司马迁并未说明楚庄王到底知道了什么。
“居数月,淫益甚”,然而数月之后,楚庄王更加放肆了。这导致了大夫苏从也无法容忍了,“乃入谏”。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苏从劝谏之后,楚庄王才结束淫乐,开始处理政务。
“一鸣惊人”的便是清洗官场:“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杀掉了几百个人,同时又提拔了几百人。其中,“任伍举、苏从以政”,放权伍举、苏从处理政事。
而“一飞冲天”也有结果:“国人大说”,国都百姓个个拍手称赞。“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当年灭掉庸国,六年攻打宋国,并缴获了五百辆战车。
由此可见,楚庄王三年韬光养晦,以吃喝玩乐为幌子,暗中辨识忠奸善恶,不仅提拔了像伍举、苏从之类的忠臣,也痛下杀手诛杀数百贪官庸吏。清理了官场,从而为楚国强盛奠定了基础。
在《滑稽列传》中,司马迁通过优孟“葬马”的故事,侧面讲述了楚庄王从谏如流,即使是“楚之乐人”的批评也能接受。又通过楚相孙叔敖的故事,反映了楚庄王在位期间官场清廉,“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
问鼎中原与退兵修德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楚庄王八年,楚国楚兵攻打盘踞在陆浑(今洛阳西南)的戎狄,戎狄一击即溃。楚军驻扎在周天子都城洛阳附近,在那里搞了次军事演习。楚庄王此举为耀武扬威。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周定王虽然刚刚即位,但他知道楚庄王来者不善,然而并未因此慌乱,派贵族王孙满出城代表周天子慰问楚军。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王孙满来到楚营,楚庄王直截了当地问王孙满,周朝传国之宝九鼎有多重?九鼎为大禹所铸,历代将其视为天子权力的象征。楚庄王打听九鼎的重量,其实是觊觎天子之位。
王孙满怼了楚庄王一句,“在德不在鼎”。言外之意,国之盛衰在于是否实行德政,与是否拥有鼎无关。
楚庄王大概是没有听懂王孙满的话外音,于是继续说道,“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九鼎有什么了不起,楚国只要折断剑尖就可以铸造九鼎。楚庄王无非炫耀楚国军力雄厚!
“呜呼”!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楚世家》
王孙满不得不跟楚庄王这个“蛮夷”讲解历史,大禹有德以九州贡金铸九鼎,所以归夏朝所有;夏朝失德,鼎便为商朝所有;商朝又失德,鼎又归了大周。
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如今,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对于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庄王似乎有所悟,不仅没有怒怼,反而十分佩服。最终,“楚王乃归”,楚庄王当即率军南下回楚。
这次“问鼎中原”应该是楚庄王生涯中一次转折,从后来楚庄王屡次用兵来看,或许他真的是回去“修德”去了。
以义伐陈与一言复国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楚庄王十六年,楚国打着诛杀夏徵舒的旗号“率诸侯”讨伐陈国。司马迁随后解释具体原因,“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那么,陈国大夫夏徵舒为何弑君作乱呢?
这事又牵扯到他妈妈——夏姬的丑闻。陈灵公以及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君臣三人都跟夏姬有一腿。对于“多人运动”这种丑事,陈灵公这三块货不仅不知收敛反而肆无忌惮,竟在朝堂之上摆弄夏姬的内衣。
有一次,三人相聚在夏徵舒家喝酒。酒后,陈灵公开玩笑说,“夏徵舒长得像你们二位。”两大夫竟厚颜无耻地回答说,“长得也像你。”夏徵舒对此愤怒不已,所以射死了陈灵公。
陈灵公太子逃亡晋国,夏徵舒自立为君。“孔宁、仪行父皆奔楚”,楚庄王获知消息,认为这是进军中原的好时机,因为这是攻打陈国最好的借口。
“已破陈,即县之”,楚庄王打败了陈国,就把当成了楚国的郡县。“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一众臣子纷纷向楚庄王祝贺,唯独刚从齐国出使归来的申叔时没有表示。
楚庄王感觉奇怪了,就问申叔时咋回事?
申叔时从“鄙语”切入,类似于俗语人尽皆知的事,然后表达出自己不祝贺的原因——
“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史记·楚世家》
大王是因为陈国内乱(夏徵舒弑君)才率领诸侯讨伐是有理的,现在却贪婪土地而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今后大王还怎么号令天下呢?
“何以复令于天下”,这可能是楚庄王最在乎的。于是,“庄王乃复国陈后”,楚庄王从晋国将陈灵公太子迎接回来,恢复了陈国。
“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孔子在读历史时看到楚国恢复陈国主权一段时说:“楚庄王真可谓贤德。轻视千乘之国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
打服郑国与联手抗晋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楚庄王十七年春天,楚庄王率军包围了郑国国都,仅用三个月就攻克郑都。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庄王从皇门进入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牵着羊迎接。
“肉袒牵羊”,从《史记集解》来看这种行为表示已经臣服了,甘愿做奴隶。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在《郑世家》中明确,楚庄王出兵是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
其实,郑楚恩怨由来已久。仅郑襄公即位以来,“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五年,楚复伐郑”。郑襄公元年、五年分别对应着楚庄王九年、十三年,“九年,相若敖氏……十三年,灭舒。”在《楚世家》当年两条记录却与郑国无关。
司马迁隐去了这两次攻打郑国的战争。
每隔四五年就要敲打一次,郑襄公真是被楚国打怕了,于是牵着羊跪在地上向楚庄王告饶,言辞极其卑逊。
楚庄王驳回了群臣灭郑的要求,他解释道“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郑襄公这样谦卑,就一定能安抚郑国百姓,怎么可以灭了郑国呢!
“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史记·郑世家》
我们之所以讨伐,是讨伐不驯服的国君。今天人家已经服服贴贴了,还有什么要求的呢?
对比楚庄王所说会发现楚国此时征伐,不再以灭国占地为主,而是以打促和,结成联盟巩固自己的势力。
说完之后,楚庄王亲自举起军旗,左右指挥军队,率军退后三十里驻扎下来,答应与郑国讲和。
“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六月,晋国前来救援郑国,与楚国大战。
最终楚国获得胜利,关键在于“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郑国反而掉头帮助楚国,一起攻打前来救援自己的晋军。“遂至衡雍而归”,楚军一直打到了晋国衡雍。
而楚国胜利的根本在于楚庄王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如果就此灭了郑国,可能被晋国抄后路。这也印证了王孙满所说“修德”,上天才会赐福。
围困宋国与因诚罢兵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楚庄王二十年,楚军包围了宋国国都,因为宋国杀掉了楚国使臣。
“楚使过宋,宋前有仇,执楚使”,在《宋世家》解释原因,楚国使臣从宋国穿过,宋国因与楚有仇,所以扣押了楚国使臣。
要说这前仇旧恨大概是十年前,即楚庄王九年,宋文公四年,郑国打败了宋国,俘虏了宋国将军华元。郑国此次攻打宋国,据说楚国是幕后主使。
宋国、郑国这样的小国处于秦、晋、楚强国之间,像墙头草一样经常是“朝秦暮楚”。他们哪里有资格仇恨别人呢?然而,宋文公却吃了熊心豹子胆,接下来后果很严重。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从宋文公十六年九月到次年二月,在长达五个月包围中,宋都城内粮食吃尽,人们互换亲子骨肉而食,拆了人骨当柴烧。
正处于危急时刻,“宋华元出告以情”,宋国将军华元趁夜出城向楚庄王透露了实情。
“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楚庄王称赞华元,“这人是个君子啊!”于是撤军离去。
而在《宋世家》中对此事记叙更接近事实。
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史记·宋世家》
楚庄王感慨道,“多诚实的话啊!我军也只剩两天的军粮了。”因为华元的诚实,楚国终于罢兵解围而去。
从《楚世家》来看,楚庄王好像被华元君子之言所感动,所以撤军了。而《宋世家》“我军亦有二日粮”则暴露了真相,楚军也陷入粮草危机。
宋楚之战持续了五个月,楚军“余粮”也有吹牛的成分,况且晋国环伺周围,虎视眈眈。楚军一旦陷入战争泥沼,必将遭晋宋围攻。
从灭陈复国到与郑、宋和解,楚庄王对局势清醒地判断,却被司马迁描述成一个重诚重信之人,而这些“义举”大概是受王孙满“修德”教育的结果。
重信然诺与义释解扬
对于楚庄公重信然诺,在《郑世家》接着楚国攻打宋国,司马迁又补充了一段义释解扬的故事。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郑襄公十一年,即楚庄王二十年,楚军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告难求援。
三年前,即郑襄公八年,楚庄王十七年,楚军打服了郑国,郑国反叛晋国而与楚国结盟。当时,晋军曾前往救援反遭郑楚联手挫败。“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郑襄公十年,晋国再次出兵报复郑国。
此次,晋景公仍打算出兵救宋,但是遭到大臣劝阻。毕竟,此时楚国正强,晋国与其交锋胜算不高。
于是晋国找到了一位壮士,是霍国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晋景公安排解扬去欺骗楚国,同时劝告宋国坚守毋降,以此拖垮楚军。
“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解扬从郑国穿越,郑国与楚国同盟,于是就逮捕解扬并献给了楚庄王。
“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楚庄王重赏解扬并与他约定,让他说反话,催促宋国赶快投降。“三要乃许”,在多次威逼利诱下,解扬才勉强答应。
“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于是楚庄王让解扬登上观望敌军的楼车,让他向宋军喊话。
宋国陷入楚军重重包围之中,解扬要想完成使命,只能借助楚国的楼车。而借助郑国送到楚国,更容易让人相信。解扬的谋划可谓是环环相扣,极为周全。
“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登上楼车,解扬违背了与楚庄王的约定,劝说宋军坚守待援。结果如大家所料,“楚庄王大怒,将杀之。”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史记·郑世家》
解扬轻松说道,“国君制定命令是道义,臣子执行命令是信用。我接受命令执行任务,宁死也不会放弃。”
楚庄王反问:“你对我的信用又在哪儿呢?”
“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解扬辩解道,答应你就是为了完成我的任务。
“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楚庄王的众兄弟们都进谏赦免解扬。最终,解扬得到赦免,回到晋国,晋景公授予他上卿。楚庄王赦免了解扬好像对重信之人的褒奖。
“二十三年,庄王卒,子共王审立”,楚庄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91),楚庄王去世,其子共王审即位。
从《楚世家》来看,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面形象示人的国君。自始至终,司马迁偏爱楚庄王,沉迷酒色被描述成韬光养晦,洞察局势;每次征伐均有正当理由,而非“我蛮夷也”胡搅蛮缠;即使退兵也不输阵势,而是因为尊崇仁义、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