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为什么没有灭掉实力差他很多的周王室呢

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为什么没有灭掉实力差他很多的周王室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西北小生活 访问量:1913 更新时间:2023/12/19 23:01:39

春秋时期,随着西周王室的衰弱,各诸侯国纷纷争霸,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加,争霸成为了春秋的政治主题,在各路诸侯中,楚庄王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问鼎中原,大有取代周室代之的趋势。但楚国最终也没有能灭掉实力远不如他的周室,反而在楚庄王逝世之后,楚国实力一度一落千丈,人认为这是因为楚庄王有问鼎中原的能力,但没有定鼎中原的实力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一一道来。

相传由夏禹曾经铸了九个青铜鼎,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因此,春秋时期,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

楚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勤王”名义率军北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洛邑附近,并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 周天子惶恐不安,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借机向王孙满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想要将这九鼎移鼎到楚国,充分暴露了他称霸天下的野心。

《史记.楚世家》: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问鼎中原

面对楚庄王的野心,王孙满一句在德不在鼎,使楚庄王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于是便退兵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楚国经过历代先王的奋斗几乎已统一整个华夏南部,其中包括不少由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而且自从周郑交恶后,周天子威严扫地,从此一蹶不振。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力量,楚庄王的实力远远超过周王,这些因素使楚庄王有了问鼎的能力。那么为什么王孙满一句在德不在鼎,会使楚庄王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为什么说楚庄王没有定鼎的实力呢?

接下来我将从楚国当时面临的内外两个因素来解读这个问题。

楚国面临的外部因素

周天子仍然享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具有号召力

西周中期以来,周王朝日渐衰落。周厉王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等人,垄断山林川泽,不许平民借以谋生。致使天怒人怨,公元前841年,国人群起暴动,赶跑周厉王,宣王继位,虽励精图治,奈何国运维艰, 终究是回天乏术。周幽王昏庸无能,公元前771年,被攻破镐京的犬戎杀死。平王继位迁都洛邑。此时天子直辖的 “王畿 ”,在戎狄袭扰和诸侯蚕食下,只剩下成周方一二百里 ,尽管天子控制的军事力量日益丧失。但周天子仍然具有以“天下共主” 的名义 , 在诸侯之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周平王

换句话说,尽管周天子已经不具有优势,但是他的象征意义一直在,一旦有人试图打破周天子所代表的平衡,就一定会招来其他国家的一致讨伐。在当时,即使是宋国、郑国这样的小国都有灭周的能力,更别说像齐楚秦晋这样稍微大点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对于周天子都还保有一种尊重与敬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楚庄王决定出兵灭周无异于与各个诸侯国作对。

春秋争霸的目的是维护姬姓王朝的统治

武王灭商后,建立了一套以宗法制为主的分封制,而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即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建立了一套以姬姓子孙统治中原的格局。这些姬姓诸侯国,别看平时为了争霸主,攻伐不断,打的是头破血流。但是争霸与灭亡周朝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争霸的本质是维护周王朝的的统治,即维护姬姓的统治,所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虽然骨子里看不起周天子,但政治原则仍是拥立周天子的。

周武王姬发

比如楚庄王之前的齐桓公,齐桓公争当霸主时打出的旗号就是“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是本质就是尊重周王室,排斥打击蛮夷,这个蛮夷指的就是楚国。所以那个时候,齐桓公虽是号令诸侯的霸主,但是他对周天子非常尊重。比如在公元前 651 年的“葵丘会盟”中,周襄王赐给齐桓公祭肉,齐桓公坚持下阶拜谢,然后再登堂接受祭肉的臣子之礼,在礼节上对周天子谦恭之至。

齐桓公

所以说,楚庄王成为霸主,与他想要灭周取而代之是两个概念。如果是想要成为霸主,那么部分诸侯为了利益会忍耐,或巴结楚国。但如果是代周,那事情的性质就变了。首先作为当时国人眼中的荆蛮国家,楚国想要在正统观念极强的春秋时期获得中原诸侯的认可,是很难的。其二,灭周代周这样一个做法,违背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原则,即拥立周天子。在这样一个政治原则下,楚庄王如果要坚持灭周代周,其实就打破了“尊王攘夷”的原则,所以为了维护姬姓统治,天下所有诸侯国的群起而攻之。

春秋五霸

而且楚庄王的时期,齐国晋秦三国为了自身利益,也为了维护周室,时而会结盟联手对付楚国,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并不具备灭周的实力。他虽然敢于向周天子的使者“问鼎”,但也仅止于“问”而已,并不敢用武力“迁鼎”。 因为他不具备定鼎的实力。

楚国面临的内部因素

内部部族林立,威胁王权

与中原诸侯国不同,楚国自立国后就是一个贵族治国的国家,因而国内部族林立,对于王权是一个大威胁。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即位当年就发生了斗克与公子燮的合谋叛乱,而在楚庄王伐郑后不久, 国内的氏族斗氏又发动叛乱。斗氏是楚国历史上的光荣部族, 长期把持楚国军权。 从楚武王楚成王,凡是大战 ,楚国一直都很依靠斗氏。

城濮之战后,令尹子玉自杀,同族司马子西被贬为商公,蒍贾反而被任为令尹,因此斗氏与蒍氏、王权矛盾激化,公元前605年,为争权夺军权,斗氏攻打蒍氏杀蒍贾,并在杀死蔫贾之后,向郧都进军,进攻楚庄王,最终楚庄王平定叛乱,为了除恶务尽, 除了正在出使齐国的斗克黄外,楚庄王将斗氏家族全数杀戮。

城濮之战

斗氏家族名将辈出,是楚国的战神 ,镇压斗氏,对于楚庄王来说,无异于壮士断腕。斗氏的叛乱,使楚国元气大伤,给楚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楚国难以北上与晋国争霸,更遑论冒天下之大不韪灭周了。

小结

综上所述,楚庄王有问鼎中原的能力,却不能够灭周是由其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需要我们多个角度去看待。我是条哥,欢迎关注

标签: 楚庄王

更多文章

  • 楚庄王伐庸之后进行大规模人事变动进行晋楚争霸,在邲之战获胜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楚庄王

    年轻的楚庄王究竟是雄主还是庸主?大多数沉默的朝臣心里恐怕是没有答案的。但伍子胥的祖父、大臣伍举或许从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的姿态中猜出了两分意思——东服扬越、北伐郑国。这不就是自熊渠以降,楚国历代先王孜孜以求的目标吗?年轻人志存高远,难能可贵。可庄王毕竟年轻,看着他日日纵情酒色,伍举

  • 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除了鸿门宴,还有楚庄王的“绝缨之宴”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楚庄王

    如果评选上千年来最著名的酒宴,排名第一的无疑是鸿门宴。那么,排名第二的是哪个?答案是:楚庄王的“绝缨之宴”。1、“绝缨之宴”的经过鸿门宴在《史记》中有记载,而“绝缨之宴”正史中并未有记载,首次讲述这个故事的,是成于西汉的杂史小说集《说苑》。大体经过如下:楚庄王夜宴群臣,大风吹来,宴席上的烛火被吹熄。

  • 晋文公之孙,楚庄王霸业的终结者,竟掉入粪坑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楚庄王

    导读: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晋文公是当时北方大国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曾经一度称霸,后来他的孙子——晋景公也曾攻败楚国成为楚庄王霸业的终结者,但是作为春秋时期一位颇有政绩的君主,晋景公的死法却非常特别,他竟然是掉进粪坑被呛死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不服就打,服了就算了”,楚庄王的仁义之举均为政治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是“春秋五霸”组合版本之一。其中,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争议颇多。单就“仁义”而言,楚庄王似乎并不逊色于宋襄公。孔子曾为其义举大唱赞歌——“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史记》中记叙了楚庄王多例的仁义之举,明显有别于他先祖随意征伐,还耍流氓说道“我蛮夷

  •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什么会拜倒在楚庄王的石榴裙下?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楚庄王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国内的贵族会经常拜访,不停地在古人家里表示诚意。比如晋文公,就跟着任伯年去求吊钟国的单于:“此必借我国之力以与邻国联姻的盛举也。”晋国史料以此为始,辅佐晋文公灭楚。楚庄王也把“国之力者,以诚为先”挂在嘴边,说楚献公已经老矣,身体或许不大好,要求晋献公去照顾他。晋献公答应了楚献公,

  • 楚庄王的绝缨之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帝王气度!

    历史人物编辑:家家小厨房标签:楚庄王

    楚庄王平定鬭越椒之乱,心情大好,乃大宴群臣,所有文武大臣,都来赴宴,取名“太平宴”!这场酒一直喝到晚上都还没尽兴,楚庄王下令点蜡烛继续喝,而且命自己宠幸的许姬给各位大人们倒酒,突然有一阵怪风吹过,有一个武将喝多了,趁黑暗中去搂这个许姬!许姬拔了此人的冠缨,就是帽子上的带子,来到楚庄王那里悄悄的说:“

  • 历任楚王拥有开疆拓土赫赫武功,“春秋五霸”却是楚庄王,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海晓舟标签:楚庄王

    在各国掐架如同家常便饭的春秋时期,“春秋五霸”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齐桓公、晋文公因为出色的才能和很高的威望基本上没有争议,其实楚国也有一位国君榜上有名,他的争议也很小,那就是楚庄王。 在春秋,虽然楚国国力比较强大,但是在中原各国眼里,对楚国有隐隐的瞧不起,都认为他们是蛮夷之国,但是楚庄王却成为五

  • 为什么说楚庄王称霸春秋,长远来看,未必是件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马娱乐标签:楚庄王

    春秋时期,在决定晋楚霸权转移的郫之战中,晋国有机会不打此仗,维护霸主尊严。为立功业,皆欲伐楚,而两国实力相差无几。金国即便打赢了城濮之战,也是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优势。但在毕之战之前,这一切都不在晋国手中。郑国被楚国打败投降,让晋国失去了天时。急忙渡河迎战楚军。大帐内不和,主帅荀林甫经验丰富。他

  • 他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韬光养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楚庄王善于隐藏实力、韬光养晦、察言观色、以静制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他对内表面不问政事,却暗中察辨忠奸,采取对策,他重用伍举、苏从、孙叔敖等忠臣,重视本国经济发展,增强国力。使周边的小国臣服,在对强大晋国战争中取得了大胜,又灭掉萧国,迫降宋国,

  • 揭榜:春秋五霸谁应居首?楚庄王名副其实,宋襄公靠仁义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今人说史标签:楚庄王

    春秋五霸都有谁?历史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种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管是哪一种,有三个人物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笔者更赞同第一种说法,在下文中也采用第一种说法,对春秋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进行分析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