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宣布在秦国推行变法,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山东六国”——因为这场变法从骨子里改变了大秦帝国,也改变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而史书也称之为“商鞅变法”......
古往今来,人们在讨论这场变法运动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指责商君之法过于严苛,抹杀人性。
也有的人评价商鞅之法,作茧自缚,乃是罪有应得。
但平心而论,不管人们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多么极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场变法让秦国从弱小走向了强大,而且奠定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础。
在最初时,我们以为只有率先变法才能强大,商鞅推行变法,所以秦国才成为最后的赢家。
但了解更多的历史后,我们会发现商鞅变法只是战国变法洪流中的一支,例如比他更早的有魏国李悝的变法,韩国申不害的变法,楚国吴起的变法。
所以说,战国时期的变法绝不只有商鞅一家。
那么为何饱受人们诟病的商鞅变法却能笑到最后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商鞅变法那“恐怖”的内涵,其中提到了一些当时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关于商鞅变法的诸多强势方面,自然无需多言——其重点就是体现在法律过于严苛。
诸如百姓随便倒个垃圾,都要被砍断双手这类,以至于历史上有记载,商鞅一次性在渭水边处决了上千人。
但是,我们对于商鞅变法的如此“强势”,却能取得成功了解甚少。
在教科书里面,我们只知道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势力,通过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士兵的战斗性,好像内容相当简单。
但事实上将时间拨回到那个时刻,我们身临其境,绝不会感受到丝毫简单。其成功有偶然,也有必然,不信我们可以好好复盘一下......
其一,商鞅变法时机之巧妙。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战国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变法,但其实所有的变法都夭折了。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山东六国的思想非常复杂,尤其是齐国的稷下学宫,人心很难统一起来;其次,六国的贵族实力非常强大,既得利益集团总是在反扑变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吴起之死”。
非常巧合的是,秦国刚好没有这样的顾虑。
史书记载,秦国处于边陲之地,少与中原交往,而且过得相当苦寒。
因为与中原交流很少,所以秦国文化单一。这一点可以参考张仪初来秦国对于秦国的点评,他指出秦国只懂秦剑而不懂礼乐。
正是因为思想单一,所以商鞅变法更能凝聚人心。
另外就是苦寒,因为秦国苦寒,所以中央集权实力较强,而诸多贵族势力虽然略为强大,但却缺乏必要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且对于国家的向心力较强。
这则又为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当然还有立志改革的秦孝公,他颁布了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如此才吸引来了商鞅这位奇才,于是才有四次拜访,定鼎乾坤。
可以说商鞅变法的开始,有着一种历史的巧合性,更有一种历史规律性,这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天命。
其二,商鞅的“礼下庶人”与“刑上大夫”。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项规矩在山东六国被死死的执行,这是为何吴起等改革家被排挤的原因。
但商鞅这方面却极为难得,他直接打破了这一规矩......
史书记载,他来了一出“徙木立信”。
不少学者将其定性为树立政府威望,确保改革的执行力。但其实,结合背景来看,商鞅此举颇有打破规矩,让底层,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底层士兵享受能够有机会成为贵族的荣誉之感。
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连最低一级的贵族都能为了荣誉而去死,那么后天获得贵族荣誉的底层士兵又会如何呢?他们自然会千方百计的拥戴新法,支持商鞅。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层”,因为紧接着商鞅又推出了“第二层”,那就是著名的军功爵制。
什么是军功爵制?
——简而言之,秦国军功爵有20等,而士兵可以通过军功的累积获得前17等爵位,中间没有任何的阻隔。而人们跨越第一等级的条件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斩首一级。
不过越往后的升级条件更难,需要30首级才能晋级,高级军官更是需要在战略层面取得相当的战功才能晋级。
但毋庸置疑的是,商鞅将“礼下庶人”做到了极致,底层与贵族的隔阂,从此不再是“王侯将相有种乎”了。
而且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获得爵位的士兵在死后会在墓前立一棵树,树上会记载关于此人的功勋。也就是说获得爵位的平民百姓也和贵族一样,赢得生前身后名。
历史上,张仪对于军功爵制的结果曾有一句评价:左擎人头,右挟生虏。
如此令人似乎望而生畏的场景,居然活生生的发生于现实,可见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带给士兵们多大的刺激......
接着,还是前文所说,春秋战国有硬性规定:“贵族受刑不得被外人观之”。然而,商鞅的变法也无所顾忌的打破了这一规矩。
在“徙木立信”之后,保守贵族怂恿太子违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丝毫不妥协,虽然不敢处置太子,但是将太子两个老师在脸上刺字,而且割去了他们的鼻子。
如此一来,两个顶尖的贵族当着众人的面,遭到了莫大的屈辱,贵族的荣誉在那一刻被打的稀巴烂。
但这还只是开端,商鞅更是来了一招更狠的......
为了确保礼下庶人有足够大的赏赐空间,商鞅开始大规模的收回贵族的爵位,取消他们的特权。正如史书记载那般:“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结果大批贵族权力被剥夺,所有人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此举动,自然也和吴起等人变法一样得罪了大批贵族,也会引来巨大的仇恨。
但秦国和其他国家有一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前文说的:秦国之于苦寒之地,秦人人人尚武。
因为秦国贵族本来就喜欢战场厮杀立功,虽然他们多有不爽,但依旧还是凭借其勇敢和传统慢慢的又杀了回来,所以阻力又遭到大幅度的削减。
这便硬生生的让“刑上大夫”带来的改革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因此,商鞅的变法之所以能成功,绝不仅仅是得到秦孝公支持这么简单。
虽然法律太过严苛,一直遭百姓诟病。但仅凭这条,他依旧可以得到底层军队占绝大多数士兵的拥戴,毕竟这是当时能帮助底层民众“鲤鱼跳龙门”,继而实现地位上质的飞跃的唯一办法......
而且即便这样“大搞特搞”,也不会像其他六国一样逼得贵族彻底走投无路,他们仍有缓冲,并且回归原本位置的机会。
因此商鞅变法阻力小,并且在商鞅被逼身亡后,依旧没有被废除,取得了最终胜利。
三、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带来的最大成就是“先军政治”,所有的一切其实也是为这四个字服务。
现代人可能比较熟悉这个词,但一般都认为这是穷兵黩武的行为,不适合现代主流社会。但是,当时可是奴隶制步入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此举可以调动一切力量,之后爆发难以想象的战斗力。
正如史书记载,所有的人要么选择种地,要么选择当兵厮杀,重农抑商,剥夺一切其他行业。总之,商鞅硬是“把秦国变成了一架战争机器”。
要知道,封建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还得在秦始皇时期才诞生,但商鞅却已经提前做到了。因此回看这场变革,这样的另类的先进怎么会不“恐怖”?这样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变法又怎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