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弱民方能强国,商鞅说过这话吗?商鞅:都两千年了还惦记这个

弱民方能强国,商鞅说过这话吗?商鞅:都两千年了还惦记这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兄弟 访问量:2445 更新时间:2024/1/18 22:41:01

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家商鞅,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挡人财路的性质极其恶劣,这话说得简直让百姓们同仇敌忾,商鞅也为此背了黑锅。那么这话当真是他本人所说吗?

商鞅在立下变法大功后,被秦孝公赐商於之地为食邑,人称“商君”,该言论正出自《商君书》。

后人对此书争议颇多褒贬不一,而且对作者也未能取得统一意见:

一、商君书是伪托商鞅之名所作。

二、确是商鞅本人所作。

三、是后人集结商鞅和其他法家思想,编撰的合集,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甚至不是同一时期成书。

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可能性较大,可以儒家发展史为类比。经过董仲舒朱熹程颐、王阳明等人的持续增添强化,儒家思想与初创时期早已似是而非。

抛开争议不提,这个“弱民强国”到底对不对?

用在当初确为良策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大争之世,在秦孝公身后是一个贫弱残破的秦国,经常处于被山东六国合伙群殴的尴尬境地。即便是在秦国内部,也有甘龙为首的一批旧贵族占据权力核心,这就形成了国君和贵族分权的状况。

弱民之策,同样适用于弱化权贵阶层,为的就是两个字——集权,是集中在君王一人手中。

对于民众,其用意是让他们挣扎于贫富之间,如果不许民富,民众就会丧失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如果让民过富,一味享受安乐也会丢弃上升动力。这与“塑造中产阶层”的观点高度相似。

由此可见,商法并非将民“一弱到底”,弱得让百姓们吃不上饭,这是误判。商鞅变法后,秦国百姓初获温饱才是事实。

他认为只有将民众生活水平维持在不高不低的状态,才会激发民众对“奖励耕战”的兴趣。只有农民不断勤力耕种,战士奋勇作战,国家才会强大。

法家崇尚的是“性恶”说

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单凭仁义道德维持秩序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

商鞅认为: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用白话表述,就是缺什么追求什么。人的欲望就是追名逐利,人的所有行为都建立在“好利”的基础之上。入仕则追求高官厚禄,务农则盼着良田万顷。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如放任其野蛮生长,那么将会“农不思耕”,大伙都去追逐发大财的路子,田地没人种了,秦国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亦被架空。其二,那些集中了大量财富和权力的人,会进一步争夺名声地位、扩大权势,这对秦公成为潜在威胁。

因此商法弱民,就是为了监控和打压,将其约束在可控的框架之内。

这绝不是说包括商鞅在内的法家学说,要将民众弱到居无片瓦、衣不遮体。法家还是鼓励百姓们丰衣足食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治安稳定。法家认为,物质生活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当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行仁义重道德。

法家先驱管仲就曾说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多么光辉的思想,知书达礼、道德荣辱都要建立在保证基本生存需要这个基础之上。

备受抨击的“弱民”律法

秦法严苛,被视为“暴秦”标志。就连清末民众那种麻木不仁无国家性的状态,也统统归咎于法家的严刑律法。

那么反问一句,雄汉盛唐民众蓬勃、将士奋勇,是因无法乎?律法是工具,如何使用、用到何种程度至关重要。

商鞅正处天下大乱,各国纷争的时期,厉行严法的约束效果远高于已经“崩塌”的仁义礼教,只有这样才能将秦国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故有“乱世用重典”之说。

法无万世不变之法,以没落清朝之法,跨越千年鞭笞秦时商法,或有牵强。

法既如此,弱民之术亦如此

沧海横流,早已天翻地覆,大争已变盛世。

秦时商法到如今不知换过多少茬,国家形态、道德标准、思维观念进化到完全不同的层次。再以商法生搬硬套固然是形而上学、贻笑大方,然以今时标准再去评判商法,亦是张冠李戴、漏洞百出。

如果商鞅有灵能知今朝状况,定会老脸一红:“昔日那套旧古董,大伙就别再惦记了。”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科普:商鞅变法如此“强势”,为何“阻力”看起来相对他国较小?

    历史人物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商鞅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宣布在秦国推行变法,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山东六国”——因为这场变法从骨子里改变了大秦帝国,也改变了未来中国的走向。而史书也称之为“商鞅变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讨论这场变法运动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指责商君之法过于严苛,抹杀人性。也有的人评价商鞅之法

  • 秦国集权与商鞅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商鞅

    学界对商鞅死因的观点主要有:商鞅死于利益受损贵族的报复;商鞅为秦制定的刑罚太严过狠从而作法自毙玩火自焚;商鞅的巨大权力威胁到新君赢驷;另还有赢驷阒商鞅使诈胜魏而怀疑他的品行并想要治他的罪等等说法。一、相关史料疑点与辨析记述商鞅死因的基本材料来源于《战国策·秦策》和《史记·商君列传》(以下简称《秦策》

  • 一文看懂秦国历代君王,对商鞅是何态度?其实感情很复杂!

    历史人物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商鞅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运动。这个开端其实在当时的战国并不算太突出的存在,毕竟同时代的魏国,楚国,韩国,齐国也都在进行很大力度的改革。比如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成为战国之雄,齐、楚在变法后也逐步走向“二强”......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商鞅变法的“平台”秦国本来就是一个被打了数年的弱国,而且秦

  • 秦朝二世而亡,有人说是商鞅变法的后遗症?专家:商鞅不该背锅

    历史人物编辑:陌上拾史标签: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秦孝公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当上秦国的国君后,对秦国的贫弱痛心疾首,他决心励精图治改变秦国的落后的面貌。秦孝公非常重视人才,因此他向天下发出了秦国求贤令,表示如果能让秦国富强,将给予高官厚禄。在众多来到秦国的贤才之中有一个叫卫鞅的人,也就是商鞅。秦孝公对卫鞅的强秦

  • 为什么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商鞅却依旧被车裂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天侃娱乐标签:商鞅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之高,因为它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说在此之前,夏朝,商朝和周朝在国家形式方面也是统一的。但是一来他们的土地没有秦朝的广阔,二来在制度上也没有像秦朝这样实现了大一统,并且秦朝的这种统一形式影响了后世长达2000多年,同样也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 如果商鞅取代秦惠文王,中国历史会发生什么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商鞅

    今天又人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假设根本就不成立,虽然“商鞅变法”让秦国就此步上了崛起之路,但商鞅本人在秦国的根基实在太弱,且当时士族势力虽然受损但依旧强大。从历史的走势来看,即使秦惠文王继位时间并不长,商鞅依旧没有任何反抗之力。而且,就算如对方所说,商鞅取代了秦惠文王,我认为秦国将会立即陷入

  • 战国商鞅变法成功实施,但商鞅的下场却为什么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暴暴说历史标签:商鞅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名的变法成功者。按理说他应该功成名就,但商鞅的下场却非常惨,死后其尸首仍被车裂。变法成功的商鞅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变法的大环境。商鞅变法,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在历史上处于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期间,铁制工具以及牛耕的

  • 秦国强大商鞅居功至伟,为何还是被车裂?秦王:杀商鞅能一箭双雕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商鞅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可以说正是这场变法使得秦国面貌焕然一新,最终奠定了秦国走向强大的基因。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动下,商鞅变法深入到秦人血肉里,可最终的结局是商鞅被车裂。按理,商鞅对秦国有着巨大的贡献,应该受到国人的尊敬,可结果却是被施以车裂,“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商鞅究竟

  • 商鞅那么厉害,为何还是被杀?史学家:得罪这3个人,商鞅必死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商鞅

    说千古一帝会想到秦始皇,就像说变法能臣会想到商鞅。秦始皇建立的功业,往早了说,与商鞅给秦国带来的改变脱不了关系。商鞅入秦之前,秦国存在感极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商鞅入秦之后,通过变法“为秦开帝业”,使贫弱落后的秦国焕然一新。商鞅那么厉害,为何还是被杀了?从后世史学家对商鞅的记载评价里,可以发现

  • 为什么商鞅要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商鞅

    大家知道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其实这与当时秦国当时的国力有关,对于后期使秦国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即位。为了增强秦国整体国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秦孝公决心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于是他颁发招贤令,广招天下贤才。此时,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他向秦孝公提出了奖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