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朝二世而亡,有人说是商鞅变法的后遗症?专家:商鞅不该背锅

秦朝二世而亡,有人说是商鞅变法的后遗症?专家:商鞅不该背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陌上拾史 访问量:3706 更新时间:2024/1/19 5:46:30

公元前361年,秦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秦孝公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当上秦国的国君后,对秦国的贫弱痛心疾首,他决心励精图治改变秦国的落后的面貌。

秦孝公非重视人才,因此他天下发出了秦国求贤令,表示如果能让秦国富强,将给予高官厚禄。在众多来到秦国的贤才之中有一个叫卫鞅的人,也就是商鞅。秦孝公对卫鞅的强秦称霸之术非常认同,就任命卫鞅为大良造,主持秦国的变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连续两次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崛起,实力大增。下面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在地方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在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各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员由中央直接指派,只对中央负责。

在以前,普遍流行的是分封制,国君并不能直接统治自己国家的所有土地,而是靠分封主代为统治,实际上中央的权力被分散了。

商鞅还在民间建立什保制度,五家为一保,相互监督,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能力。此举带来的是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能力。

变法之前,国君不能直接插手地方管理,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改革后政府的税收大大增加,这样就为组织庞大的军队奠定了后勤基础。

2.控制粮食流通渠道,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商鞅规定,土地属于农民,但是农民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土地。通过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每个农民的就只能是通过土地耕作生产粮食。农民生产的粮食通过政府控制的渠道输送到秦国府库。

当秦国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就意味着农民能够从事的活动只有生产,这样就有源源不断的粮食来供应秦国的战争需要。

3.实行军爵制。

商鞅将爵位分为二十个等级,只有在军事上有所贡献才能得到爵位。爵位从低级开始受封,通过立功积累到更高的爵位。在秦国,爵位越高,也意味着社会地位越高。

在秦国,想要获得爵位只能通过从军立下功劳,这种垄断性的社会生活与军事挂钩制度,极大激发秦人从军的主观意愿,更能够激发秦国整体的好战特性,因为只要战端一开,就意味着拜官进爵。

4.鼓励六国向秦移民。

商鞅规定,六国人民只要移居秦国,就分给他们土地,并且免除三代人的兵役。秦国因为发展起步较晚,土地充足而人口不足,山东六国正好相反,那里人口众多土地不足。

鼓励人口移居政策,让来秦国安家的人专心种田,这些人将为秦国提供充足的粮食,更加充分地保障了秦国的后勤。同时,因为六国耕种人口的加入,从土地上解放了更多老秦人,他们可以加入军队提升战斗力。

从商鞅变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商鞅将秦国变成了巨大战争机器,秦国所有人都围绕着国家的军事体系运作,这个体系为秦国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军队。

当军事体系建立完成之后,秦国的对外扩成为必然,秦国也从此开了争霸之路。

1.刑罚过重,百姓苦不堪言。

商鞅制定的刑罚种类非常多,并且惩罚是很重的,甚至连将牛养瘦了也要进行处罚,这样的刑罚在百姓心里留下了很深的怨言。军人可以通过立功晋升爵位,但是一旦战事失利,士兵很可能要被连坐处死。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五牛车裂的极刑,也能反映秦国人的心态。

2.商鞅之法适用于战时,不适合和平年代。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将秦国变成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人人渴望战争、渴望赢得战争。但是当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国的战争机器突然停了下来,人们得不到爵位后,巨大的税负担子压在百姓肩上,就只剩下酷刑暴政。这也是秦国迅速走向败亡的原因。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从偏隅穷国变成虎狼之国,最终吞并六国而统一天下,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从客观来讲,仅看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变化足以评价功过,至于后世显现出来的弊端,自然应该由后世君主能臣来根据环境变化修改律法,保持国家的昌盛。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制度是一劳永逸的。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商鞅却依旧被车裂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天侃娱乐标签:商鞅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之高,因为它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说在此之前,夏朝,商朝和周朝在国家形式方面也是统一的。但是一来他们的土地没有秦朝的广阔,二来在制度上也没有像秦朝这样实现了大一统,并且秦朝的这种统一形式影响了后世长达2000多年,同样也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 如果商鞅取代秦惠文王,中国历史会发生什么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商鞅

    今天又人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假设根本就不成立,虽然“商鞅变法”让秦国就此步上了崛起之路,但商鞅本人在秦国的根基实在太弱,且当时士族势力虽然受损但依旧强大。从历史的走势来看,即使秦惠文王继位时间并不长,商鞅依旧没有任何反抗之力。而且,就算如对方所说,商鞅取代了秦惠文王,我认为秦国将会立即陷入

  • 战国商鞅变法成功实施,但商鞅的下场却为什么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暴暴说历史标签:商鞅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名的变法成功者。按理说他应该功成名就,但商鞅的下场却非常惨,死后其尸首仍被车裂。变法成功的商鞅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变法的大环境。商鞅变法,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在历史上处于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期间,铁制工具以及牛耕的

  • 秦国强大商鞅居功至伟,为何还是被车裂?秦王:杀商鞅能一箭双雕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商鞅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可以说正是这场变法使得秦国面貌焕然一新,最终奠定了秦国走向强大的基因。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动下,商鞅变法深入到秦人血肉里,可最终的结局是商鞅被车裂。按理,商鞅对秦国有着巨大的贡献,应该受到国人的尊敬,可结果却是被施以车裂,“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商鞅究竟

  • 商鞅那么厉害,为何还是被杀?史学家:得罪这3个人,商鞅必死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商鞅

    说千古一帝会想到秦始皇,就像说变法能臣会想到商鞅。秦始皇建立的功业,往早了说,与商鞅给秦国带来的改变脱不了关系。商鞅入秦之前,秦国存在感极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商鞅入秦之后,通过变法“为秦开帝业”,使贫弱落后的秦国焕然一新。商鞅那么厉害,为何还是被杀了?从后世史学家对商鞅的记载评价里,可以发现

  • 为什么商鞅要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商鞅

    大家知道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其实这与当时秦国当时的国力有关,对于后期使秦国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即位。为了增强秦国整体国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秦孝公决心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于是他颁发招贤令,广招天下贤才。此时,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他向秦孝公提出了奖军功

  • 为秦国变法立有有功的商鞅,为什么商鞅下场这么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商鞅

    战国时期,秦孝公决定实行改革,以消除国内制度的诸多弊病,增强国力以安抚民心。 他推选商鞅为带头人,推动实事求是的改革。 商鞅奉命后,大胆踏上改革之路。 针对旧时代的弊病,突破传统势力的重重障碍,打破旧制度,贯彻新法制。 这种精神非常宝贵。 新法实施期间,秦王犯法,商鞅自己不便动用太子,却对太子的二师

  • 商鞅:商鞅被车裂而死,为什么秦人不怜?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商鞅

    《战国策》中记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为什么秦人不怜惜使他们国富民强的商鞅呢?商鞅变法让秦国有了质的改变,一跃成为有图霸天下基础的强国,在商鞅变法之前,除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多是被中原诸国忽略掉,一来中原诸国视秦人为西戎,二来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魏国压制在洛水西岸,与中原各国几乎没有沟

  • 商鞅变法,秦国的浴火重生,商鞅的虽死犹生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商鞅

    《商君书.更法第一》中写道: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法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人民,礼仪的产生是为了方便做事。因此圣人治国,以利国利民,提高办事效率为第一要务,旧法陈礼可以不遵守。变法的表面意思是换一种制度治国理政,深层次含义则是利益重新分配。变

  •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历史人物编辑:黄豆讲历史标签:商鞅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后,秦国快速强大,按理说应该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事实上,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不久,就被新君处死,百姓也不同情;后世的名声也不太好。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商鞅为人过于刚直、刻薄商鞅和后世的张居正一样,都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典范。为了让新法顺利执行,商鞅刚正、严肃,不徇私情,摆出一副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