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之死:自作孽、不可活!

商鞅之死:自作孽、不可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跃明V 访问量:2396 更新时间:2024/1/16 23:06:13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维新,最成功的莫过于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地处雍州,所在位置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西部强国,诸侯畏惧,称之为“虎狼之国”,而后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严格来讲,商鞅变法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最大功臣,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商鞅后来的结局却非常悲惨,秦孝公死后他四处逃亡,走投无路,最终被秦惠文王抓住,受了车裂之刑。临行前行刑官对商鞅说:“你也算死得其所,五马分尸正是你制定的刑法”,这种巧合简直对商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讽刺。

对于商鞅的死,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为之喊冤叫屈,幸灾乐祸者认为商鞅是做法自闭,自己死在了自己制定的酷刑上面,喊冤者则认为商鞅一心为秦国的崛起不遗余力,却遭此下场,实在不公。

这究竟是他的历史命运?还是当时的奸臣所致?为什么一位依法治国的改革典范不能得到善终呢?

怀才不遇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人称之商鞅。据说他祖上很是阔气,到了商鞅这代却变成没落子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商鞅没怎么好好上过学,只是向鲁国人尸佼请教过一点皮毛知识,其他全部都靠自学。

后来他跑到列国最发达的魏国,在相国公叔痤家里当了家臣,公叔痤是一个爱才的人,听说公孙鞅很有才华,就准备重用他。这时候商鞅的工作比较清闲,因为经常偷着拷贝和学习官府文件,学问大有长进。后来公叔痤病了,将不久于人世,魏王听说后前来探望。

探视期间,公叔痤竭力像魏王推荐商鞅,只不过,魏王觉得公叔痤是在保举自己的管家,所以并未在意。为了不驳公叔痤的面子,对待商鞅的问题,魏王一直都是含糊其辞。公叔痤看出魏王的疑虑,就请魏王让左右退下,然后很郑重地告诉魏王:“用商鞅,可成大事;不用,则杀之”!

魏王实在想不通一个商鞅为何让公叔痤如此紧张,公叔痤解释说:“商鞅之才高老臣数倍,若得他相助,六国唾手可得。若他去往他国,将祸魏无穷也”。听完公叔痤的解释,魏王仍旧不以为然。待得魏王走后,公叔痤就赶紧召来商鞅,把他和魏王的谈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商鞅,让商鞅赶紧逃走,谁知,商鞅却表示暂时不会离开魏国。问其缘由,商鞅答道:“主公让魏王杀我,是为国尽忠;让我离开是为朋友尽义。可是魏王根本就不听你的推荐,所以,他也就不会杀我”。公叔痤想想有理,就没让商鞅离开

公叔痤死后,魏王果然没有重用商鞅,商鞅郁郁不得志,后来听说秦孝公在招贤纳士,就想去试试运气。于是到了秦国,委托景监向秦孝公举荐。

秦国得志

两人的首次见面并不成功,商鞅谈论的“治辩之极”、“强国之本”根本引不起秦孝公的兴趣,还把景监责备一顿。而后,商鞅说可以“十年强秦”,景监这才又厚着脸皮向秦王举荐,这次成功了,两人畅谈了好几天。在秦孝公的坚持下,公元前357年,商鞅正式成为秦国左庶长,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有:

一:实行“连坐法”;

二: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生产制度;

三:废除努力宗法等级和卿世禄制;

四:禁止私斗,奖励军功;

五:奖励耕织

经过数年的发展,秦国展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面貌。公元前352年,商鞅被加封为“大良造”,他随即又推出了多个改革:

一: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二:推行县制,将全国划分为四十一个县;

三:统一度量衡;

四:制定法律,公诸于众;

经过两次改革,秦国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达到了顶峰,于是,商鞅建议向积怨最深、也最强大的魏国动手,结果,由于公子昂战术失败,魏国大军兵败。魏王听说商鞅大败公子昂后,差点晕死过去,悔恨自己不听公叔痤的劝告。

此时的商鞅达到人生巅峰,不免有点得意忘形,常把自己比作秦国的大功臣百里奚,还肆无忌惮地得罪宗族长老,这为他以后的死埋下祸根。

公元前338年,45岁的秦孝公忽然得了一场大病,不幸去世。临终前,他曾考虑将君位传给商鞅,可遭到商鞅的拒绝,这也失去了最好的保命机会,等待他的也就只剩下两条路:谋反或者被杀。

自掘坟墓

几天后,秦惠文王继位,保守派势力开始死灰复燃,重新登上舞台。公子虔以商鞅自称“寡人”、意图谋反为名掀起了对商鞅的讨伐,其他人闻风而起。秦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商鞅只得外逃。甚至还逃到了“死对头”魏国的地盘,可鉴于秦国的强大和商鞅以前的种种作为,魏国也不敢收留他。无奈之下,商鞅只得把自己的私人武装组织起来,对抗朝廷,可那些人哪是正规军的对手,商鞅被俘。就出现了开头被车裂的一幕

商鞅到底冤不冤?这一直是个争议问题,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将自己推上绝路的还是他自己:

一:制定酷刑、高压立法

商鞅为人刻薄,胸襟又小,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严厉打击,从不手软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新法推行初期,因太子犯错,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刑,一个被处以劓(yi)刑,一个被处以黥(qing)刑,一个剜鼻,一个脸上刺字还要涂墨,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

新法实施十年时“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贼寇,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一些以前批评新法的人纷纷改口夸赞新法,等于向商鞅认错,可是商鞅却把这些人全部发配远方,从此“民莫敢议令”

商鞅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轻罪重刑”,连“弃灰于道者”也都实行黥刑,其理由是“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实际操作中却是“网密而刑虐”

二:背信弃义,唯利是图

出于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商鞅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新法中,军功是一个重要内容,爵位、田宅的赏赐都是根据军功颁授予,于是,他就劝秦孝公亲自带兵出征,这么一来最大的军功就是秦孝公,这种方法对秦孝公最有利;

他背信弃义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利用和魏国公孙昂的友谊,将其欺骗到秦军大营,然后趁魏国军队毫无防备之机,迅速出兵灭了魏国20万大军。靠着欺骗来的战功,商鞅连升四级,一举获得最高爵位,还得到十五个邑的封赏,被称为“商君”

三:败坏教化,一意孤行

后人曾以秦国“与戎狄同俗”,说秦人素有“虎狼之心”,来证明秦人本来就有嗜血的本性。

商鞅推行的变法,与传统的圣王之道格格不入。为了排除干扰,商鞅下令“燔诗书而明法令”,妄图从根本上清剿和毁灭传统文化。他开创的“燔诗书”高压政策,极端压制着人民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也是一种摧残。秦始皇时的“焚书坑儒”也许就是从商鞅新法里学的经验。

三:崇尚武力

商鞅对武力的推崇众人皆知,其变法的核心就是奖励军功,商鞅的方式是“内行刀具,外用甲兵”,致力于将国家打造成一部杀戮机器。

结语

商鞅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商鞅的不少措施都得到了传承,他推行的“以法治国”理念在封建社会得到普遍认可。

然而商鞅变法也有着自身的不足,虽然变法短时期内使秦国迅速强大,为之后统一中国奠定基础,但是商鞅变法也败坏了商周以来尚存的道德教化。新法视百姓如草芥,以苛刑为律法,激化了秦国内部各种矛盾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掘好了坟墓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浅析秦朝商鞅被处死的原因,他对后世有影响吗? 商鞅是中国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灰尘埃及记标签:商鞅

    浅析秦朝商鞅被处死的原因,他对后世有影响吗?商鞅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如建立郡县制、推行轻徭薄赋、废除封建等,使得秦国的经济和政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商鞅的改革也遭到了很大的反对和阻挠,最终他被处死并车裂,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

  • 如果魏国在商鞅入秦前杀了商鞅,秦国还有机会崛起统一六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商鞅

    说起商鞅变法,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必然会学习这件事。因为这件事不仅对当时的秦国影响非常大,对整个封建王朝都有很大的影响。商鞅变法在秦国确定了封建制度,之后秦国就是凭借这个制度强大起来的,然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的话,秦国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崛起。假如,商鞅在进入秦国之前被魏国杀掉的话结局

  •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俊生近代史标签:商鞅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商鞅并不是被诬陷冤枉致死,他被处死是有法理依据的:起兵谋反,企图叛逃他国。既然是谋反失败被杀,之后的历代秦君是没有理由为他平反的;倘若真为他平反,那不成明目张胆地鼓励造反吗?往深层次追究,商鞅谋反,确实很冤枉:新任秦君觉得他是威胁,老世族需要报复,公子虔和他有私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

  • 被夸大作用了的商鞅变法,秦国能统一天下,不仅仅在于商鞅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商鞅

    很多人受到历史书简化情节的影响,觉得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就从一个弱国一跃成为强国,此后就是六国合纵也打不过秦国,然后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了。这其实是对历史印象的一个误解。商鞅变法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实际上商鞅变法是秦国加强君主集权的一系列活动中的一环,其作用效果确实明显,而且影响深远,确实是秦国崛起

  • 商鞅爵大良造,又被称为商君,那么商鞅到底是什么爵位呢?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商鞅

    商鞅是秦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卫国公族之人公孙鞅,本在魏国求官,但因不被重用,所以毅然来到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商鞅由此被任命为大良造。那么大良造是什么爵位呢,商鞅将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等爵,从一级公士到最高等级的彻候。而大良造,是第十七等爵,为大上造之良者。是商鞅变法时

  • 商鞅变法,太子犯罪,商鞅如果不处罚公子嬴虔会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商鞅

    秦孝公起用商鞅,君臣二人开始变法图强,万事开头难,怎么 取信于民,商鞅担心老百姓不相信新法,于是在市场南门街头立一木杆,张榜说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就赏十金,老百姓觉得此事蹊跷没人相信,商鞅又宣布赏五十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果然赏五十金,以示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这就是:“徙木立信”,

  • 商鞅被五马分尸很冤?不妨先来看看,商鞅除了变法还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商鞅

    要是说秦国没有商鞅也能一统六国,我恐怕是不赞同的。秦国能脱胎换骨、国力大大增强,都是源自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可谓是彻头彻尾的改变了秦国的面貌,商鞅变法的结果就是:将秦国彻底改造成了一个以军功等级制为基础的战争机器。所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大一统的秦国,商鞅为秦国做出的贡献不可衡量。然而就是这么一

  • 为何秦国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商鞅

    秦国,赵良府邸。红烛蜡火,照亮了整个书房。赵良端坐其中,双眉紧锁,愁容尽显。桌上整齐摆放的书信里,写着简明扼要的四字:说服商鞅。可商鞅何等人杰,岂会因他三言两语就会放弃变法?思来想去,赵良眉头更紧了。“商鞅此人……”赵良顿了顿,继续呢喃道:“自恃变法有功,称孤道寡。但凡出门,必随行数十车辆,数名持矛

  • 弱民方能强国,商鞅说过这话吗?商鞅:都两千年了还惦记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兄弟标签:商鞅

    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家商鞅,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挡人财路的性质极其恶劣,这话说得简直让百姓们同仇敌忾,商鞅也为此背了黑锅。那么这话当真是他本人所说吗?商鞅在立下变法大功后,被秦孝公赐商於之地为食邑,人称“商君”,该言论正出自《商君书》。后人对此书争议颇多褒贬不

  • 科普:商鞅变法如此“强势”,为何“阻力”看起来相对他国较小?

    历史人物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商鞅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宣布在秦国推行变法,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山东六国”——因为这场变法从骨子里改变了大秦帝国,也改变了未来中国的走向。而史书也称之为“商鞅变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讨论这场变法运动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指责商君之法过于严苛,抹杀人性。也有的人评价商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