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商鞅被车裂而死,为什么秦人不怜?

商鞅:商鞅被车裂而死,为什么秦人不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文磊 访问量:2387 更新时间:2024/1/19 12:55:58

《战国策》中记载“商君归还,惠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为什么秦人不怜惜使他们国富民强的商鞅呢?

商鞅变法让秦国有了质的改变,一跃成为有图霸天下基础的强国,在商鞅变法之前,除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多是被中原诸国忽略掉,一来中原诸国视秦人为西戎,二来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魏国压制在洛水西岸,与中原各国几乎没有沟通交流的机会。

而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平民也获得了改变阶级身份的机会,可以凭借军功封地赏爵,这在以前都是被贵族垄断的,可是当商鞅被执行车裂的时候,秦国老百姓却拍手称好,这是为什么?

这就要了解商鞅变法中“愚民、贱民”的思想,以及严苛的刑法。

商鞅变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秦国强大,那么秦国之民也要为秦国的强大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商鞅看来,百姓要么从军打仗,参与开疆拓土;要么耕织务农,为国家提供粮草赋税,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对于百姓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不想上战场出力,二不想交粮供赋,这样的百姓就是国家的蛀虫,就要对其进行打击,惩罚,对于从军立功或者主动开荒拓田的百姓就大兴鼓励 奖赏,奖罚对立,百姓自然就会选择上战场或者开垦荒田。

同时在思想上也要控制住百姓,反对百姓受教育,商鞅认为,一旦百姓思想得到开化,就不安分于国家给他们划定的打仗或耕种路线,我们也知道正是因为百姓阶级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才会在战国时期涌现出无数的平民“士人”,这些平民阶层的知识分子,不甘于自己的阶级命运,于是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三寸之舌,游说在诸侯之间,想要谋求功名 跳出自己的阶级命运,一时间士风盛行,于是乎商鞅便焚烧典籍、禁止游宦,不过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商鞅本就是从游说之士中出来的。

商鞅反对百姓得到教育,是为了愚民,为了便于对百姓的统治、便于将全国之力都统筹到飞速运转的国家战争机器中,那为什么要抑商呢?商鞅认为,商人贪生怕死且重利,国家遭受灾难的时候,他们会携财而逃,即便是和平时期他们也不会固定待在某个地方,可能今年还在鲁国、明年就打算去楚国,不像老百姓,靠土地过活,灾难来了就要面对灾难,总不会扛着土地到处跑,因此商人是靠不住的,而且商人小本大利 享受着百姓难以实现的物质资源,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引诱百姓从商逐利,所以商鞅要打击从商者,增大他们的赋税。

商鞅愚民、贱民的主张只是“秦人不怜”的一方面原因,很大的原因在于秦法的严苛,一家犯罪、九家连坐,轻罪重罚、动辄腰斩。因为某次私斗事件,商鞅更是连斩数百人,一时间秦人恐惧。在这样的环境下,秦人怎么能怜惜商鞅呢?在普通秦人老百姓的视角里,商鞅是高高在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车马随行、前呼后拥,和他们老百姓不是一个阵营的,他们又必怜惜。

但也不可否认商鞅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他使秦国国富民强,为秦国大一统打下了基础,也间接促进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在战国那个四面混战的历史时期,商鞅的变法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诸国混战,军国思想应运而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商鞅变法如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是如此。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秦国的浴火重生,商鞅的虽死犹生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商鞅

    《商君书.更法第一》中写道: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法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人民,礼仪的产生是为了方便做事。因此圣人治国,以利国利民,提高办事效率为第一要务,旧法陈礼可以不遵守。变法的表面意思是换一种制度治国理政,深层次含义则是利益重新分配。变

  •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历史人物编辑:黄豆讲历史标签:商鞅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后,秦国快速强大,按理说应该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事实上,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不久,就被新君处死,百姓也不同情;后世的名声也不太好。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商鞅为人过于刚直、刻薄商鞅和后世的张居正一样,都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典范。为了让新法顺利执行,商鞅刚正、严肃,不徇私情,摆出一副冷

  • 商鞅之死,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商鞅

    春秋中期,秦国是天下四大强国之一。穆公以后,秦国的声音却越来越小。秦国和晋国虽是世亲,也是世仇。亲的时候叫秦晋之好;恶的时候不停地打仗。秦国无法压制晋国,国内又内乱,崤山以东的世界好像跟他们无关。赵魏韩三家分晋,按理说是秦国东进的绝佳时机。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魏石门之战,秦军斩首六万,献

  •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还会将商鞅“五马分尸”?

    历史人物编辑:澜阅史记V标签:商鞅

    公元前362年,胸怀大志的魏人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彼时的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贫穷落后,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不愿与其交往。新即位的秦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使秦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因此,他需要一位可以扭转乾坤的大才,助他实现这一切。或许是秦孝公嬴渠梁的真诚感动了上天,

  • 商鞅变法有一条内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了解后才知道商鞅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商鞅》说到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会瞬间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相比于其他变法而言,商鞅变法更具有影响力。毕竟其变法内容并没有因为商鞅的死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商鞅变法的体系中,不仅强调了“耕”与“战”的改革,

  • 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商鞅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要捋清这个问题,得先来了解一下先秦的姓氏是如何确立的!和我们今天姓氏合一不同,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而氏则是灵活变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等等。比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

  • 你只知荆轲刺秦王,却不知傅介子千里斩楼兰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荆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名句,读罢令人荡气回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堪与“荆轲刺秦王”相媲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提起汉代的外交家,人们自然会想起西汉的张骞与东汉的班超,唯独不会想起他。其实早在班超投笔从戎之前,此人就已扬名天下,实为“张骞”

  • 荆轲刺秦王时候,秦王嬴政带的究竟是啥剑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荆轲

    匕首算是短剑,是便利躲藏的凶器。刺客绝少有时机用长剑行刺,多数只能用短剑搞突然袭击,做到一击必杀。但若一击不成,则相较于长剑当即处于下风。专诸刺王僚是成功的事例,荆轲刺秦王则是不成功的事例,对于这段史实,现在读《史记》依然感到触目惊心。先剖析一下两边的武器比照。荆轲携带的是名为“徐夫人”的匕首,很短

  • 荆轲的剑术并非一流,为什么位列刺客之首?靠的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荆轲

    战国时期,燕国较为弱小,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遭受秦王的虐待,在想尽办法讨回燕国之后,便想利用刺客之手去胁迫秦王保证以后不再侵略,从而结识了四大刺客之首荆轲。便有了之后的千古佳话荆轲刺秦。荆轲刺秦的失败,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于荆轲实力的怀疑,认为荆轲不配做四大刺客之首,显然,荆轲被后人称颂,但是对

  • 荆轲刺秦王,一个复仇的经典故事,为何传颂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荆轲

    荆轲本是一游侠,虽然是卫国人,却经常周游列国畅谈自己的理想,由于自幼饱读诗书,与宝剑为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家、纵横家很是衷情,于是他曾求见卫国国君,要像商鞅一样为卫国作些贡献,可惜的是卫国的当家人不识货,他只好来到燕国,想在这里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荆轲没想到的是,燕国的太子丹早就对他的才能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