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记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为什么秦人不怜惜使他们国富民强的商鞅呢?
商鞅变法让秦国有了质的改变,一跃成为有图霸天下基础的强国,在商鞅变法之前,除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多是被中原诸国忽略掉,一来中原诸国视秦人为西戎,二来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魏国压制在洛水西岸,与中原各国几乎没有沟通交流的机会。
而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平民也获得了改变阶级身份的机会,可以凭借军功封地赏爵,这在以前都是被贵族垄断的,可是当商鞅被执行车裂的时候,秦国老百姓却拍手称好,这是为什么?
这就要了解商鞅变法中“愚民、贱民”的思想,以及严苛的刑法。
商鞅变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秦国强大,那么秦国之民也要为秦国的强大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商鞅看来,百姓要么从军打仗,参与开疆拓土;要么耕织务农,为国家提供粮草赋税,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对于百姓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不想上战场出力,二不想交粮供赋,这样的百姓就是国家的蛀虫,就要对其进行打击,惩罚,对于从军立功或者主动开荒拓田的百姓就大兴鼓励 奖赏,奖罚对立,百姓自然就会选择上战场或者开垦荒田。
同时在思想上也要控制住百姓,反对百姓受教育,商鞅认为,一旦百姓思想得到开化,就不安分于国家给他们划定的打仗或耕种路线,我们也知道正是因为百姓阶级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才会在战国时期涌现出无数的平民“士人”,这些平民阶层的知识分子,不甘于自己的阶级命运,于是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三寸之舌,游说在诸侯之间,想要谋求功名 跳出自己的阶级命运,一时间士风盛行,于是乎商鞅便焚烧典籍、禁止游宦,不过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商鞅本就是从游说之士中出来的。
商鞅反对百姓得到教育,是为了愚民,为了便于对百姓的统治、便于将全国之力都统筹到飞速运转的国家战争机器中,那为什么要抑商呢?商鞅认为,商人贪生怕死且重利,国家遭受灾难的时候,他们会携财而逃,即便是和平时期他们也不会固定待在某个地方,可能今年还在鲁国、明年就打算去楚国,不像老百姓,靠土地过活,灾难来了就要面对灾难,总不会扛着土地到处跑,因此商人是靠不住的,而且商人小本大利 享受着百姓难以实现的物质资源,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引诱百姓从商逐利,所以商鞅要打击从商者,增大他们的赋税。
商鞅愚民、贱民的主张只是“秦人不怜”的一方面原因,很大的原因在于秦法的严苛,一家犯罪、九家连坐,轻罪重罚、动辄腰斩。因为某次私斗事件,商鞅更是连斩数百人,一时间秦人恐惧。在这样的环境下,秦人怎么能怜惜商鞅呢?在普通秦人老百姓的视角里,商鞅是高高在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车马随行、前呼后拥,和他们老百姓不是一个阵营的,他们又何必怜惜。
但也不可否认商鞅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他使秦国国富民强,为秦国大一统打下了基础,也间接促进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在战国那个四面混战的历史时期,商鞅的变法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诸国混战,军国思想应运而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商鞅变法如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