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为何被诛杀?《资治通鉴》:得罪这三个人,商鞅的死就是必然

商鞅为何被诛杀?《资治通鉴》:得罪这三个人,商鞅的死就是必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 访问量:451 更新时间:2024/1/18 2:05:24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那绝对离不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意义是划时代的。秦国统一天下的功臣有很多,但是后世很多学者都把商鞅推到首位。为什么?因为是商鞅亲手把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强国。用一句话形容商鞅:匣浅难羁宝剑锋,身陨族灭功千古。商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人生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商鞅用自己身家性命给后人开辟了一条路,那就是-孤臣路。

适逢困局,巧遇强君能臣

秦穆公晚年时期大兴人殉,秦穆公这一举动对秦国的影响十分大,秦国精英人士锐减导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君位动荡。魏国因为率先变法迅速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也趁秦国君位不稳之际夺走了河西地区。秦献公继位之后先是割地求和,然后对内开始改革。秦献公改革没多久就想着夺回河西之地,但是却在少梁之战结束后死了。秦献公一死,各种势力开始疯狂反扑,此时秦国就陷入了困局。君位动荡时期严重消耗了秦国国力,而秦献公对外征战也导致民怨四起,在当时有民谣是这样唱的: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里面有很多消息,七月流火就意味着天气转凉,但也有讽刺秦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意思。女儿耕织,男儿做兵,这句话说的就是男女工作安排。有功劳但是却没有赏赐,家里有土地但是却没人耕种,这句话间接表示了因为对外战争导致人口减员,土地大面积抛荒。后面两句话万全就是在哀叹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但是匹夫有难国家却视而不见。国内民怨四起,同时山东诸侯纷纷抵制秦国,在少梁吃亏的魏国也有可能随时反扑,此时的秦国已经陷入一个困局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嬴渠梁临危受命,坐上了秦王之位,而与此同时魏国国相公孙痤向魏王举荐了商鞅。如果魏王重用商鞅,那么秦国可能就没有商鞅变法了,秦国的崛起也希望渺茫。但幸运的是魏王自大根本就看不起商鞅,公孙痤看魏王不会重用商鞅,所以就劝魏王杀了商鞅。公孙痤心里十分清楚,商鞅的一柄利剑,如果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掌握这把利剑,那将会给魏国带来灭顶之灾。也是商鞅命不该绝,魏王觉得公孙痤年老失聪,竟然会让魏王去杀一个中庶子,所以干脆就不再搭理公孙痤。此时嬴渠梁迫切需要治国能臣,而商鞅也迫切希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两个人的相遇也擦除了时代的火花,而这微弱的火花照亮了原本处于黑暗的时代。

《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寡人(秦孝公)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青霜耀世之时,惜已暗藏断锋之象

周朝是采取的世卿世禄制,寒门几乎没有当官的机会,所以百姓才哀叹有功无赏。商鞅是法学奇才,他深知调动百姓积极性的最佳手段,那就是赏赐。所以商鞅上位之后就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开始变法,而变法主要内容如下:

《垦草令》:商鞅在位时期重农轻商,他禁止农民买卖粮食,严格控制粮食流通,为的就是让秦国百姓全部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并且按照土地产出的粮食数量统一收田租。商鞅制定了这一制度就是为了增加农民数量,刺激农业生产,而根据之后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很有效果。

《什伍连坐法》: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期采用了这一制度,主要内容就是一人犯罪,全家甚至邻居都要问责。当然如果邻居告发犯法人,那就可以免罪或者从轻发落,但是如果知而不报那就严惩。

《二十级军功爵制》:秦国的爵位分二十级,想要获得更高的爵位那就需要有贡献。原本贵族的爵位不能再世袭,而军人可以通过在战场上杀人来提高自己的爵位,同时如果农民耕种耕的好那么也会有奖。这一制度让军人有了嗜战之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虎狼之师。

那么当时的百姓能适应吗?不能,当时的百姓完全不能适应。对此史书记载: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商鞅变法初期法律十分严苛,犯法之人常有。商鞅为了立威,在渭水斩杀了犯法之人。因为杀的人太多了,流的血把渭水都染红了。商鞅为相十年,人多怨之。杀了那么多人,但是商鞅真正狠的就是敢得罪太子。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一次太子犯法,商鞅直言自古变法不能成功基本上都是因为上层不遵守新法。现在太子犯法,那就要处理太子。但是因为是君王的儿子,所以不能用刑,但是教育太子的人要代替太子受罚。监督太子的赢虔被处于劓刑,教育太子的公孙贾被处于黥刑。太子犯法都被处理了,之后秦人也都开始接受新法,商鞅变法才开始深入人心。

嬴渠梁并没有处理商鞅,反而是继续支持商鞅。为什么嬴渠梁不处理商鞅?因为商鞅铁定心当孤臣。孤臣就是指不勾结朋党,在朝廷中没有根基,只忠于君王的臣子。商鞅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托付给了嬴渠梁。赢虔是秦国皇室成员,公孙贾是旧贵族成员,太子是未来的君王,而商鞅把他们三个人得罪透了。这一举动有以下几种结果:

商鞅得罪赢虔和公孙贾,也就意味着彻底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和旧贵族,嬴渠梁也不用担心商鞅会威胁到他的位置,毕竟一个孤立无援的人还有什么能力取代嬴渠梁那?

商鞅得罪太子,也就意味着嬴渠梁去世之后太子一定会清算商鞅。嬴渠梁生前的变法都是因为商鞅,如果商鞅死了那么变法就可能不会继续下去了,所以秦国旧贵族的春天又会到来。既然知道好日子不远了,那么旧贵族谁也不会去触碰嬴渠梁的逆鳞。商鞅得罪这三个人就意味着彻底取得嬴渠梁的信任,只要嬴渠梁在,那么自己就不会死,而新法也会延续下去。为什么商鞅会被杀?《资治通鉴》说的明明白白,他得罪了太子、赢虔、公孙贾,那他的死就是必然情况。

新法推行了,君王放心了,旧贵族不折腾了,自己地位稳了,这难道不就是商鞅想要的结果吗?就算嬴渠梁死后自己可能会死,但是自己那个时候也不年轻了,功成名就之后还有什么留念的吗?商鞅得罪这三个人其实就是必死之局,商鞅其实心里也很清楚,但是他只能走这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孤臣路,商鞅、金日磾、李鸿章,他们走的不正是这么一条路吗?商鞅是一柄利剑,利剑出鞘青霜耀世,可惜的是青霜耀世之时就已暗藏断锋之象。

《史记·商君列传渗》:“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渗》:“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商君书》“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商鞅俘虏公子卬,大破魏国军队。魏王惶恐,献地求和,并且迁都到大梁,魏王哀叹:“我真恨当初没有听公孙痤的话”。嬴渠梁曾经在求贤令中说谁要是能富国强兵,那就和他共享江山。商鞅做到了,商鞅变法让秦国迅速走向强盛,并且收回了河西之地。嬴渠梁兑现了曾经说过的话,封商鞅十五邑,并且封号商君。商鞅已经走上孤臣路,深得嬴渠梁的信任。强君能臣,此时的秦国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嬴渠梁去世了。嬴渠梁一生的梦就是和商鞅共享天下,但是上苍并不给他这个机会,他的人生走到头了。嬴渠梁去世之后,闭门八年不出的公子赢虔出来了,他出门第一件事就是告商鞅谋反。秦王不由分说就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的时候想要找个落脚地方,但是客舍的人不知道他是商鞅,以没有带凭证为由拒绝收留他。商鞅看到新法深入人心,恐怕他已经满足了,一个人一辈子能成一件大事,死又有如何。倘若能青史留名,何惧一死。

商鞅去魏,但是魏国拒绝让他入境。这件事有点蹊跷,此时都知道商鞅是治世能臣,为什么魏国还会拒绝收留商鞅?是唯恐秦国报复?还是真的因为商鞅曾经带兵攻打魏国?亦或者是这件事是虚构的?时间太过久远了,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不过之后商鞅造反,秦王轻而易举就镇压的商鞅,进而车裂商鞅诛杀商鞅满门。我突然想到了《雪中悍刀行》中的张巨鹿,一个大开寒门上升通道的人最后死于违法,用自己给后世的寒门一记清凉散。商鞅会不会也是一样?我们不知道。但是一个为了国家富强的大臣公然得罪太子,一心将新法推开,这样的人会造反,我有点难以相信。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这就是孤臣的命运,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这个时代,以一己之力推动时代的发展,即时是死,那又何惧。商鞅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他留下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传说。君王想要治理国家那就必须有孤臣,嬴渠梁有商鞅,汉武帝有金日磾,但是孤臣的结局怎么样?孤臣几乎很少有善终的人,尤其是法家之人。商鞅被五马分尸,吴起被万箭穿心,他们都以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发展,但却落得如此结局。这就是孤臣,难以效之但必敬之。

参考资料:《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商君书》《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盘点秦国的四位“大良造”:除了商鞅,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商鞅

    大良造,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时期至秦灭六国前的秦国国内最高爵位,掌握秦国大权,这一时期秦国实行的是十七级爵制,大良造是最高爵位。它在秦惠文王之前即成为爵名。以下,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下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大良造”。一、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商鞅初期在

  • 秦国商鞅变法的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商鞅

    前言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之一,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改革。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发展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演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商鞅变法的内容、背景和意义。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是在秦国的第一位君主——嬴政时期进行的。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虽然是六国之一,

  • 都知道商鞅变法,其实商鞅是在学他,他的思想至今还在用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商鞅

    引言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为秦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变法运动。但其实不是地,早在他之前,就有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已经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变法。且让自己的国家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就是李悝。人物简介李悝,又叫李

  • 商鞅之死: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人物编辑:王跃明V标签:商鞅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维新,最成功的莫过于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地处雍州,所在位置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一跃成为西部强国,诸侯畏惧,称之为“虎狼之国”,而后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严格来讲,商鞅变法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最大功臣,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

  • 浅析秦朝商鞅被处死的原因,他对后世有影响吗? 商鞅是中国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灰尘埃及记标签:商鞅

    浅析秦朝商鞅被处死的原因,他对后世有影响吗?商鞅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如建立郡县制、推行轻徭薄赋、废除封建等,使得秦国的经济和政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商鞅的改革也遭到了很大的反对和阻挠,最终他被处死并车裂,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

  • 如果魏国在商鞅入秦前杀了商鞅,秦国还有机会崛起统一六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商鞅

    说起商鞅变法,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必然会学习这件事。因为这件事不仅对当时的秦国影响非常大,对整个封建王朝都有很大的影响。商鞅变法在秦国确定了封建制度,之后秦国就是凭借这个制度强大起来的,然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的话,秦国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崛起。假如,商鞅在进入秦国之前被魏国杀掉的话结局

  •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俊生近代史标签:商鞅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商鞅并不是被诬陷冤枉致死,他被处死是有法理依据的:起兵谋反,企图叛逃他国。既然是谋反失败被杀,之后的历代秦君是没有理由为他平反的;倘若真为他平反,那不成明目张胆地鼓励造反吗?往深层次追究,商鞅谋反,确实很冤枉:新任秦君觉得他是威胁,老世族需要报复,公子虔和他有私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

  • 被夸大作用了的商鞅变法,秦国能统一天下,不仅仅在于商鞅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商鞅

    很多人受到历史书简化情节的影响,觉得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就从一个弱国一跃成为强国,此后就是六国合纵也打不过秦国,然后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了。这其实是对历史印象的一个误解。商鞅变法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实际上商鞅变法是秦国加强君主集权的一系列活动中的一环,其作用效果确实明显,而且影响深远,确实是秦国崛起

  • 商鞅爵大良造,又被称为商君,那么商鞅到底是什么爵位呢?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商鞅

    商鞅是秦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卫国公族之人公孙鞅,本在魏国求官,但因不被重用,所以毅然来到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商鞅由此被任命为大良造。那么大良造是什么爵位呢,商鞅将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等爵,从一级公士到最高等级的彻候。而大良造,是第十七等爵,为大上造之良者。是商鞅变法时

  • 商鞅变法,太子犯罪,商鞅如果不处罚公子嬴虔会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曹娜说历史标签:商鞅

    秦孝公起用商鞅,君臣二人开始变法图强,万事开头难,怎么 取信于民,商鞅担心老百姓不相信新法,于是在市场南门街头立一木杆,张榜说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就赏十金,老百姓觉得此事蹊跷没人相信,商鞅又宣布赏五十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果然赏五十金,以示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这就是:“徙木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