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杀人如麻的酷吏,还是变法的殉难者?

商鞅:杀人如麻的酷吏,还是变法的殉难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听历史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3/12/15 22:23:55

秦孝公时期,商鞅于秦国推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这场载入史册的变法,如同平地一声惊雷,改变了整个战国时代的格局。商鞅的变法,使得奄奄一息的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并走向统一天下的道路。商鞅变法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改革,可是变法的主持者商鞅却被施以车裂酷刑,命丧秦国。

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但是关于商鞅本人争议,一直没有停歇。有人说他是伟大的改革家,变法的殉难者,也有人称他是杀人如麻的酷吏,自私狭隘的权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商鞅,到底是怎样的呢?

卫国中庶子

商鞅原名卫鞅,他出生卫国公族,但由于他是庶出,所以身份低微。不过,卫鞅年少时就有大志,在乱世中,他认为刑名法术之学才是治国之道,于是研学李悝吴起等人的理论学说。在青年时期,卫鞅还曾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卫鞅的思想又有了发展。

卫鞅年轻时名气不显,但是魏国国相公叔痤觉得卫鞅是一位人才,于是让他侍奉自己。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史记》)

用则举国听之,不用则必杀之,这席话足以看出公叔痤对于卫鞅的重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公叔痤的建议可谓金玉良言,但性格刚愎自用的魏惠王却以为病入膏肓的公叔痤已经神志不清,开始语无伦次了,所以他完全没有将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

卫鞅对此心知肚明,他明白,自己这个小人物,魏惠王根本不会在意,他既不会重用自己,也懒得杀自己,所以他仍旧留在魏国。

秦国大良造

可是,魏国无人重用卫鞅,也让卫鞅的抱负无处施展。正值此时,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卫鞅见秦王求贤若渴,于是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得见秦孝公。

一位是志存高远,有鸿鹄之志的年轻人,一位是忍辱负重,一心图强的秦国国君,两人擦出了流传千古的火花。经过数次长谈以后,卫鞅决定留在秦国,秦孝公也决定任用卫鞅,推行变法。

变法威胁的,是旧贵族的利益,于是,以甘龙、杜挚等人为代表的秦国旧势力纷纷站出来反对变法,他们主张“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针对反对派保守的主张,卫鞅尖锐的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

这场争论以卫鞅的胜利而告终,因为受到强敌威胁的弱秦,倘若再不变法,等待它的,只能是灭亡。秦孝公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对卫鞅委以重任,全力支持他主持变法,拜他为秦国大良造,执掌秦国军政大权。公元前359年,卫鞅颁布《垦草令》,拉开了全面变法的序幕。

经过数十年的变法,曾经的弱秦一跃成为战国霸主。公元前341年,齐、赵两国联合伐魏,卫鞅抓住良机,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抗秦,卫鞅给公子卬写信,信上说自己愿意罢兵讲和,他邀请魏公子卬来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魏公子卬不疑有他,前往赴会,却被卫鞅擒住。魏军主将被擒,军心大乱,卫鞅趁机攻打魏军,将魏军大败,收回了河西之地。卫鞅打败魏军以后,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给他,商鞅之名,自此而来。

酷吏还是殉难者

那么,商鞅是一位酷吏吗?关于这一点,汉唐两朝官方的答案很明显。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旧唐书》则更为甚之,说他是“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客观地讲,汉唐两朝对于商鞅的批评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即使抛开这一点,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历史上的商鞅的确是一位很刻薄的人,他为了立威,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商鞅曾于一日内处死七百多名囚犯,而这些囚犯中并不乏无辜者或罪不致死者。商鞅奉行“重轻罪”,就算是犯了很轻微的罪,也会被处以极重的刑罚。商鞅这样做,当然有震慑他人,保证变法推行的考虑,但是他对于百姓,也没有任何怜悯,这就不再是是一句维护变法,就可以完全忽视的了。

影视节目中的商鞅,是一位殉难者,他为了变法,不惜以自己的性命,践行法治。商鞅的确是变法的殉难者,但老实讲,他是“被动的殉难者”,而非“主动的殉难者”。

商鞅的私心其实很重,他与赵良交流时,俨然以秦国救世主的姿态自居,秦国富强的功劳确实是他的,但这也体现出他重视名利的性格。秦惠王下令抓捕商鞅以后,商鞅还想投奔魏国,如果有选择,商鞅并不想为了变法去死,只可惜魏国因商鞅曾欺公子卬之仇,拒绝让他入境。走投无路之下,商鞅潜回封地,发动邑兵攻打郑县,最终兵败身亡。商鞅的举动虽是自卫之举,但显然是犯了谋反之罪,与他制定的法度是相悖的。商鞅当初对无辜的公子虔施以重刑时,理由是法不可违,但当面临生死时,他自己却也没有践行这个原则。

商鞅想要活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是,这样一来,就不能说商鞅的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变法,他是变法的殉难者不假,但他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着成了殉难者。所以,司马迁等人对于商鞅“残酷”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

总的来说,商鞅不是一位完人,他有很大的缺点,以至于他的个人私德要大打折扣,但是,商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这一点,也是无法否认的。

参考资料:

《商君书·更法篇》

《史记》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大秦崛起-商鞅变法(舌战群儒,立木为信)

    历史人物编辑:大宝儿娱标签:商鞅

    秦始皇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

  • 他能力不输商鞅,为出人头地,竟狠心杀妻!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商鞅

    能力不亚于商鞅,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为出人头地,竟狠心杀妻子提及战国时期的变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通过这条变法之路,一跃成为能够吞并六国的强国。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的一统天下,就是秦国对商鞅变法最好的评价和肯定,即使商鞅早已被五马分尸,烟消云散在万物尘埃里。其实商鞅变法只是

  • 商鞅变法中最让人想不通的一条,强迫百姓分家,现在人都难以接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商鞅

    说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这次变化不仅对于秦朝,对于整个封建社会都有极大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大家都学习过,绝大多数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些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比如强迫百姓分家。这一点不要说当时的人无法理解,就是放到现在都是难以接受的。商鞅变法之所以有这条内容,说明变法之前秦国的一家

  • 一法成而天下定-商鞅的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商鞅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当时函谷关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

  • 商鞅变法:一变而霸业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商鞅

    公元前359年(还有一种说法是356年)和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的变法之一,但却集列国变法之大成,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把秦国从原来的领主和采邑制度,变成独裁君主加官僚机构的制度,也就是集权制;还最大

  • 商鞅之死,秦惠文王操刀的法治阉割

    历史人物编辑:叶公说史标签:商鞅

    商鞅的死,主要是以秦国旧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原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对新法不满群体,共同施加于变法总设计师商鞅身上的激烈反弹。历史习惯于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来印证商鞅变法的成功。但仔细观察自秦国开创,历朝历代延续的法治社会和郡县制度,皇族、官僚、士绅等特权阶层依然存在,“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政治性

  • 商鞅变法中的四大派系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商鞅

    关于商鞅变法,一般来说,有四大派系观点:一、传统儒学派系,代表人物孟子、贾谊。这一派系主张“重利轻义”、“人性本善”,针对商鞅“人性好利”思想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商鞅变法反人民,百弊而无一利。如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国的最终

  • 商鞅为秦国人出了道选择题,送分题!商鞅的善恶观,人性本恶。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商鞅

    商鞅是秦国一统六国的核心人物,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大一统的秦朝。对商鞅持批判态度的人,要是连这点都部认可,那也黑的太没水平了。变法前的秦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秦国的资源本身就很匮乏,而且内耗还大,世族掌控了秦国的行政力量,而且各世族之间还连年争斗,内耗致使秦国越发贫弱。商鞅变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中央集

  •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真的是为了报私仇吗?原来这是他和商鞅的默契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商鞅

    关于当年商鞅的惨案,我们到现在读来都感觉非常的匪夷所思,似乎历史上任何一个做出关键变化的节点都会遭到整个系统的疯狂反扑。当年的商鞅也是这么一个人物,他不仅没有躲过晚年的悲惨时光,同时还遭到了秦惠文王最为严厉的政治反扑。很多人都认为秦惠文王是公报私仇,以一种政治上的无能来宣告了商鞅最终的历史结局,只是

  • 商鞅的早年经历,寂寂无名又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商鞅

    魏国的相国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去看望他。期间,魏惠王问公叔痤:相国如今病重,万一好不了,魏国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我死之后,大王可以把魏国的事托付在他身上。魏王不做声。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肯用他,也一定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以免被其它国家任用。为防万一,可以把他杀了。魏惠王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