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能力不输商鞅,为出人头地,竟狠心杀妻!

他能力不输商鞅,为出人头地,竟狠心杀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梓浩 访问量:2080 更新时间:2023/12/17 18:53:11

能力不亚于商鞅,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为出人头地,竟狠心杀妻子

提及战国时期的变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通过这条变法之路,一跃成为能够吞并六国的强国。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的一统天下,就是秦国对商鞅变法最好的评价和肯定,即使商鞅早已被五马分尸,烟消云散在万物尘埃里。其实商鞅变法只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因为秦国通过变法富强的成效显著,而楚国的吴起变法也是比较成功的,南方的老牌大国曾经在变法中看到了战胜秦国的希望。吴起,山东菏泽人,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富裕家庭。

《史记》对吴起的首句评价是“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早年的吴起为谋求发展,花费重金四处寻找做官的门路,为此家里的积蓄消耗殆尽。连一官半职也弄不来的吴起,遭到邻里乡里的耻笑和嘲讽,心性高傲的吴起一怒之下杀死了嘲笑自己的三十多个人。

犯下命案的吴起对母亲磕头发誓,做不成一国卿相,自己绝不回来。起初吴起拜孔子的徒孙曾申为师,学习崇尚仁爱的儒术,后来吴起的母亲去世,吴起没有遵守古人守孝奔丧的准则,遭到恩师曾申的厌弃,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

自此吴起走上了弃儒学兵的道路,兵者诡道也,性格多诈的吴起遇上了契合自己的兵法,几年之后就学有所成。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身在鲁国的吴起请求为将,但鲁国君主鲁穆公一直疑而不决,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吴起算是半个齐国人,将兵力交给吴起难免会有叛逃投敌的嫌疑。大概是郁郁不得志的吴起太渴望功成名就了,知晓鲁穆公心思的吴起,竟然做下杀妻的极端行为,来表示自己的忠心。

鲁穆公这才打消疑虑,任用吴起为将,鲁军经此一战大胜而归,正当鲁穆公想重用吴起的时候,身边有人进献谗言,说吴起连枕边人都敢杀,可见此人的心肠坚硬,为求功名利禄的凶狠之徒。鲁穆公思考再三,下令免去了吴起的官职,遭受冷落的吴起只好离开鲁国投奔魏国。公元前409年,魏国君主魏文侯起用吴起为将,攻克秦国两座城池,魏军士气大振。

第二年,吴起又展示了积累多年的兵家学识,率领魏军势如破竹,号称战国精锐军队之首的秦兵退守洛水。吴起领兵期间,格外重视和士兵的亲近感,爱兵如子的他连吃饭睡觉都和士兵一起,吴起的行为在魏军中深得人心。将谋兵勇的魏军成功拿下河西地区,魏国立即将河西地区设为西河郡,劳苦功高的吴起担任第一任郡守。担任郡守期间,吴起虚心向儒学名士子夏学习当初舍弃的儒术,创立将士一体的武卒制。魏文侯死后,儿子魏武侯继位,并亲自乘舟而行,去视察吴起的西河郡。魏武侯对山河壮丽的西河郡感叹不已,连连称奇,认为是魏国的重宝。

魏国国相公叔氏嫉妒吴起的功劳,于是对魏武侯说吴起的心思不在魏国,请求魏武侯赐婚公主来试探吴起。同时公孙氏又邀请吴起来自家做客,让自己的公主妻子对自己打骂,以此让吴起认为公主骄纵蛮横。当魏武侯下令赐婚吴起的时候,吴起婉辞不受,正好印证了公孙氏的话,自此魏武侯对吴起失去了信任。同时害怕有朝一日会被降罪的吴起,整日忧心忡忡,出于自保吴起又逃离了魏国,转而投奔楚国。

对吴起素有耳闻的楚悼王开心不已,他先是任命吴起为太守,然后又提拔为楚国令尹,相当于楚国的国相。吴起感恩楚悼王的提携,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功绩,在楚国实行变法。变法内容尤其针对楚国贵族,传位三代的贵族失去了继承爵位和俸禄的资格,用这笔开支去抚慰浴血奋战的士兵。和楚王关系疏远的贵族,都要分配到偏远地区发展人口,减少官员的俸禄和淘汰掉没有任何作为或者无可厚非的官员。所有节省下来的钱财,全都投入到富国强兵上来,特别是对楚国士兵的安抚和供养。

吴起对官场上假公济私、指责陷害的不良风气加以整治,彻底杜绝托关系找门路的楚国旧俗。吴起变法的确让楚国强盛了数倍,原本存在感极低的楚国强大到诸侯无不畏惧的地步。然而吴起实施变法的过程中,得罪了不少楚国贵族和官员,他们都在暗暗等待能够杀掉吴起的机会。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吴起失去了最大的依靠,蓄谋已久的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乱箭射伤了吴起。心生一计的吴起跑到还来不及下葬的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大呼“诸臣叛乱,谋害我王”的话,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可是还没等到援兵,吴起就被乱箭射杀在了这里,捎带着楚悼王的尸体也惨遭伤害。

楚国的法令规定,任何伤害国王尸体的行为,都要被处以灭三族的极刑。楚肃王继位后,下令逮捕了所有参与这场叛乱的贵族官员,并全部处死。在这场叛乱中,情急之下的吴起将箭头扎进楚怀王的尸体里,因此被处以重罪。可是吴起那时候已经死了,不肯罢休的楚肃王下令将吴起的尸首五马分尸。不同于商鞅变法的干净利落,即使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变法措施依旧得以延续,秦国日益富强。

而吴起变法在吴起死后彻底废除,本来走上强盛之路的楚国,再一次停下了脚步,吴起在楚国这么多年的变法功亏一篑。历史上对吴起的评价多是看中他的才能,的的确确是一个富国强兵的人才,可他为了功名利禄狠心杀妻的行为,一直不肯被崇尚理学的文人所接受。纵观吴起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刚烈、容不得一点委屈的人,他对功名利禄的渴望源自他早年坎坷的求官之路。吴起也是一个自尊心过强、极端到骨子里的人,受不得一点嘲笑,为此他可以怒杀三十多人。吴起的确善用兵法,但身处政治漩涡却不懂半点权谋,以至于招来三次杀身之祸,最后还是没能逃离死于非命的命运。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中最让人想不通的一条,强迫百姓分家,现在人都难以接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商鞅

    说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这次变化不仅对于秦朝,对于整个封建社会都有极大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大家都学习过,绝大多数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些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比如强迫百姓分家。这一点不要说当时的人无法理解,就是放到现在都是难以接受的。商鞅变法之所以有这条内容,说明变法之前秦国的一家

  • 一法成而天下定-商鞅的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商鞅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当时函谷关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

  • 商鞅变法:一变而霸业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商鞅

    公元前359年(还有一种说法是356年)和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的变法之一,但却集列国变法之大成,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把秦国从原来的领主和采邑制度,变成独裁君主加官僚机构的制度,也就是集权制;还最大

  • 商鞅之死,秦惠文王操刀的法治阉割

    历史人物编辑:叶公说史标签:商鞅

    商鞅的死,主要是以秦国旧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原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对新法不满群体,共同施加于变法总设计师商鞅身上的激烈反弹。历史习惯于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来印证商鞅变法的成功。但仔细观察自秦国开创,历朝历代延续的法治社会和郡县制度,皇族、官僚、士绅等特权阶层依然存在,“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政治性

  • 商鞅变法中的四大派系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商鞅

    关于商鞅变法,一般来说,有四大派系观点:一、传统儒学派系,代表人物孟子、贾谊。这一派系主张“重利轻义”、“人性本善”,针对商鞅“人性好利”思想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商鞅变法反人民,百弊而无一利。如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国的最终

  • 商鞅为秦国人出了道选择题,送分题!商鞅的善恶观,人性本恶。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商鞅

    商鞅是秦国一统六国的核心人物,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大一统的秦朝。对商鞅持批判态度的人,要是连这点都部认可,那也黑的太没水平了。变法前的秦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秦国的资源本身就很匮乏,而且内耗还大,世族掌控了秦国的行政力量,而且各世族之间还连年争斗,内耗致使秦国越发贫弱。商鞅变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中央集

  •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真的是为了报私仇吗?原来这是他和商鞅的默契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商鞅

    关于当年商鞅的惨案,我们到现在读来都感觉非常的匪夷所思,似乎历史上任何一个做出关键变化的节点都会遭到整个系统的疯狂反扑。当年的商鞅也是这么一个人物,他不仅没有躲过晚年的悲惨时光,同时还遭到了秦惠文王最为严厉的政治反扑。很多人都认为秦惠文王是公报私仇,以一种政治上的无能来宣告了商鞅最终的历史结局,只是

  • 商鞅的早年经历,寂寂无名又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商鞅

    魏国的相国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去看望他。期间,魏惠王问公叔痤:相国如今病重,万一好不了,魏国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我死之后,大王可以把魏国的事托付在他身上。魏王不做声。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肯用他,也一定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以免被其它国家任用。为防万一,可以把他杀了。魏惠王听完

  • 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真的如此么?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商鞅

    秦国的爵位,在商鞅变法之后,就变成了20个等级,最低的是公士,最高的是通侯,想要从一个普通百姓晋升获得爵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人头,根据商鞅的规定来看,普通百姓拿下一个敌人的人头之后,就可以晋升成为公士。很多人比较疑惑,要是真的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操作的话,一个平民百姓想要成为最高的通侯,不是只需要拿下

  • 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商鞅

    秦惠文王登基后,车裂了商鞅,却继续延用商鞅之反。以私人关系论,商鞅与秦惠文王确实早有旧怨。然而,观秦惠文王平生之事,秦惠文王也是一个气度恢弘的政治家,绝不会仅仅因为私人旧怨也诛杀有大功的商鞅。以政治主张论,秦惠文王承认商君之法的价值,并且愿意继续延用商君之法治国。既然如此,秦惠文王为何还非要以最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