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秦崛起-商鞅变法(舌战群儒,立木为信)

大秦崛起-商鞅变法(舌战群儒,立木为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宝儿娱 访问量:851 更新时间:2023/12/19 10:28:16

秦始皇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人物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得以贯彻执行。

商鞅

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立木为信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便出示布告: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他能力不输商鞅,为出人头地,竟狠心杀妻!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商鞅

    能力不亚于商鞅,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为出人头地,竟狠心杀妻子提及战国时期的变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通过这条变法之路,一跃成为能够吞并六国的强国。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的一统天下,就是秦国对商鞅变法最好的评价和肯定,即使商鞅早已被五马分尸,烟消云散在万物尘埃里。其实商鞅变法只是

  • 商鞅变法中最让人想不通的一条,强迫百姓分家,现在人都难以接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商鞅

    说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这次变化不仅对于秦朝,对于整个封建社会都有极大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大家都学习过,绝大多数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有些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比如强迫百姓分家。这一点不要说当时的人无法理解,就是放到现在都是难以接受的。商鞅变法之所以有这条内容,说明变法之前秦国的一家

  • 一法成而天下定-商鞅的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商鞅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后,当时函谷关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

  • 商鞅变法:一变而霸业成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商鞅

    公元前359年(还有一种说法是356年)和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的变法之一,但却集列国变法之大成,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把秦国从原来的领主和采邑制度,变成独裁君主加官僚机构的制度,也就是集权制;还最大

  • 商鞅之死,秦惠文王操刀的法治阉割

    历史人物编辑:叶公说史标签:商鞅

    商鞅的死,主要是以秦国旧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原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对新法不满群体,共同施加于变法总设计师商鞅身上的激烈反弹。历史习惯于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来印证商鞅变法的成功。但仔细观察自秦国开创,历朝历代延续的法治社会和郡县制度,皇族、官僚、士绅等特权阶层依然存在,“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政治性

  • 商鞅变法中的四大派系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商鞅

    关于商鞅变法,一般来说,有四大派系观点:一、传统儒学派系,代表人物孟子、贾谊。这一派系主张“重利轻义”、“人性本善”,针对商鞅“人性好利”思想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商鞅变法反人民,百弊而无一利。如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国的最终

  • 商鞅为秦国人出了道选择题,送分题!商鞅的善恶观,人性本恶。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商鞅

    商鞅是秦国一统六国的核心人物,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大一统的秦朝。对商鞅持批判态度的人,要是连这点都部认可,那也黑的太没水平了。变法前的秦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秦国的资源本身就很匮乏,而且内耗还大,世族掌控了秦国的行政力量,而且各世族之间还连年争斗,内耗致使秦国越发贫弱。商鞅变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中央集

  •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真的是为了报私仇吗?原来这是他和商鞅的默契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商鞅

    关于当年商鞅的惨案,我们到现在读来都感觉非常的匪夷所思,似乎历史上任何一个做出关键变化的节点都会遭到整个系统的疯狂反扑。当年的商鞅也是这么一个人物,他不仅没有躲过晚年的悲惨时光,同时还遭到了秦惠文王最为严厉的政治反扑。很多人都认为秦惠文王是公报私仇,以一种政治上的无能来宣告了商鞅最终的历史结局,只是

  • 商鞅的早年经历,寂寂无名又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商鞅

    魏国的相国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去看望他。期间,魏惠王问公叔痤:相国如今病重,万一好不了,魏国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我死之后,大王可以把魏国的事托付在他身上。魏王不做声。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肯用他,也一定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以免被其它国家任用。为防万一,可以把他杀了。魏惠王听完

  • 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真的如此么?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商鞅

    秦国的爵位,在商鞅变法之后,就变成了20个等级,最低的是公士,最高的是通侯,想要从一个普通百姓晋升获得爵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人头,根据商鞅的规定来看,普通百姓拿下一个敌人的人头之后,就可以晋升成为公士。很多人比较疑惑,要是真的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操作的话,一个平民百姓想要成为最高的通侯,不是只需要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