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余,司马迁把他们安排在楚汉争雄时期列传的第一篇。
这两个人,在前半生的轨迹非常相似,但后半生,却命运迥异……
张耳和陈余,都是战国末期魏国大梁人。
张耳年长于陈余,两个人是刎颈之交,他们俩人在当地都素有贤名。
另外,两个人都娶了当地的富家女(不是同一家)——两人岳父都慧眼识珠,认为张耳陈余有才德,所以把女儿嫁给他们。
区别在于,张耳娶的老婆,算是二婚——他老婆在嫁给第一个丈夫后,觉得那个丈夫太平庸,就跑回了娘家。然后,他父亲把她嫁给了张耳。
秦朝建立后,想让张耳和陈余出来做官,这两人都不愿意做秦朝官吏,于是就更名改姓,藏匿了起来。
后来,陈胜揭竿而起,率先反秦,张耳和陈余就投奔陈胜。他们曾一起劝谏陈胜,不要那么着急称王,但是陈胜不听。
他们知道,陈胜不是明主,因此找了个借口离开了。——他们和陈胜说:“大王,燕赵之地多豪杰义士,我们帮您把这块地盘拿下来,有了这块地盘,您招兵买马,征集粮草,就更容易了。”
陈胜很高兴,就派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辅,出征赵地。
武臣和张耳陈余,在赵地进展顺利,很快获得大片土地城池。张耳和陈余劝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王。武臣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自称赵王。
这时期,张耳是右丞相,陈余是大将军,两人可谓一文一武,并驾齐驱。
命运的分水岭来了。
赵王武臣被部将李良杀死,动乱中,张耳和陈余逃脱。
之后,张耳拥立赵歇为赵王,被秦将章邯围困在巨鹿城中。而陈余率兵在外,准备伺机搭救张耳和赵王。然而,巨鹿城已经被秦军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张耳派了张黡、陈泽乔装出城,向陈余求救。
陈余认为,此时如果全军出击(进攻秦军),是以卵击石。但张黡陈泽则坚持要出兵救援。于是陈余派给两人五千兵马——你俩要是不信我的话,那就自己带兵去。
这两个人也不含糊,真的率领五千人去干以卵击石的事情。结果可想而知,全军覆没,两个人也战死。
后来,项羽率军与章邯决战,取得巨鹿之战的大胜,巨鹿城解围。
张耳和陈余再次相见。
张耳责问陈余道:“我和大王(赵歇)在城中被困,你为什么不率兵解围呢?我派出张黡陈泽向你求援,他们至今未归,他们现在在哪里?”
陈余回道:“当时秦军数倍于我,无法突袭,只能保存实力;张黡陈泽非要出兵,我就给了他们五千兵马,后来全部战死。”
张耳对于张黡陈泽的死,存有怀疑——他更倾向于是陈余把他们杀了,所以,他不仅问陈余张黡陈泽战死的细节,还向陈余的部下询问核实。
陈余很生气,认为张耳不信任他,于是,赌气把印信和兵权都交了出来。
张耳也不客气,照单全收。
于是,陈余带着麾下亲信,离开了张耳。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后来,张耳随项羽入函谷关,进军咸阳,诛灭秦。
而陈余则怨恨张耳,不随张耳一起入关;也不参与项羽大军,而是和亲信们整日在山泽中打猎捕鱼。
以至于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张耳为常山王,而陈余因为没有参与入关而没被封王。
再后来,陈余怨恨项羽不封他为王,又恼怒张耳之前对他的不信任,就与齐王田荣联合反项羽,攻打张耳(那时候张耳是项羽所封,算是项羽部属)。打败张耳之后,他拥立之前的赵歇为赵王,树立了新山头。——陈余既不和项羽站在一起,也不和刘邦站在一起。
而张耳,在被陈余击败后,选择投奔了刘邦。——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看好刘邦。
汉二年,刘邦讨伐项羽,邀请赵王与其合作。
陈余此时是赵王的红人,大权在握。他向刘邦开出合作条件——必须杀了张耳,才会出兵支持汉军。
刘邦就找了一个和张耳相貌相似的人头,送给陈余,陈余派兵帮助刘邦。
可是,张耳没死的消息还是传到了陈余耳朵里,于是,陈余解除了和刘邦的合作。
汉三年,刘邦派韩信和张耳攻打赵地,陈余在战争中被斩杀。
刘邦立张耳为赵王。
汉五年,张耳去世,他的儿子张敖继位为赵王,汉高祖刘邦把长女鲁元公主嫁给他。荣宠之至。
这就是秦末大梁城一对双子星的故事——前半生命运相似,后半生命运迥异。
【简评】
陈余悲凉的结局,是因为他的执念太重:
张耳怀疑他,他本来问心无愧,解释清楚就好,撂挑子不干,不珍惜奋斗成果;
群雄一起入秦关进咸阳,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却负气在家,与功名失之交臂;
他对项羽分封不满,拿昔日好友张耳开刀,明智之举应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最后一次机会,与汉高祖联合讨伐楚国时,应趁此和张耳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并肩为高祖效力,有始有终,不失为一段人间佳话。可他却不依不饶,把事情往绝了做。
生活中,像陈余这样执念深的人,比比皆是。哪怕付出无数代价,也还是执迷不悟。
对于张耳和陈余,大家有什么感想,可以一起留言讨论。
伴读中国史 第二卷 《史记》 楚汉风云 列传篇
189:张耳陈余:绝代双骄,命运殊途——执念太深的危害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