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势力获得空前的扩大,那么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没有能够成为秦始皇式的伟大君主,反而最后落得个饿死沙丘的凄凉结局?
简单来说,“胡服骑射”是军事改革,“沙丘之乱”是政治事件,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
所以,赵武灵王并不具备成为秦始皇的条件,一场单纯的“胡服骑射”也不足以让赵国拥有统一六国的能力——
胡服骑射变的是什么?在赵武灵王没有实施改革之前,赵国军队的作战方式是采取步兵和战车协同作战的方式,这也是彼时中原各国主流的作战方式。而赵国略有不同,它的疆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所以经常爆发战争。
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主要是机动十分灵活的骑兵,由于步兵加上战车的组合战斗方式,在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时,不仅战斗力不大,而且缺乏灵活性,在战场上几乎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游牧民族却可以凭借灵活的机动能力左右战场形势。
这是战斗方式上的不同,其次就是服饰的改变。
华夏文明也被称作衣冠文化,最初区分华夏和夷狄就是从服饰上体现的,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曾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当时华夏族和夷狄的服饰具体不同表现为:中原服饰为宽衣长袖,衣襟右开;周边民族则大多是窄衣短袖,衣襟左开。
服饰的不同成为了当时区别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孔子说要不是管仲和齐桓公,我们都要像夷狄一样披着头发,衣襟左开了。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当时赵武灵王实施军事改革的时候,主要的阻力就在这里。
大家都认为穿夷狄的衣服,那岂不是就变成野蛮人了。
但赵武灵王向他们阐述了当前赵国的危机,说:
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史记·赵世家》
最后在他的说服下,胡服骑射改革总算推动开来,赵国士兵开始改穿窄衣短袖,放弃步兵和战车协同作战的战斗方式,向胡人一样学习骑射。其实简单来说,赵国开始组建起属于自己的骑兵队伍,作战方式的改变因此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
所以后来即便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但是依然能够打的匈奴十多年不敢侵边。不过,胡服骑射归根结底只是一场军事改革,并不足以支撑起赵国的整个强大,所以它和商鞅变法是有本质区别的,商鞅变法是全方面的改革。
触及到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所以能够让秦国整体实力获得增长,但胡服骑射归根结底来说,只是一场单纯的军事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亦并不彻底,仅仅只是战斗思维的转变而已。
“沙丘之乱”乱的是什么?沙丘之乱本质上是一场政变,它的起因在于赵武灵王轻易的更换了继承人,从而导致政治动荡,为以后的“沙丘之乱”埋下祸根。
“胡服骑射”和“沙丘之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事实证明一代雄主也有老匮昏庸的时候,他犯了两个错误:
先是把公子章废除,改立公子何为太子;后又心软,又打算把赵国平分,然公子章和公子何各自继承一部分领土;结果造成的灾难就是:公子章既不认可这样的协约,公子何也不愿意自己的领土被分去一半。
而赵国的大臣也分成两派,选择支持各自的公子。于是公子章趁赵武灵王巡游沙丘的时候发动叛乱,后被公子何击败。而公子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为了避免被赵武灵王事后追责,便默认了李兑和公子成将赵武灵王困死在沙丘的行动。
事后,也未追究两人的责任。
“沙丘之乱”这场赵国内乱打断了“胡服骑射”改革带来的成果,政治的动荡也断送了赵国的发展趋势,赵武灵王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秦始皇式的伟大君主,实际上无非就是两个原因:
“胡服骑射”改革不够深入,仅仅只是军事上的单纯改革;废嫡立幼导致政治动荡,为赵国内乱埋下祸根,也断送了“胡服骑射”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来说,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也并不全然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建立在秦国历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之下才做到的事情。而秦始皇无非只是那个摘果子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便赵国没有发生“沙丘之乱”,想要凭借“胡服骑射”带来的成功就傲然六国,甚至一统六国,也是并不现实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