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吕布三大名将,曹操为啥只降服张辽和臧霸,却杀了最厉害的那个?

吕布三大名将,曹操为啥只降服张辽和臧霸,却杀了最厉害的那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青竹 访问量:2941 更新时间:2023/12/24 7:51:57

曹操之所以只降服了张辽臧霸,却把最厉害的高顺给杀了,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

吕布号称是三国第一猛将,战斗力非常彪悍,而除了个人武力的彪悍,吕布手下的人才也是非常多的,其中以张辽、臧霸、高顺三人最为出名,而高顺应该是最厉害的了。不过当曹操击败吕布后,却只降服了张辽和臧霸,斩杀了最厉害的高顺,这是为什么呢?

让曹操吃了大亏的吕布集团

吕布,原本是从属于董卓集团的势力,事实上,吕布要是老老实实的跟着董卓,发展前途会好很多,结果他被王允给忽悠了,为了一个貂蝉,竟然把董卓给杀了,这完全就是自毁长城,而且还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弑杀义父的骂名!诛杀董卓后的吕布,还在做着美梦,幻想着能掌控朝政,结果他的队友王允比董卓差多了,在大好的形势下竟然逼反了李傕郭汜,搞得长安都被攻下了,吕布只能无奈地逃出长安。

逃出长安后的吕布,四处辗转,但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地,直到陈宫出现,帮助他攻占了曹操的老巢兖州。由于曹操当时正带着主力进攻徐州陶谦,所以吕布出兵非常顺利,几乎完全占据了兖州,搞得曹操非常恼火。老巢被占,曹操自然需要抢回,可是面对骁勇的吕布,曹操是屡战屡败,就连偷袭都没法成功,只能无奈的撤退,暂时休整。

曹操和吕布的第一次交锋,以曹操失败告终,没办法,吕布太强了,他手下的军队太厉害了。之后曹操学乖了,采用诈败之术,引诱吕布进攻,终于成功地击败了吕布,将吕布赶出了兖州。不过吕布集团虽然战败,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跑到了徐州,当起了徐州之主。吕布这个人,有野心有实力,又在曹操的身边,所以对曹操的威胁非常大,最终曹操下定决心,联合刘备一起出兵,终于又一次成功击败了吕布,并将吕布围困了起来。

原本吕布还想负隅顽抗,结果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众怒,最终被手下出卖,绑起来直接送给了曹操,就这样一代枭雄吕布,成为了曹操的阶下之囚!吕布也是个识时务之人,见自己被曹操俘虏,知道大势已去了,所以他直接跟曹操说准备投降了,要为曹操鞍前马后。结果刘备在一边来了一句曹公你忘了丁原和董卓的遭遇吗,此话一出,任吕布表现得多么愿意投降,曹操也不敢用他了,毕竟吕布投降杀主公的劣迹,那可是天下有名啊!

吕布这个老大死后,接下来的流程就是处理他下面的小弟!按照正常思路,当时的曹操远远算不上是天下间最强的势力,他的上面还有一个更加厉害的袁绍,所以曹操在处理了吕布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收服吕布的手下为自己所用,这样可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弥补自己的战损,使得利益最大化!但是曹操在处理吕布手下的三大名将时,却只降服了张辽臧霸,而把最厉害的高顺给杀了,这是为何呢?正常情况下,不是应该留下最厉害的吗?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做出如此反常的决定,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高顺对吕布死忠,而张辽臧霸可降

吕布等人被押往白门楼时,其实曹操对所有人的处置,早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除了吕布这个首脑,其他人的处置都是有一定的回转余地的!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曹操既然要收降吕布的手下,自然也需要对他们考察一番了,如果这些人宁死不降,对吕布死忠,那就算曹操有心招降,也根本没有意义啊。很遗憾,高顺就属于这种死忠吕布之人!

原文:须臾,众拥高顺至。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高顺被押过来后,曹操曾亲自问高顺有啥想说的,很明显,曹操是想从高顺口中听到服软的声音,他也是知道高顺的才能的,有招降高顺的想法,不然他完全没必要亲自问话,找个手下随便走走过场就行了。曹操既然亲自问了,说明他是往前走了一步,释放出了善意,接下来就看高顺怎么做了。结果高顺拒绝说话,拒绝服软,拒绝投降,这顿时让曹操非常愤怒了,他曹操地位这么高的人都愿意释放善意了,你高顺一个小小的武将竟然敢这么高傲!这完全就是看不上曹操啊,既然你如此高傲无礼,那曹操也无话可说了,强扭的瓜不甜嘛!

事实上,当面对死亡威胁时,一个人话说得越多,说明这个人越渴望活下来,无论他是求饶还是怒骂,只要他愿意说话,那就说明他还不想死,他还有活着的念想!对于这种人,只需要对症下药,最终应该都能招降的。最怕的是那种沉默不语的,这种人拒绝交流,一心求死,八匹马都拉不回来,只能杀掉。张辽和高顺的表现其实就是这两种例子,高顺是沉默不语,一心求死,而张辽表面上骂得厉害,实际上还是想要投降的!

原文: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看吧,前一秒张辽还在怒骂曹操,要跟曹操势不两立,可当曹操释放出善意后,张辽立马就降了。什么叫“辽感其意,遂降”,这不就意味着只要曹操做做样子,张辽就会降嘛?张辽和高顺不同,张辽并非那种死忠吕布之人!

同理,臧霸的情况和张辽相同。吕布被抓时,臧霸还领兵在外,此时的曹操还不知道臧霸是不是死忠于吕布,所以派张辽去劝降,结果经过张辽一劝,臧霸直接投降了,而且还拉了许多伙伴投降,这不就说明臧霸也是一个识时务之人吗?他并不会死忠于吕布!

二、高顺背后没人罩着

曹操要杀高顺时,白门楼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说明高顺的背后根本没有人,没人在乎他的生死,但是张辽不同!曹操要杀张辽时,刘备从后面拉曹操的衣服,示意曹操手下留情,关羽更是直接跪下了,替张辽求情,试问在三国中,有谁见过关羽下跪?以刘备和关羽的如此态度来看,曹操势必要斟酌一下张辽的处置决定!

原文: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刘备、关羽都愿意对张辽这个敌将出手相救,这说明张辽这个人并非什么穷凶极恶之辈,所以曹操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事实上,在和吕布交战的过程中,关羽就发现张辽这个人,并非是蛮横无理之辈,而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当年张辽和高顺率军进攻小沛城,关羽仅凭一席话,就让张辽无地自容,主动退兵,这说明张辽这个人,是完全可以拉拢的,他和吕布这种人不同!而曹操这人也是非常聪明的,见刘备关羽有意拉拢张辽,立马就换了一副面孔,表示自己也要拉拢张辽。

原文: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不得不说,曹操是真的聪明!刘备关羽替张辽求情,原本张辽应该感激这二人或者投靠刘备,但是经过曹操一番操作,他成功地抢下了张辽这个人才,让张辽对他感恩戴德,真的是非常厉害!要是曹操顺了刘备的意,就这么放了张辽,那估计张辽就是刘备的人了!

三、高顺对曹军的伤害性比较大

高顺乃是吕布手下的猛将,战斗力非常强悍,在和曹军的交战过程中对曹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许多曹军将士对高顺都是恨之入骨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杀高顺,势必会引得曹军将士的非议,不利于稳定军心!

除此之外,曹操的亲信夏侯惇,他的眼睛就是伤在就高顺的部下之手,这种情况下,曹操怎么敢随意放了高顺?一个是亲信、好兄弟,一个是降将,正常人的选择都会是兄弟,哪有为了外人去得罪兄弟的?要是高顺愿意投降,表现很好,主动去和夏侯惇认错,估计曹操还可能网开一面,可就高顺表现的那个样子,哪里是有认错的态度?

结语

综合来看,曹操之所以只降服了张辽和臧霸,却把最厉害的高顺杀了,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原因!一、高顺对吕布死忠,无法降服,而张辽臧霸则是愿意投降之人;二、高顺背后没人罩着,没人替他求情,而张辽后面有刘备和关羽;三、高顺对曹军的伤害比较大,连夏侯惇眼瞎都和他有关,双方结怨太深,不杀不足以稳定军心!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标签: 臧霸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何降服张辽和臧霸,却杀死最有能力的高顺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老伴去旅游标签:臧霸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吕布作为群雄之一,以其勇武而名动天下。有着飞将军的美誉,但是其人品实在是过于败坏,先后杀死自己的义父董卓和丁原。可见吕布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真小人。而在兵败于曹操之手之后,吕布被杀,其部下有三名大将,分别是张辽,臧霸和高顺。而在这其中,为什么曹操只降服了张辽和臧霸,而杀死了

  • 三国时期的“黑社会”霸主——泰山臧霸!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臧霸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兼并,大浪淘沙最终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其实三国早期有一股势力纵横于青州、徐州之间,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就是所谓的“泰山贼”,而其中的首领则是——泰山臧霸!18岁劫法场,勇烈知名臧霸,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臧霸的父亲父臧戒为县狱掾(监狱

  • 吕布败亡后,臧霸等泰山诸将归顺曹操,只有一人始终不服

    历史人物编辑:断鹰攀崖标签:臧霸

    泰山诸将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东汉末年,兖州泰山郡以及青、徐二州的山海地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以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为首的所谓“泰山诸将”在这里据险自守,既反抗官府,又劫掠州郡,并参与曹操、吕布、袁绍之间的混战,成为这个特殊地区的特殊势力。曹操与吕布交战时,臧霸等人一直依附吕布

  • 同是吕布手下降将,为何张辽威震逍遥津,臧霸却默默无闻?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臧霸

    在曹魏阵营的大将中,张辽绝对是佼佼者,五子的传记,张辽都得排第一。对比之下,臧霸自然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那样的能力以及名气,但是你要说他默默无闻,未免也太小看臧霸了。吕布手下的将领们,郝萌造反被曹性砍死,曹性后来下落不明(小说里射伤夏侯惇一只眼睛,然后被反杀),背叛吕布的侯成,宋宪,魏续归降曹操后,也

  • 三势法正新玩法,搭配郝昭跟孙坚,不惧主流阵容【三国志战略版】

    历史人物编辑:大丹说三国标签:郝昭

    一、阵容配置感谢杨先生的投稿~今天带来一队三势法正盾,与以往的法正相比,这一队不需要占用曹操、张角,但暂避还是使用掉了,毕竟一个好的阵容很难不使用好战法。【战法】法正 暂避其锋 陷阵营郝昭 三势阵 熯天炽地(文武双全)孙坚 刚勇无前 绝地反击(击其惰归)【兵书】法正 援其必攻 励军 百战郝昭 蛮勇非

  •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强攻陈仓,五万大军为何奈何不了郝昭一千多人?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郝昭

    公元228年年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失败。到了下半年、被曹魏政权南征了十多次的东吴终于展开反攻,虽然年初刚刚在陇右吃过诸葛亮声东击西的亏,但毕竟东吴的实力远远比蜀汉强、曹魏的防御力量主要在东吴方面,因此魏军东下,九月的时候,曹魏大司马曹休与东吴大将陆逊在石亭开战,当诸葛亮听闻曹休战败,

  • 围攻陈仓之战,诸葛亮耗尽心血,却依旧打不下郝昭防守的铜墙铁壁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郝昭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吹拂在每个士兵的脸上,他们面无表情,死寂一般的环境笼罩着整个陈仓城。大将军郝昭正站在城楼最高处,朝着对面看去。浩浩荡荡十多万人马,已经从蜀汉成都出发,朝着陈仓而来。这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第一次他希望从祁山出去,奈何最重要的街亭被手下人给弄丢了。所以这一次他不得不选择世人皆知的

  • 以一千兵马击退诸葛亮数万军队的郝昭,最终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郝昭

    曹魏将领郝昭率领一千兵马据守陈仓,诸葛亮攻了20多天,都未取得成功,最后只得败退。此战虽成就了郝昭平生最后一战,但他经过此战就一病不起了。郝昭是太原人,年轻时就凭借着战功被晋升为杂号将军。在后来的十多年里,郝昭都是活动在河西地区。在河西曾平定麴演、麴英、张进等军阀的叛乱,在凉州河西地区树立了威名。他

  • 三国守城名将郝昭,诸葛亮也未突破其陈仓防线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郝昭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时代,可谓战将如云、谋臣如雨。所以三国时期的守城战役可谓是数不胜数,自然也就有很多善于防守,令进攻方头疼不已的“硬骨头”。 太和二年(228年)年初,张郃在街亭之战中获胜与此同时曹真与郭淮率军在箕谷打败赵云、邓芝的偏师,诸葛亮撤军后,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不久必进攻陈仓,于是派魏国的

  • 郝昭仅以一千军士打败诸葛亮数万军队,后来命运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郝昭

    众所周知,在三国历史当中,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可以说是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先后数次率领蜀国军队向北征讨魏国,为了蜀汉的延续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少有败绩。而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当中,也是势如破竹,险些威胁到曹魏的关中地区。但是在正史当中,诸葛亮在陈仓之战之战当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