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地,刘璋在引刘备入川前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还是自信战胜了多虑,刘璋拥有兵力多达十万,而且益州处处都是易守难攻的险关要塞,况且荆州军孤军深入粮草供应不济,根本无法久战,种种因素考虑在内,刘璋应该是不惧怕刘备的。
但是,刘璋也忽略了几个内外部大问题,成为他失败的主因。
首先,益州军虽然有十万之众,但是却是分散驻守的,能集中的兵力有限。
三国时期,偌大的川蜀之地包含了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光是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就多达22处,并且每个郡都要配备相当数量维持秩序的军队,如此一来,除掉各郡县的驻守武装,刘璋能拉到前线对峙的大军不过五六成。
而刘备的先头部队虽然只有三万人马,但这并不是攻蜀的全部家当,而后由于双方战斗僵持,诸葛亮又从荆州带来了两万人的增援部队,还受降了一部分益州军,另外还有马超投奔后带来的西凉军助战,刘军的人马不下于五万人,荆州军和益州军在兵力上是旗鼓相当的。
其次,益州军和荆州军在将士战力上差距也很明显,荆州军有更大军事优势。
在刘备的军队成分中,无论是饱经沧桑的北方老兵,还是刚历新战的荆州新军,可以说是经历过大战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武装部队,战斗力相当强悍。
而益州军则不然,在前主子刘焉入蜀后,蜀军由于承平日久故而久疏战阵,战斗力不比从前,后来在刘璋的无为治理下,军队的战力更是急速下滑,军中也缺乏猛将,导致了益州军只能镇压内部,而无力抵御外敌,甚至连势力更小的张鲁都能令刘璋束手无策,只能割地赔款,对战刘军更是一触即溃。
最后,益州内部分化严重,文武官员与刘璋离心离德,加速了刘璋的失败。
自先主刘焉入蜀后,蜀中的文官集团划分为本土益州派、后来荆州派、以及关陇势力,各派之间争权夺利党同伐异,内部冲突愈演愈烈,到了刘璋时代,由于刘璋的无能,无法协调好各方利益,所以各派都对刘璋意见越来越大。
因此先是有法正、张松等人卖主求荣主动迎刘备入川,实是为己方谋取利益,而后有李严、吴懿在权衡利弊后,也都一致认为刘备入蜀后比刘璋要有利的多,文员们多数都选择舍弃刘璋,巴不得蜀军大败,私下里也都跟刘备暗通书信泄露自家机密,如此离心离德的政权内部,刘璋又怎么可能会不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