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改变蜀汉政治走向的郭脩刺杀费祎事件

改变蜀汉政治走向的郭脩刺杀费祎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余泳宏 访问量:3848 更新时间:2024/1/11 13:00:41

魏国降将郭脩刺杀费祎是个人行为,临时起意。偶发事件无任何人幕后指使。费祎遇刺以后对蜀汉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此以后蜀汉再无贤相在朝,蜀汉的对外战略从守内改为进攻。这场三国时期最大的政治暗杀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应该说明的是,费祎遇刺之离奇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和比较公认的说法。也就是说,无主谋,无结果,无获利者。是名副其实的三无案件,三国里政治局势最稳定,没有内乱,始终是皇帝掌控权力的国家也是蜀汉,北魏是权臣当道,东吴是内乱不止。而蜀国无疑是疆域最小,经济最弱,军事实力最差的一个。蜀汉立国四十二年历二主而亡。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稳定的国家里,却发生了一起最重大,最离奇的政治暗杀事件,这次暗杀事件涉及到了后主刘禅,姜维,以及敌国北魏。在最权威的也就是正史《三国志》里陈寿对于费祎被刺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关键在于费祎遇刺没有写在《费祎传》而是写在《姜维传》里。莫非是陈寿认为姜维干的?或许是陈寿认为费祎遇刺不算事?陈寿原文翻译过来就是:公元253年春节,大将军,成乡侯费祎在涪城举行岁首大会,由于喝高了,防范意识大幅度降低。被假装向他敬酒的魏国降将郭遁刺死,郭循当场就被费祎的护卫乱刀砍死。在当时,都一致认为这是降将郭循个人行为。

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深得诸葛亮器重。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在蒋琬死后,继任为宰相大将军,费祎主政时,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姜维有着巨大的战略冲突。假设说凶手是刘禅,大可不必,当时刘禅已经掌控国家最高权力,如果真要费祎的命,一道圣旨即可,无需大费周章,费祎死后,费祎的儿子娶公主,女儿是太子妃,双重皇亲。从这一点来看刘禅肯定不是。费祎深得刘禅的重用和信任。根本不可能采取暗杀手段。

裴松之写的《三国志注》却认为姜维是最大嫌疑犯,而后世也认可了裴松之的说法,但问题是后世为何认为姜维是最大的嫌疑犯?用现在的话说,就因为费祎遇刺而亡姜维是最大的受益者?可受益的可不是姜维一个人,最大的受益者可是刘禅,陈寿和裴松之都没有明说谁是凶手,但都已经暗指就是姜维指使。而魏国降将郭遁就是一个死间。一个枪手,一个白手套,一个替死鬼。但不能以费祎被刺最大获益者就是姜维。就说姜维是凶手,太过武断。蜀汉宰相费祎被杀不是政治谋杀,如果按政治谋杀来全面推导话判断的话,谁都有嫌疑,谁都有可能。

郭遁是降将,是否是曹魏的间谍?这种可能性几乎也不可能,当时司马懿已死,司马师主政。东吴太傅诸葛恪在公元252年大败司马昭,这时候的曹魏也是焦头烂额,曹魏干这事可能性不大,郭循如果是曹魏故意派来诈降。借机刺杀蜀国高官(不一定非是费祎不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郭循(?-253年),字孝先。三国时代曹魏的中郎将,被姜维俘虏后降蜀汉。被刘禅封为左将军(级别上只比姜维第一点)。刺杀费祎以后,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饼,绢千匹、后世由此也可以证明郭循是曹魏的”死奸”。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评论是:郭循的刺杀无非就两点,一是临时起意,二是刻意为之。就现场的行为来看,郭循应该是临时起意的。魏帝曹芳(实际上应该是司马昭)故意这么做,有离间蜀汉君臣之嫌。就是恶心人。

最后来分析一下姜维,这个所谓的最大获益者,费祎当时担任的职务是大将军、益州刺史、开府、假节、录尚书事,是蜀汉最高行政官员。关键是已经开衙建府。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班底。在职务上已经和诸葛亮一样了,姜维当时的职务是卫将军、假节、录尚书事。姜维职务比费祎低,但从职权是上将不隶属于费祎。姜维与费祎没有争权夺利的利益冲突、姜维的政治前途取决于刘禅而非费祎。费祎的遇刺和姜维提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如果真是姜维所为,无非三种情况,一是败露身死,二是成功提升职务,三是原地不动。对比之下,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姜维也不傻,根本不会这么做。

裴松之对姜维评价不高。在给《三国志》做注里写:“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意思是姜维功利心极强,“阴养死士”。养死士(特务)是后来人们证明姜维刺杀费祎的原因,姜维有条件和时机,但问题是郭循不是姜维的死士和家奴。姜维和郭循没有任何政治联系。就算姜维真想干,这样的事情也不会交给郭循去做。政治上太冒险,费祎遇刺以后,姜维52岁,费祎死后三年,姜维才由卫将军升级为大将军,明升暗降,得利最大的是陈袛。对于此事刘禅应该没有调查,费祎死了就死了,毕竟活人最重要,费祎死后,董厥录尚书事,樊建出任尚书令,姜维明显没有得利。说费祎被刺最大获益者就是姜维是不确切的。由此只能说是郭循临时起意,但最终受益的是刘禅。而伤害最大的是姜维。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费祎

更多文章

  •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三国时期的费祎,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费祎

    费祎,蜀汉四相(四英)之一,是继诸葛亮,以及蒋琬之后,蜀汉的顶梁柱。在费祎主政期间,蜀汉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且,因为费祎为人谦恭真诚,虽居高位,且不自傲,深得同僚和蜀汉百姓的拥戴。在延熙十六年,蜀汉举行岁首大会之时,费祎被刺身亡。对于“费祎不死,蜀汉不灭”的观念,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

  • 有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费祎究竟有多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孤舟独钓夜相思标签:费祎

    众所周知,蜀汉作为三国势力之一,其实力在三国当中可以说一向是比较弱的。相对于雄踞长江天险的东吴,以及兵多将广占据北方的曹魏来说,当时仅仅占据西南一隅的蜀汉可以说是实力孱弱。但是在诸葛亮的指挥之下,蜀汉进行了数次北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生存空间。而在诸葛亮死后费祎便从他手中接下了蜀汉,而在费祎管理

  • 毌丘俭被灭族?朝中大臣修改法律特赦其闺女,晋时毌丘家获赦免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毌丘俭

    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62章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曹魏篇第十九章:毌丘俭被灭族?朝中大臣修改法律特赦其闺女,晋时毌丘家获赦免�“淮南二叛,拗口的姓氏,几乎灭了高句丽,他的行军碑文出土”,这些细节结合到一起,直指一位魏国大将——毌丘俭。话说他虽然因叛国被处以极刑,但他的后代在乱世之中,

  • 诸葛亮把八卦阵传给姜维,为何他一次没用过?廖化一句话道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廖化

    诸葛亮把八卦阵传给姜维,为何他一次都没用过?廖化一句话道出真相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中就出现了一位谋士就是诸葛亮,他辅佐刘备在仅有几万人马的情况下打下了一片江山,他临终时候才选取姜维为传人。话说姜维和诸葛亮也是缘分,两人本是敌人,在诸葛亮奉命去攻打天水关的时候,遭到了姜维的顽强抵抗,最后诸葛亮一看,哎

  • 姜维尽得诸葛亮真传,为何却始终斗不过邓艾?廖化临终前说了实话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廖化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收服的曹魏降将,后来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将才,便开始重点培养他。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为了继续北伐大任,诸葛亮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了蒋琬,董允,费祎等人,还把自己生平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姜维在拿到诸葛亮兵书之时,刚好33岁,但姜维真正意义上开始北伐则是在大将军费祎死后。

  • 史上最能熬的大臣,一生熬死了11位皇帝,三国武将廖化都比不过他

    历史人物编辑:东方寻历史标签:廖化

    众所周知,三国中有一个很长寿的名将,便是廖化,他一个人熬死了大批的武将,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五代十国有这么一个人物,算是非常长寿的,他一生熬死了11位皇帝,此人便是冯道。在大唐末期,瀛洲有一老农名为冯氏,他喜得贵子后给他取名为冯道,希望自己儿子长大后能够成才,以匡扶社稷为己任,做一个优秀的人才,结果冯道

  • 姜维得到诸葛亮的兵法,为何仍挽救不了蜀国?廖化一句话揭露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廖化

    说到谋士,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诸葛亮的身影。诸葛亮为刘家天下奉献一生,最终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于公元234年在军中病逝。他的去世,不仅让北伐大军滞留途中,更是导致蜀汉首都内混乱一片,朝政败坏。当然这都是后话,他在临终前将朝政大事托付于蒋琬,董允,费祎等重要大臣,军中大事则是交给了得到自己兵法的姜维。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后头还有一句,很多人不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廖化

    三国中有很多经典的语录,一段语录就可以当做一段故事来看。其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一句很有名的语录。但是这句话后头还有一句,很多人不知道。廖化原来就是个山贼,但是做久了山贼就觉得无聊不说,还不上档次,最关键的是他有一颗做大事的心,渴望着能青史留名。他这一生最敬仰的大英雄就是关羽,他曾经多次想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人才空缺有多严重?看曹操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廖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一句出自《扫迷帚》第二十四回的小说名言,尽管在正史上并不见这样的描述。但是,它的确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观察刘备集团的衰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的短缺和凋敝也是刘备政权最终走向衰败的因素之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一个形容短句,它既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有的

  • 廖化在阴平苦等一月,为何阴平桥还是轻易被占?蜀军部署究竟多差

    历史人物编辑:这就是历史么标签:廖化

    三国后期,姜维屡次兴兵伐魏,但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对蜀汉的国力损耗很大,引起了内外的抱怨。而刘禅内宠宦官黄皓,干预朝政。姜维于是向刘禅进谏,要诛杀黄皓。但是,刘禅对黄皓十分宠信,拒绝了姜维的建议。不但如此,刘禅还派黄皓到姜维处谢罪,使矛盾暴露。结果黄皓意图报复,想用自己的亲信替换姜维。姜维对此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