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遂至绵竹,大战,斩诸葛瞻。”
一一《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一个七十岁的老军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征战,仍能以两万多精兵长途奔袭蜀国,与统领中央国事的军师将军诸葛瞻在绵竹大战,歼灭绵竹蜀军,阵斩诸葛瞻,出其不意打下成都,一举攻灭蜀汉政权,以一己之力,立下泼天大功!邓艾无愧于仅次于司马懿的统帅型主将。不过,老子讲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在邓艾战绵竹后两个多月就完全应证了这句谶语;不仅是钟会对他的槛禁,而是他被卫瓘部队所杀害的地方,正是他不久前斩杀诸葛瞻的绵竹县三造亭。为“世事无常”而扼腕叹息!不过,他凭借什么能够击败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大将军呢?请继续读下去一一
千里跃进江油关
入川前的邓艾一直在陇西前线与姜维的大军对峙、较量。钟会借此机会从关中平原督率十几万大军分成三路沿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向南穿越茫茫秦岭,齐头并进到汉中平原。姜维考虑到汉中对蜀汉政权的举足轻重,断然脱离与邓艾的对峙,向东南方向转移至军事要塞剑门关,与成都来的援军在此抗拒钟会大军。
险峻的剑门关,阻止了钟会大军的长驱直入,钟会顿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且人畜粮草即将耗尽,钟会准备撤军,缩回汉中。
关键时刻,追击姜维的邓艾乘机来到阴平(今天的甘肃文县),这里暂时打住一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晋书》、《资治通鉴》都认为邓艾“自阴平古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至江油。我认为这个认定是错误的。
我认为邓艾率杨欣等由五千精兵组成的先头部队是从阴平景谷正道经桥头至白水关与钟会部将田章等相会后,部队向西南入景谷步道,“傍景谷步道(青川河谷)”向西南入龙门山,“悬车束马”上“左担道”抵江油,没有翻越摩天岭。那么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地方在哪里呢?应该是龙门山的“轿子顶”,海拔2300米,站在山头就可以看到几十里外设的报警风火台,距江油戍已经很近了。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举动,但是邓艾已经没有退路了,大丈夫建功立业,岂无风险?七十岁老将军心一横,眼一红,裹毡而坠,众将士纷纷仿效。
面对神兵天降的局面,江油关守将马邈竟然不战而降,献出江油关。所以二百多年后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考证:“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经江油广汉是也。”
权高才疏的诸葛瞻缺的就是“前瞻性”
江油关丢失的消息传到蓉城,大惊失色的后主依赖的人首先是诸葛亮的儿子,军师将军诸葛瞻,点齐人马后,火速沿金牛古道北上涪县阻歼魏将邓艾。
涪县就是现在的绵阳市游仙区,早在汉代,现在的游仙区富乐山(京剧“涪城会”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涪关,它号称剑门锁钥,蜀道咽喉,成都屏障。诸葛瞻完全可以留下部份兵力在这里据险扼守。
同时幕僚黄崇提醒他立马派出主力队伍,北上前方的左担道,警戒江油关的邓艾部队,拒敌于崇山峻岭中,实行坚壁清野,疏散群众,使仅有二万余人的邓艾很快没有粮草,然后在关外予以围歼。
可能是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环境中养尊处优惯了,猝然临之而要真刀实枪的拼命了,诸葛瞻有点紧张,没有釆纳这个建议,而是消极的在涪县的平坝地带坐等邓艾。
两军甫一接触,以逸待劳的蜀军竟然溃不成军,诸葛瞻只好退守近百里外的绵竹县(今德阳市黄许镇),摆开阵势,准备再战。
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离涪县不远向成都的方向,赫赫有名的白马关竟然被诸葛瞻弃之不用,让邓艾的二万多军队顺利的经过白马关,直让长眠于此的庞统恨得牙痒痒的大吼:“快扶我起来!”
绵竹之战
双方交战的地方在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北黄许镇)一个叫“三造亭”的地方展开。
老奸巨猾的邓艾派出自己的儿子邓忠、大将师纂从左右两边以钳形发动攻势,这次诸葛瞻终于“雄起”,踩扁了这次攻击部队。
不过,邓艾深知自己已经处于极其凶险的处境中,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等待他的结果是被全歼!
邓艾勃然大怒,拔剑要斩自己的儿子和师纂,两位将军和全体魏军,晓得不拼命的后果,于是将长髮噙于口中,鼓着血红的眼珠子,用关中口音大声吼道:“冷娃们,操傢伙,併肩子上呵!”
绵竹关是守护成都的最后一道关隘,如果说诸葛瞻对左担道、涪关、白马关的不设防是出于轻敌而致的话,那么绵竹关无论如何都要坚守,不可轻易出关迎敌,待敌方的锐气减退后,方可决战。可惜后蜀时代己无大将,诸葛瞻名不符实,贸然决战,结果是进退失据,决战即终战。
最后的结果就是诸葛瞻和张飞的儿子张遵不幸当场殉国,其余蜀军倾刻崩溃,四散奔逃。
结束语
邓艾以胜利者的姿态推进到雒县(广汉三星堆处),逼近蜀汉首都成都。可悲的是,当时的战況很混乱,连刘禅都弄不清楚敌我双方的态势,一看区区邓艾的二万人马兵临城下,以为大势己去,于是投降!而几百里以外,姜维的主力部队还在与钟会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