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诸葛瞻要是真的有七万雄兵,即使拿木棍也能击败邓艾的两千残兵。实际情况是,诸葛瞻的兵力远远低于7万之众,而且士卒并不精锐,谈不上是雄兵,而邓艾的兵力也远远高于两千,因此在历史上,诸葛瞻确实败得非常惨,这个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至于他为何会败得如此之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站在诸葛瞻的角度来看,他为何会失败?
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军奇袭阴平,长驱直入,迫使江油守将马邈投降。蜀汉面临生死存亡的边缘,于是皇帝刘禅派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率兵抵抗,可是由于种种缘故,诸葛瞻失败了,从而导致蜀汉最后被挽救的机会丧失了,从而为刘禅出降,蜀汉灭亡打下了伏笔。
那么诸葛瞻为何会失败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诸葛瞻的战略是错误的。
自始至终,诸葛瞻的战略指导方向就完全错误,那就是寻求机会和邓艾决战,希望通过决战的方式在涪城外击败邓艾,将对方阻拦在城外,不让他们进入绵竹地区。
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之下,诸葛瞻不听从黄遵,也就是张飞之孙的劝阻,放弃在险要地方驻守阻拦敌人,将对方放入平原,进而和对方决战。
诸葛瞻的战略方针大体上和姜维防守汉中的方针差不多,就是放弃外围的防守,放敌人到平原地区,然后和对方决战。
想法是好的,可是忽略了自身的军事能力和对方相差太远,即使蜀汉士卒能够英勇作战,可是在敌我军事悬殊的情况下,单凭勇猛能够挽救危亡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战略方向错误,后面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失败的结局。
其次,诸葛瞻的战术也是错误的。
战略上错误的决定导致战术上也跟着继续执行错误的战术,这体现在无视敌我力量的悬殊,一味地和对方打阵地战上。
因此诸葛瞻错误的执行了两次战术行动:
一次是在涪城外主动和邓艾接战,却没有做好涪城的防守,结果前锋失败后,败兵涌入城池,导致涪城无法坚守,只得放弃继续往后方撤退。
另外一次就是放弃坚守绵竹。在从涪城撤退驻守绵竹之后,放弃继续坚守绵竹而寻求与对方决战,结果决战不利之后,又不愿意后退驻守雒城或者成都而宁愿战死。
两次战术上的失败导致此次军事行动完全失败,从而将蜀汉的前途完全断送。
最后,诸葛瞻的能力决定了无法击败邓艾。
不可否认诸葛瞻的血气之勇确实令人佩服,其忠义光耀千古,可是单凭血气之勇以及忠义之心是无法战胜邓艾这样的名将。个人能力上的致命缺陷才是他无法击败邓艾的关键。
一方面,名不副实。
公元244年,年仅17岁的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随后又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由于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而诸葛瞻本人又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很好,所以当时的人都很喜欢诸葛瞻,因而诸葛瞻的名声受到过分渲染,其实名不副实。
正是在其父亲诸葛亮的光环照耀之下,诸葛瞻一路高升,直到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掌管尚书台。
作为国家的支柱,诸葛瞻的能力和他的职位其实很难匹配。如果身处和平年代,也无可厚非,可是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所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够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国家存亡之秋能够力挽狂难,救国家于危难,可是正是他那名不副实的能力危害了整个国家,致蜀汉于危亡的境地。
另外一方面,军事经验极度缺乏。
诸葛瞻虽然担任着行都护和卫将军的职位,但是他的军事经验几乎为零,之所以说“几乎”,那是因为历史中没有记录他曾经参与过任何一场军事行动,因此说他几乎为零确实不为过。
这样一个军事经验几乎为零的人居然担任如此高的职位,而且还领导了一场关乎国运的战役,而他面对的敌人居然是三国后期顶级军事将领邓艾,其前途命运确实令人堪忧。
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却统领着蜀汉最后的军事力量去对抗身经百战的名将邓艾,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因此,诸葛瞻的能力已经决定给了他必然失败于邓艾也不为过。
由此可见,站在诸葛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战略上,战术上,还是他的个人能力上,他无法匹敌当世名将邓艾,因此他的失败难以避免。
站在邓艾的角度来看,他为何能够击败诸葛瞻?
首先,邓艾的战略是正确的。
按照司马昭的要求,邓艾这三万兵马从狄道入甘松、沓中攻打姜维,而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从祁山赶往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归路。可是,邓艾在连续击败姜维并且追赶的时候,诸葛绪因为失误而放跑了姜维,从而让围歼姜维的战略落空。
于是邓艾立即修整了战略,不再以姜维为目标,改为从阴平小道直入蜀汉的腹地,攻打成都。如果继续按照先前的战略,邓艾将一事无成,很可能就这样退回去,那么蜀汉极有可能继续保存下去。
正是由于邓艾及时地调整了战略方针,从而为消灭蜀汉打下了基础。
其次,邓艾的战术也是正确的。
邓艾及时调整了战略之后,在战术的任用上也是非常奏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军事上闪击诸葛瞻。邓艾从江油出来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立即兵出山谷,向涪城出发,趁诸葛瞻犹豫不决之际进行闪击,从而一举击败对方,导致涪城不可守,不得不退往绵竹。
另外一方面,激怒诸葛瞻。诸葛瞻退守绵竹之后,邓艾唯恐对方固守城池,于是采取了激将之法促使诸葛瞻出城决战。邓艾派人送书给诸葛瞻,声称只要他愿意出城投降,就上表封他为琅琊王,此举极大地激怒了诸葛瞻。诸葛瞻不顾劝阻出城和邓艾决战,结果在城外将蜀汉守卫成都最后的军事力量葬送,为邓艾后续逼迫刘禅投降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军事上闪击还是激怒诸葛瞻上,邓艾的战术任用上非常成功,一直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手里,成功地调动了对方,化不利为有利,最后取得了成功。
最后,邓艾的所属部队的战力不俗。
一方面,数量远远高于两千兵马。
邓艾确实率领了一支疲惫之兵,但是数量远远高于两千兵马。当初邓艾的总兵力达三万之众,虽然都不可能进入阴平小道,但是经过精挑细选之后至少也有一万以上,加上田章的兵马以及江油城的补充,总计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
邓艾正是凭借这支雄厚的力量才能够长驱直入,也是他敢于直插蜀汉腹地的胆气。
另外一方面,士卒精锐。
诸葛瞻统领的士卒长期驻扎在成都附近,没有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而邓艾所统领的士卒均是他在陇右地区经过长期战争磨练而来,许多士卒来自当地部落,擅长于山地战,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正是有这样的组成,邓艾才敢于率领他们穿过数百里无人烟的崇山峻岭,敢于带着他们深入蜀汉腹地冒险一战。
邓艾正是凭借不俗的数量以及极其精锐的士卒,才发动对成都的突袭。
由此可见,站在邓艾的角度来看,他能够击败诸葛瞻顺利夺取成都并非依靠运气,而且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凭借优异战术以及多年以来磨练出来的精锐士卒,正是这三方面的组合才是能够击败诸葛瞻的底气和决定力量。
总而言之,邓艾以疲敝之师击败了诸葛瞻确实是在历史中真实发生了,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诸葛瞻并没有七万之众,而邓艾也不是两千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