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瞻拥有七万人的雄兵,为什么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呢?

诸葛瞻拥有七万人的雄兵,为什么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赞 访问量:2033 更新时间:2024/1/27 21:49:13

说实在的,诸葛瞻要是真的有七万雄兵,即使拿木棍也能击败邓艾的两千残兵。实际情况是,诸葛瞻的兵力远远低于7万之众,而且士卒并不精锐,谈不上是雄兵,而邓艾的兵力也远远高于两千,因此在历史上,诸葛瞻确实败得非常惨,这个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至于他为何会败得如此之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站在诸葛瞻的角度来看,他为何会失败?

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军奇袭阴平,长驱直入,迫使江油守将马邈投降。蜀汉面临生死存亡的边缘,于是皇帝刘禅派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率兵抵抗,可是由于种种缘故,诸葛瞻失败了,从而导致蜀汉最后被挽救的机会丧失了,从而为刘禅出降,蜀汉灭亡打下了伏笔。

那么诸葛瞻为何会失败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诸葛瞻的战略是错误的。

自始至终,诸葛瞻的战略指导方向就完全错误,那就是寻求机会和邓艾决战,希望通过决战的方式在涪城外击败邓艾,将对方阻拦在城外,不让他们进入绵竹地区。

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之下,诸葛瞻不听从黄遵,也就是张飞之孙的劝阻,放弃在险要地方驻守阻拦敌人,将对方放入平原,进而和对方决战。

诸葛瞻的战略方针大体上和姜维防守汉中的方针差不多,就是放弃外围的防守,放敌人到平原地区,然后和对方决战。

想法是好的,可是忽略了自身的军事能力和对方相差太远,即使蜀汉士卒能够英勇作战,可是在敌我军事悬殊的情况下,单凭勇猛能够挽救危亡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战略方向错误,后面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失败的结局。

其次,诸葛瞻的战术也是错误的。

战略上错误的决定导致战术上也跟着继续执行错误的战术,这体现在无视敌我力量的悬殊,一味地和对方打阵地战上。

因此诸葛瞻错误的执行了两次战术行动:

一次是在涪城外主动和邓艾接战,却没有做好涪城的防守,结果前锋失败后,败兵涌入城池,导致涪城无法坚守,只得放弃继续往后方撤退。

另外一次就是放弃坚守绵竹。在从涪城撤退驻守绵竹之后,放弃继续坚守绵竹而寻求与对方决战,结果决战不利之后,又不愿意后退驻守雒城或者成都而宁愿战死。

两次战术上的失败导致此次军事行动完全失败,从而将蜀汉的前途完全断送。

最后,诸葛瞻的能力决定了无法击败邓艾。

不可否认诸葛瞻的血气之勇确实令人佩服,其忠义光耀千古,可是单凭血气之勇以及忠义之心是无法战胜邓艾这样的名将。个人能力上的致命缺陷才是他无法击败邓艾的关键。

一方面,名不副实。

公元244年,年仅17岁的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随后又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由于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而诸葛瞻本人又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很好,所以当时的人都很喜欢诸葛瞻,因而诸葛瞻的名声受到过分渲染,其实名不副实。

正是在其父亲诸葛亮的光环照耀之下,诸葛瞻一路高升,直到公元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掌管尚书台。

作为国家的支柱,诸葛瞻的能力和他的职位其实很难匹配。如果身处和平年代,也无可厚非,可是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所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够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国家存亡之秋能够力挽狂难,救国家于危难,可是正是他那名不副实的能力危害了整个国家,致蜀汉于危亡的境地。

另外一方面,军事经验极度缺乏。

诸葛瞻虽然担任着行都护和卫将军的职位,但是他的军事经验几乎为零,之所以说“几乎”,那是因为历史中没有记录他曾经参与过任何一场军事行动,因此说他几乎为零确实不为过。

这样一个军事经验几乎为零的人居然担任如此高的职位,而且还领导了一场关乎国运的战役,而他面对的敌人居然是三国后期顶级军事将领邓艾,其前途命运确实令人堪忧。

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却统领着蜀汉最后的军事力量去对抗身经百战的名将邓艾,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因此,诸葛瞻的能力已经决定给了他必然失败于邓艾也不为过。

由此可见,站在诸葛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战略上,战术上,还是他的个人能力上,他无法匹敌当世名将邓艾,因此他的失败难以避免。

站在邓艾的角度来看,他为何能够击败诸葛瞻?

首先,邓艾的战略是正确的。

按照司马昭的要求,邓艾这三万兵马从狄道入甘松、沓中攻打姜维,而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从祁山赶往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归路。可是,邓艾在连续击败姜维并且追赶的时候,诸葛绪因为失误而放跑了姜维,从而让围歼姜维的战略落空。

于是邓艾立即修整了战略,不再以姜维为目标,改为从阴平小道直入蜀汉的腹地,攻打成都。如果继续按照先前的战略,邓艾将一事无成,很可能就这样退回去,那么蜀汉极有可能继续保存下去。

正是由于邓艾及时地调整了战略方针,从而为消灭蜀汉打下了基础。

其次,邓艾的战术也是正确的。

邓艾及时调整了战略之后,在战术的任用上也是非常奏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军事上闪击诸葛瞻。邓艾从江油出来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立即兵出山谷,向涪城出发,趁诸葛瞻犹豫不决之际进行闪击,从而一举击败对方,导致涪城不可守,不得不退往绵竹。

另外一方面,激怒诸葛瞻。诸葛瞻退守绵竹之后,邓艾唯恐对方固守城池,于是采取了激将之法促使诸葛瞻出城决战。邓艾派人送书给诸葛瞻,声称只要他愿意出城投降,就上表封他为琅琊王,此举极大地激怒了诸葛瞻。诸葛瞻不顾劝阻出城和邓艾决战,结果在城外将蜀汉守卫成都最后的军事力量葬送,为邓艾后续逼迫刘禅投降打下了基础。

因此,无论军事上闪击还是激怒诸葛瞻上,邓艾的战术任用上非常成功,一直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手里,成功地调动了对方,化不利为有利,最后取得了成功。

最后,邓艾的所属部队的战力不俗。

一方面,数量远远高于两千兵马。

邓艾确实率领了一支疲惫之兵,但是数量远远高于两千兵马。当初邓艾的总兵力达三万之众,虽然都不可能进入阴平小道,但是经过精挑细选之后至少也有一万以上,加上田章的兵马以及江油城的补充,总计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

邓艾正是凭借这支雄厚的力量才能够长驱直入,也是他敢于直插蜀汉腹地的胆气。

另外一方面,士卒精锐。

诸葛瞻统领的士卒长期驻扎在成都附近,没有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而邓艾所统领的士卒均是他在陇右地区经过长期战争磨练而来,许多士卒来自当地部落,擅长于山地战,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正是有这样的组成,邓艾才敢于率领他们穿过数百里无人烟的崇山峻岭,敢于带着他们深入蜀汉腹地冒险一战。

邓艾正是凭借不俗的数量以及极其精锐的士卒,才发动对成都的突袭。

由此可见,站在邓艾的角度来看,他能够击败诸葛瞻顺利夺取成都并非依靠运气,而且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凭借优异战术以及多年以来磨练出来的精锐士卒,正是这三方面的组合才是能够击败诸葛瞻的底气和决定力量。

总而言之,邓艾以疲敝之师击败了诸葛瞻确实是在历史中真实发生了,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诸葛瞻并没有七万之众,而邓艾也不是两千兵马。

标签: 诸葛瞻

更多文章

  • 诸葛瞻临死前大喊24个字,姜维听后心如刀割,刘禅听了后悔莫及

    历史人物编辑:微历史之中山古国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临死前大喊24个字,姜维听后心如刀割,刘禅听了后悔莫及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是一位尽职尽忠的将领,诸葛亮由于常年北伐,教育诸葛瞻的事都落在了妻子黄月英身上,黄月英虽然相貌丑陋,但是却及有才华,正是在她的教育下,诸葛瞻才一步步成长起来,诸葛亮去世之时,诸葛瞻才年仅八岁,在诸葛亮临死之际,特意

  • 诸葛瞻拥有七万雄兵是否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败于邓艾手下的残兵?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诸葛瞻

    首先诸葛瞻手下没有七万雄兵,其次邓艾手下也不只有两千残兵。 知道那个年代,七万大军意味着什么吗?刘备称帝之后,为了夺回荆州,号称是倾全国之兵进攻东吴。这种情况下刘备能够调动的军队也只有四万多人,向境内少数民族借兵一万,凑成了五万大军。 东吴要没有陆逊,刘备的五万大军都差点把东吴灭了,这说明那个年代五

  • 两万疲惫之师,为何击败了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邓艾:因为勇气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诸葛瞻

    我们都知道邓艾是曹魏后期有名的名将,他一举消灭的蜀汉政权,为三国的大一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从他个人的奋斗史上来看,作为一个从小没有父亲的孩子,出身于农民,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了后三国时期战果累累的一代名将。尤其是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率领部将从悬崖滚下,奔袭成都的事迹,让人物无不为他的勇气所折服

  • 偷渡阴平的邓艾部队,无粮草辎重,为何将诸葛瞻打得落花流水?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诸葛瞻

    看看诸葛瞻对阵邓艾的过程。诸葛瞻带领部队从成都出发,完全可以走涪城再往北走,把邓艾堵死在左担道上。期间黄崇等人力劝,但是诸葛瞻不听,硬是把邓艾放出山,在平原上决战。诸葛瞻绝对是轻敌了。在他看来,邓艾的兵少,非常疲惫,又无粮草辎重。魏军克服重重困难,焕发出神一般的力量,把诸葛瞻的前锋打得落花流水。诸葛

  • 邓艾破蜀时,蜀汉文武为何都高喊“投降”?诸葛瞻:我有三罪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诸葛瞻

    《三国演义》是捧刘抑曹的著作。这不能怪罗贯中,他写《三国演义》时,三国的历史已经在民间发酵了一千多年,民间主流都是对刘备的蜀汉,寄予无限同情的。原因很简单,蜀汉的创建者们,是一群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尤其是蜀汉“双核”,百折不挠的刘备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与其说他俩的功绩牛逼,不如说这两人的精神力量,感染

  • 邓艾偷渡阴平很完美?诸葛瞻要听此人建议,邓艾必死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为国尽忠,气节让人赞叹,但应变能力很差。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奉命率军北上。邓艾军本来对蜀军并不构成致命的威胁,他们最大的致命点,就是一路走山路,而没有后勤补给,全靠赌命。蜀汉尚书郎黄崇向诸葛瞻提出一个建议,认为我们绝不能坐视魏军进入平原,越早歼之越好。办法非常简单,随便在哪个山谷险要处埋伏一处

  • 绵竹之战,诸葛瞻战死,蜀汉军心受到极大影响,蜀汉由此走向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诸葛瞻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了三国结束战争,这就是对蜀战争。司马昭派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汉。汉中失守后,蜀汉大将姜维退守剑阁,与魏军展开对决。为了解决僵局,魏将邓艾领兵千人偷渡阴平,奇迹般地出现在成都平原。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诸葛亮长子诸葛瞻率领数万大军和邓艾在绵竹决战。于是,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都战死,用

  • 诸葛瞻手握七万大军,为何打不过邓艾两千人?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诸葛瞻

    诸葛瞻手握七万人为何却打不过邓艾的两千人,先来说一下这个人数问题。魏灭蜀之战中,诸葛瞻手握七万对阵邓艾两千,这是《三国演义》里面虚构的兵力数字,历史上真实的绵竹之战,诸葛瞻统帅的兵力顶多也就一万人,而且还都是未经战阵的二三流部队。当时蜀汉的精锐,都在姜维手上捏着,魏灭蜀之战,双方兵力很清晰。当时魏军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和姜维本应共同为蜀国效力,为何两人矛盾很深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诸葛瞻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封建统治中,即使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也需要靠不断的战争来夺取和巩固政权。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国家利益可谓是尽心尽力,在一众能臣去世后,蜀国却是风雨飘摇。此时,姜维挺身而出,扛起蜀汉大旗,但为什么诸葛亮的儿子想要除掉姜维?诸葛瞻从小缺少父亲教导,虽然聪明过人但是自以为是诸葛瞻是诸葛亮

  •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手握七万兵马,为何在绵竹之战输给了邓艾两千人?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诸葛瞻

    三国末,蜀魏大战,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前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七万蜀兵集结与绵竹,与邓艾两千人决战于绵竹,结果却是蜀军大败,基本全军覆灭,诸葛瞻及其长子诸葛尚等众多蜀将均战死,这是为何?诸葛武侯的儿子真的是废物吗?蜀魏兵力分析诸葛瞻七万对邓艾两千人是《三国演义》写的,但史实并非如此,若诸葛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