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太和四年,
病逝,
魏朝官员趁机落井下石
,在魏明帝曹叡的默许下,给吴质定了一个恶谥——
“丑侯”
,
其子吴应为此事前后奔走了二十余年,朝廷才将其谥号由“丑侯”改为“威侯”。
吴质是谁?
曹丕的密友、谋臣
,曾在
“丕植争立”
这个重大问题上为曹丕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与曹丕身边的另外三人
,并称为曹丕的
“四友”
。
按照谥法的解释,“
怙威肆行曰丑
”。
定谥的官员认为,吴质生前依仗着权势胡作非为、飞扬跋扈,
可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吴质一无弄权之举、二无误国之实,所谓的
“怙威肆行”
,也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口角摩擦,
被冠上“丑侯”的恶谥显然是一种
报复
,
魏明帝曹叡的态度也很微妙,他竟批准了这样出格的举动,而且终其一生也未给吴质“平冤”,
除了魏明帝,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人站出来为吴质叫屈,
这就很奇怪了,吴质
究竟是因为什么,才落得这样凄凉的境地?
细看史料不难发现,吴质不仅是死后遭殃,他在生前也被本籍耆老所鄙视,
这一切不幸的源头,竟是
出身问题
。
吴质其人
吴质出身于兖州济阴郡,按史料记载,吴氏在济阴为“单家”,
何为“单家”
?即寒门,小门小户。
在讲究身份地位的汉魏之际,寒门出身的吴质能够跻身于曹丕身侧,
还要从曹操发布的"唯才是举"的教令说起。
早在曹操发布求贤令之前,东汉士人
正规的做官途径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
由“察举制”入仕
,这也是汉代仕途的主体,即每年由州郡推荐若干名孝廉、茂才等,再经中央政府核实或考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另一种则是由
博士弟子课试制入仕
,即士子先入中央官学——太学做太学生,结业考试合格即授予官职。
无论是这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东汉朝廷选拔官员的
重要标准是“德行、门第”
,
而德行高低通常由一批品评人物的官僚士大夫来“清议”,这就使得人为得到清议好评 ,大肆作假,伪装志行高洁,
比起这个更为严重的是,人才的选拔权一直控制在世家门阀手里,即使是朝廷征召,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
这就意味着,
寒门庶族
若想走上仕途,是
离不开世家大族提携的
,
久而久之,世家门阀的影响力之大,已达到能够左右政治局势的地步........
曹操当年凭着一腔热血,从一个小校尉历尽艰辛才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然而,就在曹操的事业刚刚起步自领兖州牧之际(初平三年,192年),就遭到当地士族
子弟的
轻视和贬低,
随后因为曹操杀掉了兖州名士边让的缘故,他与世家大族又产生了很深的矛盾,或许也是因为兖州的经历,使得曹操意识到世家门阀的可怕之处,倘若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得
“士林愤痛,人怨天怒”的地步,
本来曹操这个人是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的,世家门阀就成了曹操征途中的“绊脚石”,
为了稀释这一阶层的影响力,早在曹操正式发布求贤令之前,他就已经
摒弃旧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不看门第,不看“德行”,
开始吸纳寒门子弟加入他的阵营
。
吴质
便是在这个时期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
后来成为
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
。
吴质献策
吴质字季重,关于他的生平, 可追查的史料甚少,
据《魏略》说,吴质出身“单家”也就是寒门,“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沉浮”是说吴质自年少起常与
权贵子弟
交往,
以寻找做官的机会,
不跟乡里人往来,也正因为如此,他
在家乡名声不佳
。
作为一名寒门子弟,吴质即便是才华横溢,不去依附贿赂门阀是
难有出头之日的,幸有曹操刷新用人标准,为寒门才子打开了一扇进入仕途的大门,吴质这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吴质投入曹操幕府后,起初
“善处其兄弟之间”
,同当时许多人一样,巧妙地周旋在曹丕、曹植两兄弟之间,以观望形势,
直到建安十六年, 曹丕被立为五官中郎将,却在曹操诸子中
独不封爵
,机敏的吴质这才将自己的前程押在曹丕身上, 尽心尽力为曹丕效忠。
由于
曹操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
,使曹丕、曹植两兄弟为争夺太子之位陷入了一场拉锯战。
曹植这个人要比曹丕放得开,他喜欢杨修的才华,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彻夜不眠地谈论逸闻趣事,杨修自然也欣赏曹植的才华,于是联合
丁仪兄弟建议曹操将曹植立为太子,
杨修出身于东汉名门
“弘农杨氏”
,其父杨彪遍历三公、享有盛名,杨修的态度表明他身后的门阀家族是支持曹植的,
这是曹操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尽管他“唯才是举”将人才选拔权从世家门阀手中夺了过来,即使他想
重新分配利益
,
但是他也很清楚,他是无法通过寒门来灭掉天下士族门阀的,他所做的不过是将自己这一方洗进这个局面中而已,
他与世家始终是要合作的
,
杨修的立场的确让曹操为之动摇了,有了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可曹丕急了,他的臂膀
因为看了一眼甄宓的盛世美颜就被曹操关进了大牢,而他颇为信任的吴质也被曹操打发到地方做朝歌县令,
不甘坐以待毙的曹丕,派人秘密将吴质请来商议对策,这一举动十分冒险,为了不被人发觉,
就让吴质藏在一个大
竹篓
里,
趁着夜色拉进了府中,
结果
吴质爬出竹筐的一幕
,偏巧让杨修撞见了,扭头就跑去向曹操告密了。
曹丕就这样让杨修抓住了把柄,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庆幸的是天色已晚,曹操忙于公务没有及时派人来搜查,
吴质倒是淡定得很,他让曹丕明天用大筐装上布匹拉到府里迷惑一下曹操派来的人,
果不其然,曹操派的人检查了几次发现筐里全是布匹,就回去把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曹操,
曹操当然不会认为是杨修眼花了,可他没有怀疑曹丕,反倒开始怀疑这是杨修
挑拨离间
,此后对他就开始十分厌恶。
一次,曹操要率大军出征
汉中
,曹丕与曹植都前去送行。
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之文,
滔滔不绝赞颂曹操的
功德,声情并茂下曹操是听得心花怒放,就当众夸奖了曹植,
曹丕见风头被弟弟抢了
,可自己确实不如弟弟有才华,顿时觉得郁闷无比,
这时,
吴质
凑近他耳边
悄悄建议他只管哭就是了
,
于是,曹丕在曹操出发时哭得昏天暗地、趴地不起,还声称自己担心父亲和众将士,
这个场面瞬间感动得众人也泪流满面,这样一来形势大转,
曹操和身边的文武大臣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还是曹丕诚实仁厚
。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吴质其人足智多谋,深谙权术谋略:
“废麓纳绢”之事
,他利用曹操本性多疑的这一点,使其怀疑杨修在诬陷曹丕,反制对手陷于不利之地;
“泣送魏王”之事
,他让曹丕流涕“御之以术, 矫情自饰”,也在于他对曹操的了解,曹操虽为枭雄, 但他重视诚意。吴质教给曹丕用诚心感动其父, 而曹丕极富表演才能, “泣而拜”, 让曹操及左右都被蒙骗, “咸歔欷”, 以亲情胜出。
难怪当年刘桢曾因平视甄氏而被曹操治罪,而吴质却得到仰视郭后的特殊待遇, 曹丕对他的信任、亲密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曹丕称帝,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吴质连升数级被
拜为北中郎将, 封列侯
, 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
对于寒门出身的吴质来说,能被拜为列侯可谓是飞黄腾达了,可
残酷的社会现实还是毫不留情地
给了他沉重一击
。
怙威肆行
吴质虽然有了侯爵,但他的官职也不能与司马懿、陈群等人相提并论。
前面说到吴质实际上是靠攀缘权门发迹,不与乡里往来。
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是,
吴质背井离乡后,即使做了大官,但因为不是按照旧有的正常途径——“乡举里选”得到的出仕机会,根本不被家乡承认其仕宦身份,在“乡论”中的地位依然极低。
而且,吴质的爵位在世家门阀眼里是无足轻重的。
兖
州把持“清议”的耆老勋旧认为,吴质是没有资格得到“士名”的,他们依然将吴质视作寒门小户儿,不肯为他抬高门第族望,
吴质在曹丕身边费尽心机,好不容易跻身上位,却仍然无法在自己的户籍上打上“士族”的标签,这意味着,
他这一生除了荣华富贵是与功名无缘了,不会享有士族特权,亦不会有士族愿意同他的家族通婚,
吴质折腾许多年, 实际上在世家门阀眼里还是庶族阶层,这怎能不让吴质愤慨?
拿幽州刺史崔林来说,
当时北中郎将吴质统领黄河以北的军务,也就是崔林的上司,可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林根本不将吴质放在眼里,他没有同别人一样跑去巴结吴质,还对别人说自己将
“幽州刺史这个官职,看得如同脱鞋一样”
,
可见,寒门庶族梦寐以求的官职,在世家子弟眼里这般不足一提,侯爵又如何呢?崔林不去巴结吴质当然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深受现实打击的吴质,也渐渐变得“
怙威肆行”起来:
吴质因自己
“不为乡里所饶”,跑去找同乡的司徒董昭表达自己想报复乡里的心理,声称“就要被老家的闲言碎语淹没了”,
董昭在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当然不会理解吴质的苦楚,只能在表面上屈服恭维一番,实则在内心认为吴质是在无理取闹;
吴质参加宴会时,趁着酒劲取笑曹真太胖、朱铄太瘦,成功激怒了贵戚大将军曹真,吴质不仅没有道歉,反倒拍桌子怒吼:曹子丹, 你也就是块屠夫案板上的肉, 我吞你不用动喉咙,吃你不用动牙齿! ——由此,吴质又树立了
一个得意忘形、恃威骄狂的小人的形象。可实际上他这个举动更像是借着曹真来提示众人,他吴质是不可被轻视的。
愤慨与遗憾
然而,吴质并未“嚣张”多久,
他的
靠山很快便崩塌了——曹丕去世了
, 这使吴质的精神几近崩溃。
本来他算计得很好,按照年龄来说,他比曹丕大10岁,有曹丕的庇护,吴质的一生想来也会顺风顺水,
可谁知曹丕短命,
只做了不到7年的皇帝就一名呜呼了,绝望与恐惧顿时涌上了他的心头,莫说作威作福,怕是他好不容易谋取的官职都不好保住了,
他将种种担忧写进了为怀念曹丕而作的
《思慕诗》
中:
怆怆怀隐忧, 隐忧不可居。徙倚不能坐, 出入步踟蹰。念蒙圣主恩, 荣爵与众殊。自谓永终身, 志气甫当舒。何意中见弃, 弃我就黄垆。茕茕靡所恃, 泪下如连珠。随没无所益, 身死名不书。慷慨自俛仰, 庶几烈丈夫。
这也是他唯一一首传世诗歌,曹丕的死,给了吴质沉重的打击,他的
处境也顿时变得很不妙了。
比较微妙的是,他竟然再次招惹是非——
折损陈群。
吴质与朱铄、司马懿、陈群并称曹丕的“四友”,想来关系不至于很差才是,可吴质在曹丕死后,
跑到新帝魏明帝面前力捧司马懿的同时,指责陈群“非国相之才”,
导致魏明帝曹叡拿陈群第一个开刀,批评他消极怠工。
从这一点来说,向来机敏的吴质也最终被现实折服,攀上了新的高枝——河内司马氏出身的司马懿,试图在政权交替洗牌之际,攀附其中一个门阀为自己再博一个前程,
他针对陈群的原因,是陈群在曹丕登基后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一人才选拔制度等于将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一举废除,将人才选拔权再次交到了“州中正”也就是地方门阀世家手中,
耿耿于怀的吴质,当然不会站在陈群一边,
然而终吴质在世,魏明帝始终防备着司马懿,使得吴质也未能改变自己的境况,最终带着愤慨与遗憾离开了人世。
由于吴质生前不断挑衅门阀世家的权威,导致其死后被这些人报复性地加上了“丑侯”这种奸臣才有的谥号,想将他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幸亏他的儿子坚持不懈二十余年,才将其谥号改为“威侯”,这时也是曹髦在位时期了,做主的可是司马昭了,
最终批准改其谥号的原因,不见得是士人觉得丑侯这个谥号对吴质不公平,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司马师娶了吴质的女儿为妻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