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质死后,魏朝官员为何落井下石,给他定了一个“丑侯”的恶谥?

吴质死后,魏朝官员为何落井下石,给他定了一个“丑侯”的恶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月光侃历史 访问量:1420 更新时间:2024/1/11 7:14:56

魏明帝太和四年,

吴质

病逝,

魏朝官员趁机落井下石

,在魏明帝曹叡的默许下,给吴质定了一个恶谥——

“丑侯”

其子吴应为此事前后奔走了二十余年,朝廷才将其谥号由“丑侯”改为“威侯”。

吴质是谁?

曹丕的密友、谋臣

,曾在

“丕植争立”

这个重大问题上为曹丕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与曹丕身边的另外三人

司马懿陈群、朱铄

,并称为曹丕的

“四友”

按照谥法的解释,“

怙威肆行曰丑

”。

定谥的官员认为,吴质生前依仗着权势胡作非为、飞扬跋扈,

可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吴质一无弄权之举、二无误国之实,所谓的

“怙威肆行”

,也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口角摩擦,

被冠上“丑侯”的恶谥显然是一种

报复

魏明帝曹叡的态度也很微妙,他竟批准了这样出格的举动,而且终其一生也未给吴质“平冤”,

除了魏明帝,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人站出来为吴质叫屈,

这就很奇怪了,吴质

究竟是因为什么,才落得这样凄凉的境地?

细看史料不难发现,吴质不仅是死后遭殃,他在生前也被本籍耆老所鄙视,

这一切不幸的源头,竟是

出身问题

吴质其人

吴质出身于兖州济阴郡,按史料记载,吴氏在济阴为“单家”,

何为“单家”

?即寒门,小门小户。

在讲究身份地位的汉魏之际,寒门出身的吴质能够跻身于曹丕身侧,

还要从曹操发布的"唯才是举"的教令说起。

早在曹操发布求贤令之前,东汉士人

正规的做官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

由“察举制”入仕

,这也是汉代仕途的主体,即每年由州郡推荐若干名孝廉、茂才等,再经中央政府核实或考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另一种则是由

博士弟子课试制入仕

,即士子先入中央官学——太学做太学生,结业考试合格即授予官职。

无论是这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东汉朝廷选拔官员的

重要标准是“德行、门第”

而德行高低通常由一批品评人物的官僚士大夫来“清议”,这就使得人为得到清议好评 ,大肆作假,伪装志行高洁,

比起这个更为严重的是,人才的选拔权一直控制在世家门阀手里,即使是朝廷征召,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

这就意味着,

寒门庶族

若想走上仕途,是

离不开世家大族提携的

久而久之,世家门阀的影响力之大,已达到能够左右政治局势的地步........

曹操当年凭着一腔热血,从一个小校尉历尽艰辛才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然而,就在曹操的事业刚刚起步自领兖州牧之际(初平三年,192年),就遭到当地士族

子弟的

轻视和贬低,

随后因为曹操杀掉了兖州名士边让的缘故,他与世家大族又产生了很深的矛盾,或许也是因为兖州的经历,使得曹操意识到世家门阀的可怕之处,倘若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得

“士林愤痛,人怨天怒”的地步,

本来曹操这个人是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的,世家门阀就成了曹操征途中的“绊脚石”,

为了稀释这一阶层的影响力,早在曹操正式发布求贤令之前,他就已经

摒弃旧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不看门第,不看“德行”,

开始吸纳寒门子弟加入他的阵营

吴质

便是在这个时期应召而至,因其才学通博,受到曹氏父子的赏识,

后来成为

曹丕的挚友,曹植的文友

吴质献策

吴质字季重,关于他的生平, 可追查的史料甚少,

据《魏略》说,吴质出身“单家”也就是寒门,“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沉浮”是说吴质自年少起常与

权贵子弟

交往,

以寻找做官的机会,

不跟乡里人往来,也正因为如此,他

在家乡名声不佳

作为一名寒门子弟,吴质即便是才华横溢,不去依附贿赂门阀是

难有出头之日的,幸有曹操刷新用人标准,为寒门才子打开了一扇进入仕途的大门,吴质这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吴质投入曹操幕府后,起初

“善处其兄弟之间”

,同当时许多人一样,巧妙地周旋在曹丕、曹植两兄弟之间,以观望形势,

直到建安十六年, 曹丕被立为五官中郎将,却在曹操诸子中

独不封爵

,机敏的吴质这才将自己的前程押在曹丕身上, 尽心尽力为曹丕效忠。

由于

曹操在立嗣问题上摇摆不定

,使曹丕、曹植两兄弟为争夺太子之位陷入了一场拉锯战。

曹植这个人要比曹丕放得开,他喜欢杨修的才华,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彻夜不眠地谈论逸闻趣事,杨修自然也欣赏曹植的才华,于是联合

丁仪兄弟建议曹操将曹植立为太子,

杨修出身于东汉名门

“弘农杨氏”

,其父杨彪遍历三公、享有盛名,杨修的态度表明他身后的门阀家族是支持曹植的,

这是曹操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尽管他“唯才是举”将人才选拔权从世家门阀手中夺了过来,即使他想

重新分配利益

但是他也很清楚,他是无法通过寒门来灭掉天下士族门阀的,他所做的不过是将自己这一方洗进这个局面中而已,

他与世家始终是要合作的

杨修的立场的确让曹操为之动摇了,有了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

可曹丕急了,他的臂膀

刘桢

因为看了一眼甄宓的盛世美颜就被曹操关进了大牢,而他颇为信任的吴质也被曹操打发到地方做朝歌县令,

不甘坐以待毙的曹丕,派人秘密将吴质请来商议对策,这一举动十分冒险,为了不被人发觉,

就让吴质藏在一个大

竹篓

里,

趁着夜色拉进了府中,

结果

吴质爬出竹筐的一幕

,偏巧让杨修撞见了,扭头就跑去向曹操告密了。

曹丕就这样让杨修抓住了把柄,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庆幸的是天色已晚,曹操忙于公务没有及时派人来搜查,

吴质倒是淡定得很,他让曹丕明天用大筐装上布匹拉到府里迷惑一下曹操派来的人,

果不其然,曹操派的人检查了几次发现筐里全是布匹,就回去把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曹操,

曹操当然不会认为是杨修眼花了,可他没有怀疑曹丕,反倒开始怀疑这是杨修

挑拨离间

,此后对他就开始十分厌恶。

一次,曹操要率大军出征

汉中

,曹丕与曹植都前去送行。

临别时,曹植作了一篇洋洋洒洒之文,

滔滔不绝赞颂曹操的

功德,声情并茂下曹操是听得心花怒放,就当众夸奖了曹植,

曹丕见风头被弟弟抢了

,可自己确实不如弟弟有才华,顿时觉得郁闷无比,

这时,

吴质

凑近他耳边

悄悄建议他只管哭就是了

于是,曹丕在曹操出发时哭得昏天暗地、趴地不起,还声称自己担心父亲和众将士,

这个场面瞬间感动得众人也泪流满面,这样一来形势大转,

曹操和身边的文武大臣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还是曹丕诚实仁厚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吴质其人足智多谋,深谙权术谋略:

“废麓纳绢”之事

,他利用曹操本性多疑的这一点,使其怀疑杨修在诬陷曹丕,反制对手陷于不利之地;

“泣送魏王”之事

,他让曹丕流涕“御之以术, 矫情自饰”,也在于他对曹操的了解,曹操虽为枭雄, 但他重视诚意。吴质教给曹丕用诚心感动其父, 而曹丕极富表演才能, “泣而拜”, 让曹操及左右都被蒙骗, “咸歔欷”, 以亲情胜出。

难怪当年刘桢曾因平视甄氏而被曹操治罪,而吴质却得到仰视郭后的特殊待遇, 曹丕对他的信任、亲密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曹丕称帝,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吴质连升数级被

拜为北中郎将, 封列侯

, 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

对于寒门出身的吴质来说,能被拜为列侯可谓是飞黄腾达了,可

残酷的社会现实还是毫不留情地

给了他沉重一击

怙威肆行

吴质虽然有了侯爵,但他的官职也不能与司马懿、陈群等人相提并论。

前面说到吴质实际上是靠攀缘权门发迹,不与乡里往来。

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是,

吴质背井离乡后,即使做了大官,但因为不是按照旧有的正常途径——“乡举里选”得到的出仕机会,根本不被家乡承认其仕宦身份,在“乡论”中的地位依然极低。

而且,吴质的爵位在世家门阀眼里是无足轻重的。

州把持“清议”的耆老勋旧认为,吴质是没有资格得到“士名”的,他们依然将吴质视作寒门小户儿,不肯为他抬高门第族望,

吴质在曹丕身边费尽心机,好不容易跻身上位,却仍然无法在自己的户籍上打上“士族”的标签,这意味着,

他这一生除了荣华富贵是与功名无缘了,不会享有士族特权,亦不会有士族愿意同他的家族通婚,

吴质折腾许多年, 实际上在世家门阀眼里还是庶族阶层,这怎能不让吴质愤慨?

拿幽州刺史崔林来说,

当时北中郎将吴质统领黄河以北的军务,也就是崔林的上司,可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林根本不将吴质放在眼里,他没有同别人一样跑去巴结吴质,还对别人说自己将

“幽州刺史这个官职,看得如同脱鞋一样”

可见,寒门庶族梦寐以求的官职,在世家子弟眼里这般不足一提,侯爵又如何呢?崔林不去巴结吴质当然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深受现实打击的吴质,也渐渐变得“

怙威肆行”起来:

吴质因自己

“不为乡里所饶”,跑去找同乡的司徒董昭表达自己想报复乡里的心理,声称“就要被老家的闲言碎语淹没了”,

董昭在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当然不会理解吴质的苦楚,只能在表面上屈服恭维一番,实则在内心认为吴质是在无理取闹;

吴质参加宴会时,趁着酒劲取笑曹真太胖、朱铄太瘦,成功激怒了贵戚大将军曹真,吴质不仅没有道歉,反倒拍桌子怒吼:曹子丹, 你也就是块屠夫案板上的肉, 我吞你不用动喉咙,吃你不用动牙齿! ——由此,吴质又树立了

一个得意忘形、恃威骄狂的小人的形象。可实际上他这个举动更像是借着曹真来提示众人,他吴质是不可被轻视的。

愤慨与遗憾

然而,吴质并未“嚣张”多久,

他的

靠山很快便崩塌了——曹丕去世了

, 这使吴质的精神几近崩溃。

本来他算计得很好,按照年龄来说,他比曹丕大10岁,有曹丕的庇护,吴质的一生想来也会顺风顺水,

可谁知曹丕短命,

只做了不到7年的皇帝就一名呜呼了,绝望与恐惧顿时涌上了他的心头,莫说作威作福,怕是他好不容易谋取的官职都不好保住了,

他将种种担忧写进了为怀念曹丕而作的

《思慕诗》

中:

怆怆怀隐忧, 隐忧不可居。徙倚不能坐, 出入步踟蹰。念蒙圣主恩, 荣爵与众殊。自谓永终身, 志气甫当舒。何意中见弃, 弃我就黄垆。茕茕靡所恃, 泪下如连珠。随没无所益, 身死名不书。慷慨自俛仰, 庶几烈丈夫。

这也是他唯一一首传世诗歌,曹丕的死,给了吴质沉重的打击,他的

处境也顿时变得很不妙了。

比较微妙的是,他竟然再次招惹是非——

折损陈群。

吴质与朱铄、司马懿、陈群并称曹丕的“四友”,想来关系不至于很差才是,可吴质在曹丕死后,

跑到新帝魏明帝面前力捧司马懿的同时,指责陈群“非国相之才”,

导致魏明帝曹叡拿陈群第一个开刀,批评他消极怠工。

从这一点来说,向来机敏的吴质也最终被现实折服,攀上了新的高枝——河内司马氏出身的司马懿,试图在政权交替洗牌之际,攀附其中一个门阀为自己再博一个前程,

他针对陈群的原因,是陈群在曹丕登基后提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一人才选拔制度等于将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一举废除,将人才选拔权再次交到了“州中正”也就是地方门阀世家手中,

耿耿于怀的吴质,当然不会站在陈群一边,

然而终吴质在世,魏明帝始终防备着司马懿,使得吴质也未能改变自己的境况,最终带着愤慨与遗憾离开了人世。

由于吴质生前不断挑衅门阀世家的权威,导致其死后被这些人报复性地加上了“丑侯”这种奸臣才有的谥号,想将他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幸亏他的儿子坚持不懈二十余年,才将其谥号改为“威侯”,这时也是曹髦在位时期了,做主的可是司马昭了,

最终批准改其谥号的原因,不见得是士人觉得丑侯这个谥号对吴质不公平,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司马师娶了吴质的女儿为妻的缘故。

标签: 吴质

更多文章

  • 曹丕夺嫡成功受益最多的人不是贾诩,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吴质!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吴质

    “太子四友”的说法来自《晋书·宣帝纪》,指的是四个为曹丕夺嗣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其实除了这四位,曹丕能够顺利成为太子,贾诩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个,但这五人中受益最多的既不是贾诩,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吴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转封临菑侯。七月,曹操攻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

  • 诸葛亮五次北伐花费多少?难怪蒋琬和费祎不愿北伐,刘禅口袋空了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费祎

    蒋琬和费祎,显然是诸葛亮钦定的两位接班人。蒋琬比诸葛亮小不了几岁,没几年就退位让贤了。所以诸葛亮的接班人大体上就是费祎了。在蒋琬和费祎统治蜀汉的那些年里,始终都没有看到蜀汉大规模北伐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诸葛亮的遗志他们是不想完成了么?蒋琬和费祎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带兵的料子,但又不好放权。

  • 费祎被刺姜维是最大受益者,这件事和姜维有没有关系,你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费祎

    确实如此,从蜀汉政局来说,费祎被刺最大获益者。但不能就此证明姜维就是刺杀费祎的主谋和凶手,不能以谁是最大获益者就是有罪推论者。更为确切地说,费祎被杀绝对是政治谋杀,但绝对是曹魏所为,但也只是推导。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深得诸葛亮器重。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先后任中

  • 费祎一生最耀眼之战?曾对决曹爽伐蜀铁骑,无愧诸葛亮接班人之名!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费祎

    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在我们的印象里,季汉(蜀汉)政权自从诸葛亮去世后,几乎都是姜维在北伐。姜维总共发动过十一次北伐,却从没有一次向关中方向攻去,一直在打陇右。但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军仍然有一次杀进了关中。是什么时候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公元244年,曹爽出骆谷道伐蜀,在汉中地界的兴

  • 从蜀汉大将军费祎被杀,看当时三国政局,解开真凶是谁的千古谜题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费祎

    在三国志中,对当时费祎的死,只做了简单几个字的介绍。主要的内容就是他宴请众臣,在酒宴之下,被曹魏那边来的降将郭循给刺杀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介绍了,这件事对蜀汉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因为费祎当时所担任的职务是大将军。其实也就相当于当年诸葛亮所担任的官职差不多,那可是军政一把手。这在任何地方都

  • 费祎被魏将轻易刺杀?蜀汉最后的靠山也倒塌,果然没多久就灭亡了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费祎

    #头条中国史#费祎,蜀汉四相之一,诸葛亮第二顺位继承人,继诸葛亮、蒋琬后蜀汉最大的权臣,按理说这种地位的人,会被保护得很好,怎么会魏将被刺杀呢?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温文尔雅、儒生风范费祎年幼丧父,只能靠族父费伯仁接济,勉强度日。费伯仁和刘璋又是亲戚,刘璋就邀请费伯仁去帮他,费祎也就跟着费伯仁去找刘

  • 费祎虽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是行事手段卑劣,最终也没有得到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费祎

    俗话说,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真小人做事狠辣,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小人,对他敬而远之,也就不会受到他的伤害。而伪君子道貌岸然,他骗取你的信任,在背后暗害你,让你防不胜防。要说《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最卑鄙的人就是蜀汉的费祎。这个人就是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他最终还爬上了蜀汉的最高执政者的位置。可见蜀汉政权

  • 后诸葛亮时代3:为何费祎死后,蜀汉再无名相?因为世间再无诸葛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费祎

    公元253年岁首,蜀汉朝廷正在举行一场大型的新年宴会。酒过三巡,主持宴会的费祎有些微醺,大家也都沉醉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丝毫没有人注意到,有一位官员正面露凶光,朝着费祎走去。随着一声闷响,蜀汉的官员们发现,费祎已经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数日后,费祎伤重不治而死。此时,费祎的职务是大将军、录尚书事,蜀汉

  • 费祎身居要职,却被郭循杀害,实在是蜀汉的一大耻辱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费祎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之后,就先离开诸葛亮以及刘禅一步了,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禅,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整个古代历史上,诸葛亮的忠心都是少见的,因此后人对其十分敬佩。可惜一个人的精力和生命毕竟是有限的,诸葛亮在繁忙的事务中还是累倒了,为了蜀汉的未来,诸葛亮在活着的时候就培养了一

  • 费祎透露出拯救蜀汉的办法,姜维没有听,否则蜀汉不至于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费祎

    蜀汉无疑是三国时期实力最弱的,只不过蜀汉出现了很多人才。比如说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等等,可是随着这些人的去世,蜀汉的国力走向了衰弱。没有了这些顶级人才的辅佐,蜀汉走向了灭亡。可是,在蜀汉的后期,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蜀汉后期出现的问题都间接地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仍然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