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自从接受了刘备托孤后,一直兢兢业业地治理着蜀国。刘禅在他的保护下,一直稳坐着蜀国的王位。但是刘禅也时常感觉到,诸葛亮的威信太过高涨,自己毫无用武之地,也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在诸葛亮的才干之下,刘禅就这样毫无波澜地过了几年,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才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诸葛亮虽然已经死了,但是整个蜀国的朝堂之上,大部分的朝臣都是诸葛亮曾经的心腹,刘禅很难施展拳脚,把握住重要的权利。所以他这时抓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和倾诉对象,那就是宦官黄皓。诸葛亮和后来董允的死,最高兴的人就是这个宦官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小小的宦官,他俩的死和黄皓有什么关系?
黄皓作为一个小小的宦官,在诸葛亮未死的时候,就一直在刘禅的耳边说诸葛亮的不是,一直煽风点火,但是诸葛亮的权势太盛,他点的火也只是一些小火,根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同时,董允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非常敬佩诸葛亮,可以说是唯诸葛亮马首是瞻,一直站在统一战线上。诸葛亮对黄皓的感觉并不好,认为他不是一个正人君子,如果一直留在刘禅的身边,必将惹出大祸,所以非常厌恶他。同时董允也对黄皓没有任何好感,只会煽风点火的小人,永远登不上大台面。
面对诸葛亮和董允的厌恶,黄皓自己也心知肚明,但是却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他们两个人都是有功之臣,位高权重,自己如果攻击他们,无疑就是以卵击石。所以此时的他,既恐惧但是又非常憎恨。时间过去不久,诸葛亮和董允相继去世,黄皓可以说是喜出望外,终于没有了压制他的人,自己也无所畏惧了。
刘禅无能,没有任何心腹,只能依赖着黄皓,给了他很多权力,一路顺风顺水,不断地升迁发达。但是宦官始终是个宦官,只能够在后宫有点脸面和势力,到了前朝,始终是没有地位的。这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陈祗,陈祗一直被费祎器重,但是他却没有走上好的道路,可以说是辜负了费祎的信任。他不断地讨好那个宦官,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出卖自己的良知。
这下可不得了,黄皓本来就深得刘禅的信任,在后宫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现在出现了这么一个人,在前朝为自己筹谋,可以说是如虎添翼,自己的势力范围更广了。所以黄皓越来越过分,一开始他插手的事务并不算多,但是到如今,连朝政都敢左右,横行跋扈,日益张狂。人人提起他,都不寒而栗,恐惧万分。诸葛亮和董允的死,让小人得志,同时刘禅需要反思,无数的君王也需要反思。为什么历史一再重复,宦官当道,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