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蜀汉即将灭亡之时,孟获等南方部落为什么不带兵来解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海林 访问量:1068 更新时间:2024/1/20 12:50:43

如果我们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我们都会发现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就是阴平这个关键点,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后,一招险棋,一刀封喉。这一刀封喉就极容易让人想起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蜀将魏延提出了那条极为冒险的一招险棋——兵出子午谷,历史没有假如,但后人总会设想,若当年诸葛丞相真的下了这么一招险棋会怎么样呢?

邓艾这一着险棋直接绕过蜀汉的重兵防线,邓艾取道最不可能的阴平道,获得了进攻蜀地的绝佳机会。若是当年诸葛丞相真的派魏延兵出子午谷,会不会也能直接绕过曹魏的重兵防线,取道子午谷之后,获得进攻长安还于旧都的绝佳机会呢,答案谁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就算魏延突然出现在长安脚下,曹魏也不可能骤然灭亡,甚至包括长安都不会那么轻易的丢失,势必会经历过一番激烈的交战。

但是当魏军出现在成都之下的时候,我们的后主直接就选择听从朝廷中的主和派的建议,选择了开城投降,使得正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姜维发出了我们正准备死战,陛下何故先投降的感慨,将士们也纷纷拔刀砍石头,这太憋屈了。

蜀汉之亡似乎没有前兆,但这并不准确,实际上,蜀汉灭亡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一些前兆了,在诸葛亮死后,益州本土豪族与外来的刘备带来的班底一直在相互较劲,漫长的内耗使得姜维负气领兵在外屯粮,而内部刘禅非但不想办法进行补救,反而去宠幸宦官黄浩,这还没完,刘禅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斗争完全是被动的,当时蜀汉内部流行的一直是投降悲观主义,挡在成都之前本该有一座重镇,那就是绵竹,在绵竹的的蜀汉军队的首领恰好是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他似乎并没有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好运气。

实际上,当时绵竹作为后方,并没有太大的边防压力,而且诸葛瞻他是一个文官,所以面对突然出现的邓艾的魏军,诸葛瞻举止颇为失措,站在后世分析在当时其实最好的办法应该据守不出,火速派人前往成都请求支援。但是诸葛瞻没有这样选择,诸葛瞻选择了出城野战。

极有可能是因为当时邓艾呈现给诸葛瞻的形象是疲惫之军,想想也是,刚刚走过了阴平道,一路急行的魏军,怎么可能不疲惫呢?诸葛瞻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如此绝佳的机会不能错过,于是,悲剧发生了,虽然魏军已然是疲惫之军,但比之这种三四线留守预备军队占有绝对优势,错误的估计了形式的诸葛瞻战死沙场。

曹魏大军此刻出现在了刘禅所在的城下,刘禅几乎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商议对策,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投降派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原因无他,正如当年曹操南下,吞并刘表基业后,兵锋直指江东之时,那时候的孙权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倡议对策,不也是投降声音一大片吗?原因真的非常简单,后来鲁肃总结给孙权听的,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在你孙权这边是一个太守,投降了曹魏,还少不了我一个太守,但是您呢,你在东吴是主公,在曹魏,您会是什么呢?一席话说完,孙权恍然大悟,坚定的主战了,遂有赤壁之战,以弱胜强。

但是刘禅首先朝廷内部盛行悲观投降主义,其次他本人一直不坚定,立场定位不准确,始终不在状态,朝廷上不是没有人想过坚守待援,甚至还有人建议联系南方孟获打游击,但刘禅都没有接受,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坚定的投降派谯周的鼓吹正统在曹魏理论,成都开门投降,刘禅成为后主,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

由于刘禅决策过快,别说当时远在南方的孟获,就连相对来讲近在咫尺的姜维等知道曹魏大军突入蜀地的时候,蜀汉已经投降了,根本来不及补救。所以不是不带兵救,是蜀汉投降太快,即使有可能救,也没机会救。

标签: 孟获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能彻底降服西南夷首领孟获?这个细节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孟获

    中国有一部专门讲述计谋的古书,名叫《三十六计》,其中的第十六计叫“欲故纵”,阐明这一计策的典型事例就是诸葛亮对西南夷首领孟获的“七擒七纵”。西南夷,是三国时生活在南中地区(今四川省南部和贵州、云南省大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南中地区分三个郡,即越都(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牂牁都(治今贵州都匀东北)、益州

  • 孟获的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历史人物编辑:王召新标签:孟获

    藤甲兵在《三国演义》中出场,那可是威风无比。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

  • 三国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蛮人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东方寻历史标签:孟获

    三国小人物志0067:低调为官的蛮夷首领——孟获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说起孟获这个名字,但凡是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七擒孟获。应该说,“七擒孟获”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攻心战”的典范故事。一方面大大凸显了蜀汉主帅诸葛亮

  • 蜀汉大势将去,刘禅为何不南迁至孟获处谋求生机?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孟获

    导语:蜀汉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顾具体情况,死板硬地执行北伐中原的既定计划,不知所措。不能灵活地联系国内和国际形势,他是无情的。他一厢情愿地把复辟汉朝视为世界的普遍秩序,而忽略了北方社会生产建设已经恢复和发展的现实。国家资源的不断消耗,进而导致政权内部各种矛盾的爆发,最终在内外危机的共同打击下,

  • 孟获是个文官!罗贯中写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背后,想要表达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孟获

    文/四季文史《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集各种传说和故事为一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虚构的,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战黄忠、三英战吕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如火烧赤壁、官渡之战、水淹七军等。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突出他的形象,

  • 蜀汉灭亡时,南蛮王孟获为何没有派兵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晞雨凝香标签:孟获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以“七擒七纵”之计令南蛮王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朝廷。但是,在蜀汉危急存亡的生命关口,为何孟获不派兵救援呢?其一:公元225年,诸葛亮降服了孟获,而蜀汉灭亡的时间是在264年,二者时差达三十九年。虽然历史未有孟获生卒之期的记载,但其能在南中之地闯下如此威信,可见

  • 被历史夸大的“七擒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孟获

    据记载,诸葛亮为平定南方以孟获为首的少数民族边地叛乱,进而为北伐中原奠定坚实的战略后方,亲率主力人马进行南征。七次抓到匪首孟获,又七次将其放回,美其名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最后,孟获心悦诚服,表示永不反叛,蜀汉的民族问题得到圆满而彻底的解决。“七擒七纵”的故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老诸先生在战略上的运筹帷

  • 真的服了吗?蜀国危在旦夕,孟获为什么不支援蜀国?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孟获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碾压了南王孟获,还在精神上降伏了孟获和南中的百姓,从此诸葛亮可以安心地进行北伐。但是随之出现的一个问题也非常惹人怀疑,如果孟获真的服了诸葛亮和蜀汉的话,他们为什么不在蜀国被灭的时候率兵去支援蜀国呢?首先,孟获和南中的势力一定是臣服于诸

  • 蜀汉灭亡之时,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钧儒说史标签:孟获

    公元223年,是蜀汉帝国建立的第三年。这一年,对蜀汉帝国来说是极其艰辛的一年。对外,蜀汉开国君主刘备被东吴名将陆逊击败于夷陵,不仅彻底失去了荆州这个北伐的重要根据地,还丧失了大半精锐部队;对内,荆州、益州、东州三大政治派系矛盾重重,尤其是益州人,他们自刘备入蜀后就一直被打压。因此,益州许多豪强均对新

  • 诸葛亮七擒孟获,赵云、魏延、马岱,谁有能力活捉孟获?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孟获

    南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兵征讨,赵云、魏延、马岱、王平、张翼等大将都一起参战,诸葛亮先后七次擒获孟获而不杀,七擒七纵,最终孟获心服口服。在征讨孟获的时候,赵云、魏延、马岱谁有能力活捉孟获?虽然正史没有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但是,记载了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在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非常精彩。这些武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