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飞鱼侃史 访问量:2811 更新时间:2024/1/7 12:19:23

著名将领韩擒虎都曾感慨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里所说的斯人就是指唐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李靖是也。这李靖本来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其早年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李靖颇有洞察力,他敏锐地发现身为晋阳太守的李渊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前往高发。

机缘巧合之下,李靖得到李世民的看重,便一直侍奉在其身边。在当初与王世充的战斗中,李靖就已经初露锋芒,凭借高强的本领立足。到后来与萧铣展开军事行动之时,更是表现突出,凸显他所具备的军事素养,从此之后不断受到重用。

根据历史记载,李靖出生在北周王朝统治末期的一个官宦世家,虽然说地位不能与杨坚这种权臣相比,但还是具备着一定的地位,使他小时候的生活极为富裕。李靖的父亲以及祖父都是朝廷命官,拥有丰富的为官经验,这也对李靖产生一定的影响。李靖自小就体格魁梧高大,加上家庭背景的影响,他向往成为一位文武双全。

他志向远大,在其年幼时就曾直白的对父亲表达志向,说:“大丈夫若是幸运的遇到适合的年代和贤明的君主,那就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何必死读书禁锢自己的思想。”李靖的父亲也觉得儿子不同凡响,格外重视对他的教育。李靖的舅舅是著名将领韩擒虎,二人喜欢谈论孙子兵法,李靖学识深厚,就连经验满满的韩擒虎都比不上,韩擒虎感慨。

自从成年之后,李靖也陆陆续续的担任过一些官职,例如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等。值得一说的是,他的官职虽然地位卑微,完全不能与三公等人相提并论,但是他却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得到文武百官的一致认可。礼部尚书夸赞他是王佐之才,而权臣杨素也赞誉他是为了国家而生。

众所周知,隋炀帝统治时期,统治实在残暴,许多军阀及农民领袖纷纷发动起义,反抗隋朝统治,而这太原太守李渊就是其中代表人物。由于曾在李渊麾下为将,李靖逐渐发现李渊的不轨之心,就前往京城向皇帝禀报。但他抵达长安之时,早已为时已晚,无奈之下,李靖只好用才华征服李世民,从而加入李世民麾下,为其奔波效劳。

武德元年,李渊正式登基为帝,建立李唐王朝,而这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统一,为早日统一天下,李世民开始带领军队进行一系列的吞并战争。武德三年,李世民带领军队向东出发攻打在洛阳建立政权的王世充,李靖也在这次队伍之中,并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被加封为开府。

也是从这之后,李靖在军队中站稳脚跟。在李世民一行人进攻王世充的同时,盘踞在江陵一带的南梁萧铣政权竟然趁虚而入,想要夺取唐朝方面的宜昌等地。李渊愤怒这种小人做派,因此调派李靖前往长江前线铲平萧铣势力。李靖本就拥有着深厚军事素养的军事家,在对敌我形势进行分析之后,就向李渊献上覆灭萧铣政权的十个办法。

对此,李渊很是重视,任命宗室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李渊也清楚地明白李孝恭对于军务大事对不精通,多次对其强调一定要多多听从李靖的建议,使得李靖成为实际上的三军主帅。在到任之后,李靖开始加大对军队的训练力度和船舰的修建力度,随时准备好战斗的爆发。

与此同时,李靖也清楚四川地区才刚刚归顺于唐朝,当地秩序并不稳定。为解决后顾之忧,李靖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从那些少数民族之中,挑选各部落首领的直系后代进入京城为官。一来显示国家的胸襟,二来给那些部落一颗定心丸,使得四川局势稳定。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靖就开始带领大军出击,兵分四路对萧铣发起攻击。

那时正值秋天,本就是雨季,江水湍急,水位暴涨,形势不容乐观。就连萧铣也认为情况太过艰难,唐朝军队必然不会趁此机会发动攻击,于是放心大胆的让士兵放松休养,调整状态,准备雨停之后迎接敌军的到来。而唐朝方面的将士其实也是这样的想法,面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也感到畏惧,因此纷纷建议等到水位下降之后再出兵。

对此,李靖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现在绝对是发起进攻的最好机会,现在军队才刚刚集结起来,萧铣还没有弄清事情发展情况,若是乘着江水高涨之时突然发起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敌军面前,实在是兵家上策。退后一步来说,就算萧铣方面提前得知消息,仓促之下调集军队迎战,那也会因为准备不充分而遭到失败。

李孝恭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带领战船二千多艘沿着三峡准备出战。老天果然是眷顾他们的,萧铣没有任何的防备,唐朝军队方面接连攻打下荆门以及宜都两个军事重镇,又乘胜追击,在那年十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成功抵达宜昌城下。在抵达宜昌之后,李靖继续带领军队出击,以极快的速度就已经攻陷宜昌逼近江陵。

这萧铣的统治早已摇摇欲坠,而这李靖的攻击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快江陵就宣告城破。这李靖的军事才华实在突出,只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灭亡江南地区最大的割据政权,真是罕见啊。难怪当初李世民如此信任他,将其冒着得罪李渊的下场将其保下,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参考资料:

《事林广记后集》

《凌烟阁勋臣颂》

标签: 萧铣

更多文章

  • 纯爱小说中字写得丑的主角都有谁?花城、贺朝、蒋丞,还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电影坊标签:贺朝

    哈喽,小可爱们好呀!今天霜简阁来介绍一下纯爱小说中字丑的都是谁?哈哈!人无完人,小说中的主角也一样,他们可能有主角光环,但肯定也有不足的地方,霜简阁这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小说中的主角们的字都怎么个丑法!ps:主角们的字丑是肯定的,但不分排名,只能说丑的各有特色!一号选手:花城-丑绝三界,神仙难救《天官

  • 朝廷一个什么骚操作,史思明又反,将安禄山叛乱演变成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李陈东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史思明充当先锋,亲率精锐一路南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占洛阳、长安两京。安禄山称帝后,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留守老巢,负责经略河北,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得壹元宝安禄山被其子刺杀后,叛乱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郭子仪乘机借助回纥,后来改称回鹘人的力

  • 史思明在凶险时刻派出大儿子啥居心:虎毒不食子,人狠却能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佳佳懂时尚标签:史思明

    “完不成,要你命!”叛乱称帝的史思明大败唐军后,攻破长安只差最后一步,最为凶险时刻,他却派懦弱无能的大儿子去冲锋打头阵,这是为啥?因为史思明想杀了自己的大儿史朝义。按道理来说,虎毒还不食子,况且史朝义品性谦和得人心,史思明怎会起杀心?可接下来,史思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真没有开玩笑。761年3月9日,

  • 安史之乱史思明为何愿意支持安禄山造反?安史二人究竟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次大叛乱,安禄山、史思明二人领导的叛军直接让强盛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和灭亡。虽然安史之乱的名声早已经是家喻户晓,安禄山和杨玉环的绯闻更是被传得玄乎其玄,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人,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二主角史思明。实际上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并不是汉人

  •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在相州攻打史思明,竟败于一场大风?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史思明

    这场战打的很诡异,郭子仪还没有来得及布阵,结果狂风忽至,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瞬间天地间一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的,但实际上,唐军的失败并非偶然。

  • 为什么”安史之乱“,很少提到史思明,他比安禄山差了点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史思明

    导语:古代有很多我们都知晓的战役,其中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让当时的格局,朝廷地位也发生了许多改变,这是历史上我们都知道的。我们在通读史书的时候能了解到的安史之乱只有安禄山。那么为什么后人称之为安史之乱?史又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安史之乱“,只知道安禄山,史是谁?他

  • 既然叫“安史之乱”,为什么人们只知道安禄山,不知道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几乎代表了整个“安史之乱”,可事实上,安禄山站在C位也仅仅是两年的时间,他在公元755年末发动叛乱,却在757年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派人谋杀,然而整一场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将近八年,所以安禄山不在了,这场闹剧怎么都要有一个新的主角。这个主角,便是史思明。但史思明始终是一个“隐性”

  • 安禄山和史思明,差点毁掉大唐江山,最后却死在2个小人物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史思明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两句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唐朝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这次浩劫就是“安史之乱”。由于唐玄宗昏庸无能,用人失误,导致心怀叵测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悍然起兵造反,狠狠地给以唐朝江山致命一击。自此之后,曾繁荣昌盛无与伦比的盛唐迅速走向衰败。安禄山和史思明,虽被后人称

  • 郭子仪收复洛阳、长安,李光弼打败史思明,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史思明

    题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跑路了,太子李享不得已提前即位当上了唐肃宗,主持收复失地。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唐肃宗的哼哈二将不辱使命,郭子仪收复了洛阳和长安,李光弼打败叛将史思明,他们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那么这二人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郭子仪两次收复唐朝首都长安在戏剧

  • 安史之乱:史思明兵临洛阳、李光弼凭什么打败百万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史思明

    大唐王朝凭借着民众的力量,历经近八年的时间,最终镇压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在平定这场旷世已久"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之中,最有名的是唐将李光弼。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叛军占领了河南地区的大片土地,又指挥着叛军向洛阳猛扑过去。李光弼率领驰援的唐军来到洛阳。他观察了一下形势,认为敌人数量太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