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梁王萧铣称帝后,迁都江陵佣兵40万,为何还是被唐军所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亚冲 访问量:3340 更新时间:2024/1/3 11:33:48

隋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四方割裂,各自为王,分别是李渊建立的唐,王世充建立的郑,窦建德建立的夏,还有李密的瓦岗军。四方战争不断,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

这四位征战不休,为的就是想要抢占中原地区。那里土地广阔,粮食丰富,哪一方占领了那里,哪一方国力便会大大增强。此时,在江南地区正在悄悄崛起一个新的政权。

北方混乱不停的时候,江南地区新崛起一个新的政权,那就是萧铣建立的梁国。虽然建立的时间很短,却佣兵四十万,坐断江南,实力不容小觑。

一、萧铣童年经历

萧铣本身是皇族后代,是一位至高无上的皇子。他的曾祖父是梁宣帝,因为他背叛隋朝跟敌人勾结,所以隋朝在平定霍乱之后,皇上便将梁其处死了。树倒猢狲散,梁宣帝一死,萧氏家族没了往日的气派。到了萧铣这一代,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萧铣小的时候跟着祖母生活,家庭很贫穷,靠着卖书为生。萧铣不知从哪里得来的书,每到集市上,小小的他扯开嗓子大喊:“卖书,卖书啦!”。尽管这么卖力,萧铣的生意也不是很好,还经常有坏人来砸毁他的摊子。

砸毁摊子的日子,萧铣便没有收入,跟他的祖母就要饿肚子。萧铣是个极其孝顺的孩子,赚不到钱的日子,萧铣会去乞讨。讨来的饭菜,好吃的先给祖母吃,不好吃的自己留下。

萧铣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萧铣的姑姑是隋炀帝萧皇后。萧皇后不忍心看着小侄子受尽苦楚,于是恳求隋炀帝给他个官当当。隋炀帝看着他可怜,便让他当了一个县令。

二、天上掉馅饼

隋炀帝在位期间喜欢打仗,争夺土地。但是连年征战高丽,连年兵败而归,打仗消耗国家财力和人口。老百姓的儿子、孙子、丈夫、兄弟外出打仗,常常有去无回,所以搞得民怨沸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北方多地揭竿而起,反对隋炀帝的暴政。这时候南方也蠢蠢欲动,想要举兵起义推翻隋朝统治。南方的董景珍,雷世猛,郑文秀,许玄彻,郭华他们要起义。

这些人想要将董景珍推举为起义头领,但董景珍认为自己出身寒微,难以服众便拒绝了请求。董景珍一下子想起来萧铣,他出身高贵没人质疑,所以董景珍建议众人拥护萧铣为主。

很显然对于隋炀帝的恩惠,萧铣并不领情,立马接受董景珍的建议要谋反。萧铣是皇族后裔,早有一颗复国之心。当时的隋朝将主要精力放在李渊、窦建德、李密身上,无暇顾及江南。

趁着隋朝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萧铣短时间内佣兵万人,并迅速占领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618年,萧铣自立为王,在南方称帝。他仿照后梁的制度,设置职位,分封文武百官,在江南过起自己曾经想要过的日子。

当时江南大部分地区都归萧铣统治。萧铣统治的范围十分广泛,东至三峡,南到交趾,北到汉川,旷阔无边的地域全部是他统治的地区。随后在极短时间内,他佣兵四十万,这样的兵力在当时非常罕见。

萧铣洋洋自得,对于自己的兵力很是满意。随后他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想要广征土地,平定北方。但是萧铣有个毛病就是多疑,不信任他的手下。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他日后的失败。

三、拥兵众多,依然失败

萧铣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集结40万大军,在江南呼风唤雨,坐断江南。但是萧铣的军队军心涣散,主将各有心思。不甘心屈居于萧铣,密谋推翻萧铣统治。萧铣及时发现这些将军的心思,不得已“杯酒释兵权”。让这些将军们下地种田,美其名曰“休战务农”。这些将军都明白,这就是在削弱兵权,遣散回家。

这些将军对于领兵打仗还是很有才能的,深得将士们军心。萧铣把将领打发走后,将士们自然心生怨恨,不愿为萧铣卖命。其中最不满意萧铣这种做法的是董景珍的弟弟。

董景珍多次提出对“休战务农”的不满,于是他秘密谋划,想推翻萧铣的统治。萧铣早已得知,于是处死了董景珍的弟弟。看着自己亲手扶上位的萧铣,董景珍后悔不已,若不是因为自己,弟弟也不会死于非命。

董景珍对萧铣失望透顶,他也知道萧铣是个狠辣的人,而自己在长沙领兵助阵,恐怕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所以董景珍准备投降唐朝用来自保。

虽然萧铣平定董景珍的举兵投降,但是这一事件过后,朝内上下尽是猜忌,人人自危难保。失去信任的军队就像一盘散沙,无论是10万军队,20万军队还是40万军队,都会一击即破。

四、面对攻击,主动投降

唐高祖李渊派大将李恭征讨萧铣。倒不是因为萧铣的野心被人识破,而是因为他的地域阻挡了唐朝的扩大。随后唐朝攻占萧铣地域的通州和开州,并且杀了郡王。

萧铣的军队如今没有任何战斗力,唐朝的军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攻下了萧铣的宫城。打开萧铣宫墙之门的不是敌军,而是自己的将士。唐朝军队所到哪里,哪里就投降,投降部队一直带着敌军打入萧铣宫墙。

当时萧铣身边不过有几千官兵,如何面对这泱泱敌军。远在千里的勤王兵马难以到达护驾,当初为了巩固地位又将大量官兵遣散回家,自身已是难保。所以,深思熟虑之后,萧铣手举白旗,探出城墙进行投降。

五、总结

萧铣统治的地域,不过几年功夫,就被唐朝军队的马蹄踏为乌有。萧铣坐拥的四十万大军,早在他“杯酒释兵权”之时失去军心。萧铣曾经的坐断江南,如今不过是以投降收场。

萧铣佣兵四十万,也难逃厄运。所以世人都说,他只是在名义上拥有四十万,实际上这些将士们并没有发自真心臣服于他。他由于高贵的身份登上了王位,又因为自己不识人而失败。

萧铣的才能难以服众,主动投降于唐朝是因为自己手下一个信得过的将军都没有。用人勿疑,疑人勿用,这一点是君主必须要知道的事情,但是萧铣没有做到。

标签: 萧铣

更多文章

  • 从侍奉隋朝到跟随世民,李靖为何另寻明主,率兵覆灭萧铣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萧铣

    著名将领韩擒虎都曾感慨道:“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这里所说的斯人就是指唐初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李靖是也。这李靖本来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在其早年的时候,正值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李靖颇有洞察力,他敏锐地发现身为晋阳太守的李渊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前往高发。机缘巧合之下,李靖得到李

  • 纯爱小说中字写得丑的主角都有谁?花城、贺朝、蒋丞,还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解忧电影坊标签:贺朝

    哈喽,小可爱们好呀!今天霜简阁来介绍一下纯爱小说中字丑的都是谁?哈哈!人无完人,小说中的主角也一样,他们可能有主角光环,但肯定也有不足的地方,霜简阁这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小说中的主角们的字都怎么个丑法!ps:主角们的字丑是肯定的,但不分排名,只能说丑的各有特色!一号选手:花城-丑绝三界,神仙难救《天官

  • 朝廷一个什么骚操作,史思明又反,将安禄山叛乱演变成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李陈东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史思明充当先锋,亲率精锐一路南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占洛阳、长安两京。安禄山称帝后,封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留守老巢,负责经略河北,占有十三郡,拥有兵马八万余众。得壹元宝安禄山被其子刺杀后,叛乱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郭子仪乘机借助回纥,后来改称回鹘人的力

  • 史思明在凶险时刻派出大儿子啥居心:虎毒不食子,人狠却能杀子

    历史人物编辑:佳佳懂时尚标签:史思明

    “完不成,要你命!”叛乱称帝的史思明大败唐军后,攻破长安只差最后一步,最为凶险时刻,他却派懦弱无能的大儿子去冲锋打头阵,这是为啥?因为史思明想杀了自己的大儿史朝义。按道理来说,虎毒还不食子,况且史朝义品性谦和得人心,史思明怎会起杀心?可接下来,史思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真没有开玩笑。761年3月9日,

  • 安史之乱史思明为何愿意支持安禄山造反?安史二人究竟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次大叛乱,安禄山、史思明二人领导的叛军直接让强盛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和灭亡。虽然安史之乱的名声早已经是家喻户晓,安禄山和杨玉环的绯闻更是被传得玄乎其玄,但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人,那就是安史之乱的第二主角史思明。实际上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并不是汉人

  • 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在相州攻打史思明,竟败于一场大风?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史思明

    这场战打的很诡异,郭子仪还没有来得及布阵,结果狂风忽至,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瞬间天地间一片灰暗,然后双方撤军,唐军这边各回各地,各找各妈;叛军这边,史思明带领部队进了邺城,顺便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从表面看来,号称60万的唐军就是因为这诡异的大风败给史思明的5万大军的,但实际上,唐军的失败并非偶然。

  • 为什么”安史之乱“,很少提到史思明,他比安禄山差了点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史思明

    导语:古代有很多我们都知晓的战役,其中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让当时的格局,朝廷地位也发生了许多改变,这是历史上我们都知道的。我们在通读史书的时候能了解到的安史之乱只有安禄山。那么为什么后人称之为安史之乱?史又是谁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安史之乱“,只知道安禄山,史是谁?他

  • 既然叫“安史之乱”,为什么人们只知道安禄山,不知道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几乎代表了整个“安史之乱”,可事实上,安禄山站在C位也仅仅是两年的时间,他在公元755年末发动叛乱,却在757年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派人谋杀,然而整一场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将近八年,所以安禄山不在了,这场闹剧怎么都要有一个新的主角。这个主角,便是史思明。但史思明始终是一个“隐性”

  • 安禄山和史思明,差点毁掉大唐江山,最后却死在2个小人物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史思明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两句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唐朝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这次浩劫就是“安史之乱”。由于唐玄宗昏庸无能,用人失误,导致心怀叵测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悍然起兵造反,狠狠地给以唐朝江山致命一击。自此之后,曾繁荣昌盛无与伦比的盛唐迅速走向衰败。安禄山和史思明,虽被后人称

  • 郭子仪收复洛阳、长安,李光弼打败史思明,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史思明

    题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跑路了,太子李享不得已提前即位当上了唐肃宗,主持收复失地。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唐肃宗的哼哈二将不辱使命,郭子仪收复了洛阳和长安,李光弼打败叛将史思明,他们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那么这二人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郭子仪两次收复唐朝首都长安在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