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子仪收复洛阳、长安,李光弼打败史思明,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

郭子仪收复洛阳、长安,李光弼打败史思明,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品文史汇 访问量:1360 更新时间:2024/1/9 1:25:51

题记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跑路了,太子李享不得已提前即位当上了唐肃宗,主持收复失地。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唐肃宗的哼哈二将不辱使命,郭子仪收复了洛阳和长安,李光弼打败叛将史思明,他们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那么这二人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郭子仪两次收复唐朝首都长安

在戏剧《打金枝》中,唐代宗(唐肃宗之子)的千金因不尊重公爹,不去给公爹祝寿被当朝驸马郭曖教训,为什么?原来,郭曖的父亲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帮李家夺回江山,被封汾阳王,位及人臣 。唐代宗和郭子仪结成了儿女亲家,郭曖虽为驸马,被同僚嘲笑惧内,升平公主认为郭家都是给我们李家打工的,郭守义过寿,作为儿媳的升平公主没去给公爹贺寿。

《打金枝》剧照

郭子仪何许人也?

他简直是大唐的守护神!就连唐肃宗也常说:“家国虽然是朕的,却靠您再造!”唐代宗也不相信郭子仪有不臣之心,说郭老先生如果喜欢皇位早就拿走了,没必要交给我,也不支持升平公主的论调!

回到安史之乱之初,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唐玄宗把河北、河东的军务都给了他。

郭子仪任走马上任后,率军勤王,收复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功居平叛之首,被封汾阳王。

郭守义先后两次收复长安,上边说的是第一次,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手中夺回长安。

还有一次,郭守义从吐蕃手里收回长安。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乘机来打劫。刚刚继位一年多的唐代宗学他爷爷,曾跑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了。公元763年,一个叫仆固怀恩的人勾结吐蕃、回鹘入侵,长安再度失陷。郭子仪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

郭子仪单骑退回鹘

郭子仪69岁那年,也就是公元765年,吐蕃、回鹘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今陕西咸阳境)单骑说退回鹘的部队,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郭子仪

唐朝的一个个官员引诱回鹘、吐蕃的军队来进攻唐朝,一直打到了国都长安附近,而这是郭子仪驻守的地方。郭子仪派去和回纥谈判的人回来告诉他说:"回纥人不相信我是您派出的,他们要见您本人才行。”

郭子仪便决定亲自去跟回鹘首领谈判于是一个人前往回纥军营。回鹘首领看到郭子仪,急忙下马行礼。

郭子仪握着首领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曾经一起联合平息安禄山的叛乱,还有友好的约定,难道你们忘了吗?现在,竟然还和吐蕃一起来攻打我朝!今天我是一个人来的,你们扣留我也好,杀了我也好,我已经不计较这些了。不过我的部下早已做好准备,一旦打起仗来,他们会跟你们血战到底!

郭子仪剧照

回纥首领连忙解释说:“我们受骗了!是你们朝中的一个官员告诉我们,说唐朝的皇上去世了,还说将军您也不在人世。现在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哪里还敢跟您交战呢?”

说完,立刻传令准备撤兵。回鹘退兵的消息很快传到吐蕃那里,他们当天夜里就赶紧撤回兵马逃走了。

李光弼是如何打败安史之乱的祸首史思明的?

李光弼是契丹人,从小擅长骑马射箭,为人严肃坚毅,沉着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新上任的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举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辅佐自己。

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以十万大军围攻太原。叛军的目的是进攻河西、朔方,太原就成了他们西进的绊脚石,必须拔掉!

当时留守的李光粥军队不足1万人,军力对比10:1!双方力量相差很大!

李光弼

将上们都主张加固城墙,全力坚守。

李光弼认为这是消极防守,应该在防守中积极主动地出击!

李光弼动员百姓拆掉房屋做擂石车,叛军靠近则发动石头攻打。史思明则命令部下建造飞楼,围上帐幕,筑土山接近城墙,李光弼便组织人力挖地道直到土山下,这样,土山便自然倒塌了,然后出其不意派精兵出击。史思明害怕了,留下蔡希德继续攻城,自己先逃走了。李光弼看出叛军力量削弱,军心动摇,便抓住这一时机,组织主力军奋勇出击,史思明军队迅速溃败。

公元760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改范阳(今北京西南,安禄山的老巢)为燕京,自称为大燕皇帝。不久,史思明整顿人马准备重新攻打洛阳,唐肃宗加封李光弼为太尉、中书令,命令他去攻打叛军。李光弼到了洛阳,当地官员听说叛军势力强大,都很害怕,主张退守潼关。李光弼权衡了一下,认为这个时候官兵决不能退,但可以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史思明率兵进入洛阳后,发现是一座空城,只得率军到河阳南面与唐军对峙。

李光弼认为,这次的兵力依然不如叛军,要想和叛军PK,不能硬拼,只能斗智斗勇。

史思明为了显耀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一批批战马牵到河边洗澡。李光弼见状,想出一计。他命令将军中500多匹马集中起来,把小马关在厩里,待史思明放马洗澡之时,把母马赶到城外。母马思念小马,便嘶叫起来,而史思明的马听到马群叫声,立即挣脱缰绳,浮水游过过河来。

史思明一下子失去了上千匹好马,气得咬牙切齿,立即纠集几百条战船,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浮桥烧掉。

李光弼得到消息,立刻有了破解的对策:命令士兵准备几百条粗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待叛军的船靠近后,唐军几百条竹竿一齐顶住火船,火船无法靠近,很快便烧沉了。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擂石机关炮攻击叛军,叛军死伤无数,仓惶逃窜。

李光弼和史思明,一战太原,再战洛阳,史思明都是手下败将。

李光弼多次扫平叛乱,战功卓著,后来被晋封为临淮郡王。不久,图像悬挂于凌烟阁,赐铁券、予一子以三品衔。

结语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安庆绪被史思明杀;史思明被李光弼打败,乱得很!长安、洛阳,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每一次都是可怜的大唐百姓埋单。而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大唐的福将,没他俩,大唐可能提前终止了,您说呢?

标签: 史思明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史思明兵临洛阳、李光弼凭什么打败百万叛军?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史思明

    大唐王朝凭借着民众的力量,历经近八年的时间,最终镇压了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在平定这场旷世已久"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之中,最有名的是唐将李光弼。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叛军占领了河南地区的大片土地,又指挥着叛军向洛阳猛扑过去。李光弼率领驰援的唐军来到洛阳。他观察了一下形势,认为敌人数量太多,声

  • 安禄山、史思明都曾担任过的“互市牙郎”,是个什么职务?

    历史人物编辑:太空科技芯发现标签:史思明

    安禄山和史思明自少年起,就一同在营州长大,并建立了童年的友谊。因为他俩都会说多种民族的语言,据说史思明会六种,安禄山会九种,比史思明还要多三种。他俩成年以后,都曾经被任命为“互市牙郎”,这是一种负责边境地区贸易的官职。两位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年,就这样一下跨入了唐朝的体制内。后来他俩因为,在唐朝

  •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玉兔侃史标签:史思明

    这两对父子,可以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形容。无论是安禄山父子,还是史思明父子,都是小家子出身,没见过什么大的世面。他们总以为自己篡位,夺了江山,这个江山就真的是他们的了。要知道那时候大唐是在蒸蒸日上的时候,经过安禄山的叛乱,一下子坍塌了下来的。可以说这时候百姓的内心还是渴望大唐的统治的。安禄山就是一

  • 史思明向此战神炫耀马匹,战神:派500匹母马,把它们都勾搭走!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这个人大家都清楚吧,安史之乱中的“史”指的就是他,他在与此人对战中,为了炫耀自己的马匹多军士猛,就故意让马匹在河里洗澡,此人看见了,下令从军营中寻找500匹母马,然后等史思明的马下河后,让母马也下河,这些母马的小马驹却留在军营,这样一来母马就不停的叫唤,母马一叫不要紧,史思明的马匹就飞速的跑向

  • 历史上的史思明,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他是真正的奸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二把手,也是安史之乱的真正祸首,是真正的奸雄!如果史思明多活几年,恐怕唐朝都会提前灭亡。两次叛唐,最终兵变被杀,这位奸雄也算死得其所。史思明初出茅庐,成为叛军首领史思明出生于西域,懂得多种语言,骁勇善战却又诡计多端,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史思明初出茅庐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用,甚至因

  • 浅谈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史思明

    安禄山和史思明,便是让大唐王朝从巅峰走向衰落的直接推手,著名的安史之乱指的便是这两位。他们俩自小就相识,长大后因为出去闯荡所以就各奔东西,但是两个人因为同一个人又在一起,这个人是唐朝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此人把安禄山收为义子,又机缘巧合把史思明收入麾下效力,如此一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再一次走到一起,

  • 已经归降朝廷的史思明为什么又反?

    历史人物编辑:希平讲史标签:史思明

    1、安禄山得力干将唐玄宗的失误为边将割据创造了条件从开创了“开元盛世”这点来看,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一个比较能干的皇帝,但他统治后期所犯的一个错误,不可谓不大。这个错误就是:为了开发边疆,他的天平过度朝边疆倾斜,大量增加边镇节度使,导致节度使们拥有的军队数量急剧增加,10个节度使拥兵达近50万人。自

  • 史思明攻唐得胜在即,因为一句话,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洪春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的出现,让唐朝从巅峰走向了衰落。人们对安史之乱肯定是不陌生的,即使是不了解这个历史事件,也听说过。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发起的,当时的安禄山手握重兵,直接起兵造反。安禄山起兵之初,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不相信,到了后来,安禄山兵临城下,唐玄宗李隆基就不得不信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之所以能够发动

  • 史思明大骂李光弼卑鄙无耻,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史思明

    唐乾元二年十月,河阳城内,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在。半个月前,李光弼还在洛阳据守,现在却无奈退却到了河阳。河阳紧临黄河,对岸就是史思明的大军,兵强马壮、杀气腾腾,而李光弼这边,也就2万兵力加一座城池,如果史思明发动进攻,小小的河阳城坚持不了几天。此时的大唐,历经数年的“安史之乱”,内

  • 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史思明

    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