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跑路了,太子李享不得已提前即位当上了唐肃宗,主持收复失地。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唐肃宗的哼哈二将不辱使命,郭子仪收复了洛阳和长安,李光弼打败叛将史思明,他们双双成了大唐中兴名将。那么这二人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郭子仪两次收复唐朝首都长安
在戏剧《打金枝》中,唐代宗(唐肃宗之子)的千金因不尊重公爹,不去给公爹祝寿被当朝驸马郭曖教训,为什么?原来,郭曖的父亲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帮李家夺回江山,被封汾阳王,位及人臣 。唐代宗和郭子仪结成了儿女亲家,郭曖虽为驸马,被同僚嘲笑惧内,升平公主认为郭家都是给我们李家打工的,郭守义过寿,作为儿媳的升平公主没去给公爹贺寿。
《打金枝》剧照
郭子仪何许人也?
他简直是大唐的守护神!就连唐肃宗也常说:“家国虽然是朕的,却靠您再造!”唐代宗也不相信郭子仪有不臣之心,说郭老先生如果喜欢皇位早就拿走了,没必要交给我,也不支持升平公主的论调!
回到安史之乱之初,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唐玄宗把河北、河东的军务都给了他。
郭子仪任走马上任后,率军勤王,收复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功居平叛之首,被封汾阳王。
郭守义先后两次收复长安,上边说的是第一次,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手中夺回长安。
还有一次,郭守义从吐蕃手里收回长安。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乘机来打劫。刚刚继位一年多的唐代宗学他爷爷,曾跑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了。公元763年,一个叫仆固怀恩的人勾结吐蕃、回鹘入侵,长安再度失陷。郭子仪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
郭子仪单骑退回鹘
郭子仪69岁那年,也就是公元765年,吐蕃、回鹘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今陕西咸阳境)单骑说退回鹘的部队,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郭子仪
唐朝的一个个官员引诱回鹘、吐蕃的军队来进攻唐朝,一直打到了国都长安附近,而这是郭子仪驻守的地方。郭子仪派去和回纥谈判的人回来告诉他说:"回纥人不相信我是您派出的,他们要见您本人才行。”
郭子仪便决定亲自去跟回鹘首领谈判于是一个人前往回纥军营。回鹘首领看到郭子仪,急忙下马行礼。
郭子仪握着首领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曾经一起联合平息安禄山的叛乱,还有友好的约定,难道你们忘了吗?现在,竟然还和吐蕃一起来攻打我朝!今天我是一个人来的,你们扣留我也好,杀了我也好,我已经不计较这些了。不过我的部下早已做好准备,一旦打起仗来,他们会跟你们血战到底!
郭子仪剧照
回纥首领连忙解释说:“我们受骗了!是你们朝中的一个官员告诉我们,说唐朝的皇上去世了,还说将军您也不在人世。现在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哪里还敢跟您交战呢?”
说完,立刻传令准备撤兵。回鹘退兵的消息很快传到吐蕃那里,他们当天夜里就赶紧撤回兵马逃走了。
李光弼是如何打败安史之乱的祸首史思明的?
李光弼是契丹人,从小擅长骑马射箭,为人严肃坚毅,沉着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新上任的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举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辅佐自己。
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以十万大军围攻太原。叛军的目的是进攻河西、朔方,太原就成了他们西进的绊脚石,必须拔掉!
当时留守的李光粥军队不足1万人,军力对比10:1!双方力量相差很大!
李光弼
将上们都主张加固城墙,全力坚守。
李光弼认为这是消极防守,应该在防守中积极主动地出击!
李光弼动员百姓拆掉房屋做擂石车,叛军靠近则发动石头攻打。史思明则命令部下建造飞楼,围上帐幕,筑土山接近城墙,李光弼便组织人力挖地道直到土山下,这样,土山便自然倒塌了,然后出其不意派精兵出击。史思明害怕了,留下蔡希德继续攻城,自己先逃走了。李光弼看出叛军力量削弱,军心动摇,便抓住这一时机,组织主力军奋勇出击,史思明军队迅速溃败。
公元760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改范阳(今北京西南,安禄山的老巢)为燕京,自称为大燕皇帝。不久,史思明整顿人马准备重新攻打洛阳,唐肃宗加封李光弼为太尉、中书令,命令他去攻打叛军。李光弼到了洛阳,当地官员听说叛军势力强大,都很害怕,主张退守潼关。李光弼权衡了一下,认为这个时候官兵决不能退,但可以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史思明率兵进入洛阳后,发现是一座空城,只得率军到河阳南面与唐军对峙。
李光弼认为,这次的兵力依然不如叛军,要想和叛军PK,不能硬拼,只能斗智斗勇。
史思明为了显耀自己兵强马壮,每天把一批批战马牵到河边洗澡。李光弼见状,想出一计。他命令将军中500多匹马集中起来,把小马关在厩里,待史思明放马洗澡之时,把母马赶到城外。母马思念小马,便嘶叫起来,而史思明的马听到马群叫声,立即挣脱缰绳,浮水游过过河来。
史思明一下子失去了上千匹好马,气得咬牙切齿,立即纠集几百条战船,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浮桥烧掉。
李光弼得到消息,立刻有了破解的对策:命令士兵准备几百条粗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待叛军的船靠近后,唐军几百条竹竿一齐顶住火船,火船无法靠近,很快便烧沉了。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擂石机关炮攻击叛军,叛军死伤无数,仓惶逃窜。
李光弼和史思明,一战太原,再战洛阳,史思明都是手下败将。
李光弼多次扫平叛乱,战功卓著,后来被晋封为临淮郡王。不久,图像悬挂于凌烟阁,赐铁券、予一子以三品衔。
结语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安庆绪被史思明杀;史思明被李光弼打败,乱得很!长安、洛阳,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每一次都是可怜的大唐百姓埋单。而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大唐的福将,没他俩,大唐可能提前终止了,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