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鉴真和尚为了东渡日本,徒弟圆寂,眼睛失明

鉴真和尚为了东渡日本,徒弟圆寂,眼睛失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陈东说历史 访问量:3563 更新时间:2023/12/9 9:58:02

提到著名的尚,很多人想到的是唐僧,这要归功于《西游记》的传播。唐僧不远万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在天竺取回了真经。今天咱们不说唐三藏取经的故事,咱们聊一聊另一位高僧去日本传经的故事。

鉴真东渡

日本的唐招提寺里面有个盲僧的塑像,这个盲僧可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鉴真和尚。鉴真和尚少时出家,精通佛法,在他五十五岁那一年的时候,在日本有俩和尚前来拜见,说他们的天皇想邀请鉴真和尚去日本讲经。鉴真和尚很感兴趣,可是他已经五十五岁了,那个时候的五十五岁已经相当于高龄,于是鉴真和尚想让自己的徒弟代替自己去。

鉴真东渡

现在想去日本,不论是坐飞机还坐轮船都很方便,可是在唐朝时期,渡海的风险很高。徒弟们都不去。鉴真和尚很生气,觉得徒弟们贪生怕死,作为一名僧人,有义务传颂佛法,不能只考虑个人安危。徒弟们被老师厉声苛责之后,只好跟着老师一块去日本。

鉴真东渡

鉴真和尚想的很简单,以为会一路顺风。没想到第一次出海被官府抓了,说他们勾结海盗。第二次第三次倒是没被官府抓到,但是出海不久之后遇到了飓风,一行人只能回来。经历了三次失败之后,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意,不想他东渡。可鉴真和尚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越挫越勇,很快就准备了第四次东渡,结果这次依旧出师不利,再一次被官府给抓了,并且直接从广东渡口,直接扭送回了扬州。

鉴真东渡

大家都以为不会再有下一次了,在鉴真大师六十一岁的时候,他毅然踏上了东渡的船只。出海的时候天气晴朗,可是出海不久就再次遇到了风浪,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也没办法辨别方。只能避着风浪前行,他们吃光了食物,喝光了淡水。鉴真的一个弟子在海上生命没有药品,在船上圆寂了。鉴真和尚也在这次旅途中瞎了眼睛。几个月后船只靠岸,结果到的地方不是日本,而是中国海南。

鉴真东渡

已经失明的鉴真和尚,依旧没有放弃去日本传经的念头。公元757年,已经六十六的鉴真和尚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他终于到了日本,将自己的佛学见解,和中国的中医化传播到了日本。给那个落后贫瘠的地方,带去了一束光明。

标签: 鉴真

更多文章

  • 中医百科知识:被日本人称为“汉方医祖”的是谁?答案:我大唐高僧鉴真:鉴真

    历史人物编辑:蕾蕾搭配秀标签:鉴真

    中医百科知识:被日本人称为“汉方医祖”的是谁?答案:我大唐高僧鉴真: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医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天宝元年(742-753年))鉴真接受日本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鉴真是我国第一位

  • 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为武则天重臣,却为李治提拔,原因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魏元忠

    武则天最重视的是人才,然而在其执政的时候,她最看重的三个人,娄师德、魏无忠和狄仁杰却都是唐高宗李治提拔出来的,为何李治要提拔这三个人呢?这件事很巧合,三人被提拔,与李治重视军队建设有关。因为李治登基的时候,国内的形势并不乐观,边疆不够太平,李世民在世的时候,因为畏惧,边境势力稍微收敛一些,到了李治上

  • 王及善只做了10天宰相,为何只知道驱赶驴?荒唐的历史可不少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王及善

    一、驱驴宰相王及善。王及善这个人是非常不出名的,但是好歹人家做过宰相,因此值得一提。他是武则天时期的文昌左相,也就是宰相的意思。不过这哥们只做10天宰相就去世了,属于没命享受官运的那种类型。但是这10天的经历,却让咱们的王宰相,名留青史。王及善是个很挑剔的人,虽然从小就生长在富贵人家,但是这哥们从来

  • 宰相杜景俭,暗讽武则天阴阳颠倒,为何武则天反而夸赞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杜景俭

    圣历二年(公699年)秋,神都洛阳的皇家御花园中没了春日的绚丽多彩,一片秋风落叶的景象。女皇武则天悠闲的漫步在这秋色之中。当她走到一棵梨树旁时,突然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因为映入眼帘的这一幕,让她实在无法理解。一束鲜艳的梨花竟然在这秋风渐凉的季节里盛开了。武则天当即传诏(制)在上阳宫召见宰执大臣。武则天

  • 医圣张仲景发明一味药,流行几百年,药王孙思邈为何要焚毁药方?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孙思邈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亦好释典。——《宣室志·孙思邈》这是《宣室志》中关于药王孙思邈的评价。在古代时期,医学技术不发达,对人的身体的了解很少,因此有时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无法治疗,很多人都早早失去了性命。医生那时治疗疑难杂症,全靠历朝历代医学家们,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千年时间

  • “药王”孙思邈:一针救下两条命,一生不用活物救人,活到141岁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孙思邈

    公元649年,“天可汗”李世民因长期吞服丹药,在51岁那年结束了炽热灿烂的一生。草庐中的孙思邈得知这个消息后,神情没有太多波动,只是碎碎念叨:“秦皇汉武,莫不如是”!从第一次见面起,他就预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二十年前,孙思邈已经70多岁了,是编撰了《千金要方》的神医。而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后,刚刚

  • 鬼谷子:孙思邈养生五难,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

    历史人物编辑:水木青春标签:孙思邈

    鬼谷子因为智谋通天,被后世誉为谋圣。据传他兵法韬略,阴阳命理,岐黄养生无所不能,涉猎广博,所学庞杂,信奉者推崇他为神人。不知道鬼谷子无穷无尽的智慧,以及远超时代的见识究竟是从何而来,这正是他的神秘之处。古往今来这样智慧卓绝的圣贤不乏其人,老子、孔子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命运无与伦比的哲学思考,启迪着

  • 孙思邈留下两味药,除湿+安眠,专治湿气大、睡不着,反应慢

    历史人物编辑:养宠小秘籍标签:孙思邈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痰湿之气导致的失眠。什么叫做痰湿引发的失眠呢?从中医分型来看,这痰湿失眠又得划出好多分支来。我这有限的文字,一次只能针对其中一种情形来写。今天要说的,是心气郁阻、痰蒙心窍的失眠。你听我讲一个小例子,就知道了。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29岁,在饭店做后厨。什么毛病呢?就是晚上睡不好觉

  • 名医为何不愿入宫做官?明星们为何能容颜常驻,孙思邈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孙思邈

    古代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医,像扁鹊秦越人,华佗,皇甫谧等等,他们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神医,他们大多都没有入朝为官,去做太医,而是在民间为人们看病,研究医药事业,撰写书籍。当太医虽然体面,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医学界的水平和地位,但是为皇家人看病,有时候整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拉帮结派,官场尔虞我诈那一套自然

  • 隋唐医学成就,药王孙思邈和《千金方》,强调医生要有医德品质

    历史人物编辑:麦迪娜爱旅游标签:孙思邈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受诏集众医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撰成《诸病源候总论》一书。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列证候一千七百余论,唯论病证,不载方药。书中对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等各科的病因和病理现象,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可以说是从汉魏以来在病因证候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它标志着当时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