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新罗造反,吐蕃侵犯,武则天放权给太子李贤,背后有何阴谋?

新罗造反,吐蕃侵犯,武则天放权给太子李贤,背后有何阴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贺鹏 访问量:4201 更新时间:2024/1/16 5:30:41

公元677年,唐高宗的病情略有好转,居然能在春耕日下地了,尽管只犁了几垄地就满头大汗,却依旧让众臣喜出望外。不过,李治的回光返照貌似促使大唐陷入厄运。第一个厄运就是:大唐的附庸国新罗造反了!接到消息的唐高宗确认再三没有看错!是的,曾经被高句丽和百济联手欺压几十年、屁滚尿流赶来向大唐求救的新罗造反了!为了解救新罗国,大唐从唐太宗开始一共举行了三次大规模东征,小规模的征伐也不下七八次,直到李勣、薛仁贵东征,才终于夷灭高句丽和百济,让新罗人民举国高唱“大唐万岁”。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耗费了大唐数千万两金银财物、十数万虎贲魂归他乡的异域小国,竟然野心膨胀地造反了!

第二个厄运更具有打击性:吐蕃侵犯大唐,占领数州!几年前,薛仁贵兵败大非川的阴影还未散去,论钦陵就把字迹未干的协议撕成了破絮,带领数万大军从高原蜂拥而下,奔袭叠州、松州和扶州。可叹,大唐的将领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际,竟接连被其占领了三州,并直逼边庭重镇临河(今四川南坪)。一旦鱼米之乡的川府被吐蕃攻占,赋税粮秣捉襟见肘的大唐,国运将剧烈震荡,不复盛世之名。更令人瞠目的是,满朝文武听了这个消息,竟无一人敢主动挂帅。泱泱大唐就被一高原小国欺凌也就罢了,朝堂内外竟然无人挂帅,焉不知是最大的悲哀?如果仅仅是一个壮汉被两个孩童逼到墙角里踢打羞辱也就罢了,谁让这个壮汉已经病入膏肓了呢。可是,屋漏偏逢下雨天,这个病汉不仅无药可医,而且饭食也上顿不接下顿,就真的是日薄西山了。这就是第三个厄运了:河南河北两地夏季大旱3个月,颗粒无收!就在皇后武则天和太子李贤暗中斗法的这段时间里,河南河北两地天公不垂怜,一滴雨也不落下。饥民成灾,流寇频出,赈灾的官员跑细了腿,也压不住这天怒人怨。

刚刚大病初愈的李治被这接连三锤又打回了病床,执政的武则天干脆放下手中政务,一股脑交给太子李贤和众宰相,专心伺候丈夫去了。反正,这满朝的文物听她话的也没几个,像这种大难临头的黑锅,还是太子和宰相们背起来更合适。太子李贤当仁不让,和刘仁轨郝处俊等宰相殚精竭虑,处理国事。李治虽然人在病中,但大唐的军政却是牢牢把控在他手中的。莫要看如今“妻贤子孝”,但他深知李唐江山统治的根基,所以,只要是与军国大政相关的,仍是绕不过他。如今,皇后回归“相夫教子”的本分,钟意的儿子又得掌大权,爱子心切的李治不顾病躯,每天也要在鸡鸣三更的时候爬起来上朝,给太子李贤撑面子。好在,大唐如今虽然少有独当一面且年富力强的将帅,但60岁以上的老将却还不少,比如刘仁轨、契苾何力、薛仁贵、萧嗣业、刘仁愿、高侃、裴行俭等。于是,在几场近乎悲壮的朝议之后,李贤得授大权,开始兵分两路征伐不臣。

一路是刘仁轨率领的大军,契苾何力、薛仁贵、高侃等老将附从,平定新罗之乱。这几人都是平定百济、高句丽的老将,刘仁轨的帅才更是通过几次战争已证明过了。若是他出征,不能保证马上平息叛乱,至少不会重演“兵败大非川”的悲剧。于是,76岁的主帅刘仁轨、78岁副帅契苾何力再次披挂上阵,东征新罗。另一路出征的大将基本定了下来,分别是豆卢仁业、王杲、崔献、黑齿常之等将领。这批将领都是年富力强之辈,但战场经验却不足,需要一位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元帅统领。本来,李治钟意的是安西大都护裴行俭,但安西各地也不太平,在吐蕃的收买或怂恿下有叛乱的征兆,若是裴行俭入川,安西之地算是彻底丢掉了。幸好,刘仁轨在走之前推荐了中书令李敬玄。李敬玄出身名门,和许敬宗等人交好,文采不凡。在刘仁轨入朝再度为相不久,李敬玄也从礼部尚书升迁为中书令,成为七大执宰之一。不过,李敬玄是武则天提拔的,经常和刘仁轨在朝内暗斗得不可开交。出于对刘仁轨的信任,李治还是决定任用这个文人。刘仁轨当年也是一介书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跃成为大唐军方的中流砥柱,谁敢说李敬玄不能成为第二个“刘仁轨”呢?

武则天听说李敬玄要挂帅出征,吓了一跳!这个新投靠的宰相虽然背后势力雄厚,但他是什么成色,察人无数的武则天还是略知一二的:这就是个大嘴炮,是她用来对付刘仁轨、胡搅蛮缠的利器。若论纸上谈兵、伶牙俐齿,李敬玄完胜刘仁轨;若论排兵布阵、忠勇能干,刘仁轨一个手指头就能挑翻李敬玄!武则天有心劝说李治不要用李敬玄,但在权衡利弊之后,却忍了下来。一边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哪怕千疮百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休养生息就能养大。一边是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太子李贤,一旦被他揭发和明崇俨的丑事,武则天就死无葬身之地。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今,李敬玄就是那个“孩子”。作为母亲,武则天对太子李贤虽然不喜欢,但也不曾想拉他下来,或者说没有良策。如今,倾向于太子的刘仁轨突然来个“神助攻”,让武则天又惊又喜,决心好好利用这个良机!

对李敬玄的成色,武则天知之甚详,若是李敬玄西征失败,推荐人刘仁轨固然难辞其咎,但主政的太子李贤更会受到沉重打击!若是再能说服病中的李治,武则天有八成把握把太子李贤赶出东宫。

这就是武则天毅然放权的阴谋,虽然因人成事,却冥冥之中是上天对她的眷顾。

连载【武则天大帝】26

标签: 李贤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要对逼太子李贤自刎?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李贤

    公元675年,皇太子李弘突然猝死,唐高宗李治于是改立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为太子。唐高宗为了培养这位接班人,经常让李贤留守京城监国,而李贤的表现也没有令他失望,处理政务但井井有条,而且明确公允,深得朝廷内外一致赞赏。如果按照这样发展下去,李贤继任唐高宗之位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然而,世上的永远没有

  • 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咖啡随笔标签:李贤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第六个儿子,也是他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本来作为皇族子弟,应该一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可惜李贤没有那么好的命运,最后因为政治斗争被武则天给逼死了。李贤早期过得还是相当的滋润。李贤生于公元654年,开始的时候被封为潞王,在672年又被封为雍王。当时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弘,如果李贤能够一直

  • 明朝时期,首辅李贤的思想和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李贤

    从横向来看,在明代君主专制的政体下,李贤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位。而从纵向看,在明朝二百余年政Z格局发展变化中,天顺成化朝李贤所在的内阁之职权与定位,也异于其他时期。对于皇帝而言,李贤是起赞襄辅弼作用的内阁辅臣。君主专制发展到明朝,皇帝一人独揽朝纲,起辅佐和协助皇帝批答奏章作用的内阁和司礼监曾一度在明朝

  • 明朝第一首辅,把为官之道展现得淋漓尽致的李贤

    历史人物编辑:悠然修标签:李贤

    李贤河南邓州人, 宣德七年(22岁)获乡试解元,第二年就中进士。李贤不仅读书牛,在“官场钻营”上其实更牛。殿试后不久,大学士、少师杨士奇因惜才想见他一面。为了能让自己更快的打响名号,从众同年中脱颖而出,李贤回应以无理由的不理会 -- “竟不往”(“欺负”杨士奇不会打击报复他)。“不附权贵”的声望有了

  • 朱祁镇复辟后贬斥景泰朝的官员,为何独重用李贤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李贤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当皇帝,共君临天下二十二年。其中第一次称帝时年号为正统,当了十四年皇帝。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又当了八年皇帝。尤其是复辟后的称帝,朱祁镇贬斥了景泰帝朱祁钰时期的朝廷官员,处死了被朱祁钰委以重任的兵部尚书于谦、内阁大学士王文等人,使明朝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大多数

  • 唐敬宗因喜好玩乐碰上两次大谋反案件,被宦官刘克明弑杀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刘克明

    在皇权至高的封建帝制时期,仅仅因为一顿饭就丢了性命的皇帝,估计也就只有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敬宗李湛了。李湛出生于元和四年(809年),是唐穆宗的长子,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原则,李湛在13岁时被立为太子,并在三年后即位,史称唐敬宗。可能是受到老爹的影响,唐敬宗即位后,对国家大事毫无兴趣,而是将所有心神

  • 历史上3个假太监:刘克明弑君,嫪毐让太后生子,而他则睡遍后宫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刘克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但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荒诞离奇而又充满人性丑恶的事物,这其中就有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那便是“太监”太监又称阉人、宦官,因为在古代的皇宫大院内,皇帝以及其他的妃嫔等都需要奴仆服侍。而为了防止这些奴仆与妃嫔发生关系,皇帝便将这些奴仆都在进宫前强制采取了生理措施,也就

  • 后唐的太监刘克明,历史上真实的韦小宝!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刘克明

    后唐的假太监,做这事让皇上难堪!真实的韦小宝不知道大家可认识刘克明?这位刘克明可真的如同周星驰电影里的韦小宝了,在历史上十分的风流放荡,而且就连皇上都不怕,各种针锋相对。甚至曾经一度想要杀了皇上,取代其位置。就连皇上的各种妃子都敢霸占,真的没谁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风流倜傥的刘克明!都知道宦官是在

  • 同朝为官20多年,白居易和刘禹锡才第一次见面,却催生了这首杰作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刘禹锡

    唐朝诗人之中,白居易和刘禹锡是非常奇怪的一对。他们是同年出生的,分别在29岁和24岁时进入朝廷为官,尽管都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在此之前却从未见面。这倒不是因为两人关系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仕途都遭遇了挫折,经常被贬外放。一来二去,同朝为官的诗王和诗豪,竟然没有打过照面。那时候没有微信群,即便是超级大V

  • 白居易写下一诗平平无奇,刘禹锡删掉2句后,却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刘禹锡

    诗歌是浓缩的艺术,最讲究的就是语言的精炼,比如李白写了两首《望庐山瀑布》,五言古诗的版本名不见经传:“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一样的内容改成了七言绝句的版本后却达到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