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咖啡随笔 访问量:4901 更新时间:2024/1/16 7:51:00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第六个儿子,也是他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本来作为皇族子弟,应该一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可惜李贤没有那么好的命运,最后因为政治斗争被武则天给逼死了。

李贤早期过得还是相当的滋润。

李贤生于公元654年,开始的时候被封为潞王,在672年又被封为雍王。当时太子是他的哥哥李弘,如果李贤能够一直当亲王,没有牵扯到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去的话,可能会就此荣华富贵一生。但是不久他的哥哥李弘却意外的死去,有人说是因为武则天为了权力害死了李弘,也有人说李弘是自己得病而死。不管怎么样,李弘去世之后,李贤作为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接过了李弘的太子之位。

李贤在当太子的时候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唐高宗出巡的时候,他奉命监国。在监国期间,李贤处事公允,明辨是非,得到当时朝中众多大臣的一致称赞。唐高宗回来之后,对太子李贤的表现也非常的满意。除了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表现之外,李贤在文学上也有不错的造诣,他曾经率领一些学者,注释范晔的《后汉书》。而李贤的亲笔点评,被后世称为章怀注,非常具有文史价值意义,从这点上就能够见证李贤的文学修养是相当的高。

李贤和武则天发生了冲突,注定了他的悲惨命运。

但是李贤越是表现优秀,就越发成为了当时作为皇后的武则天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武则天对权力极其热衷,之前因为唐高宗经常生病,所以武则天代替他处理朝政,批阅奏章,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在唐高宗一朝后期,武则天甚至和唐高宗一起被称为天皇天后,可见武则天当时在朝中的权势相当的强大。太子作为帝国的储君,未来的皇帝,和武则天这样掌握大权的人自然会产生利益方面的冲突。之前的太子李弘,据说是因为阻碍了武则天掌握权力,所以被武则天暗害死。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但是武则天是个相当狠毒的人,当年为了斗倒王皇后,甚至连刚出生的女儿都能掐死,所以害死李弘也是有可能的。

而在李贤和武则天发生权利冲突的时候,又传出了一个相当诡异的传言,说李贤并不是武则天的儿子,而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和唐高宗所生的儿子。因为武则天长子李弘生于652年冬天,而李贤出生于654年冬天,中间还有一个被掐死的公主,武则天生育子女实在是太频繁了一点。而当时武则天寡居的姐姐韩国夫人武顺正值妙龄,经常出入宫中,一来二去和唐高宗勾搭上了。后来韩国夫人怀孕生下了李贤,因为没有名分,所以最终把这个儿子算在了武则天的名下。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皇后,正在与王皇后和长孙无忌等人争斗,所以对姐姐和唐高宗之间的事情只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武则天在皇后之位稳固后,就逼死了自己的姐姐韩国夫人。

不管武则天是不是李贤的母亲,但是她既然放出了这个言论,很显然是不打算放过李贤了。因为武则天既然告诉大家,李贤并不是她的儿子,那么武则天手下的人,再加上其他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就会放心大胆的来对付太子李贤。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曾经多次过上演,因为在皇权面前,什么父子,母子,兄弟之情都没有什么可谈的,历史上为了皇位,父亲杀儿子,儿子杀父亲,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事情多了去了。李贤面对武则天的咄咄逼人,也是非常的伤心,曾经写下一首《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搞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诗词虽然非常的简单,但却饱含了当时李贤与武则天之间母子相争的伤感局面。

为了权力斗争,武则天给李贤扣上谋反的罪名。

为了权力的斗争,武则天和太子李贤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李贤当时为了保全自己,甚至沉迷于女色,表现得非常的颓废,以求武则天能够放过自己。但是权力的斗争是不可能因为李贤的退让而能够得到解决的,武则天指使亲信正谏大夫明崇俨在高宗面前进谗言,说太子李贤沉迷女色,不堪继任,而英王李显相貌类似大宗,可以继任为太子。武则天也趁机责备李贤不堪为人子,亲手写书信斥责他,让李贤越发感到不安。正好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发生了明崇俨遇刺一事,这件事彻底引发了武则天和李贤之间的摊牌,武则天下令逮捕太子,搜查东宫,以期查出李贤行刺明崇俨的证据。

武则天所派出的人在太子府中搜出了数百件盔甲,在古代的时候私藏盔甲这种东西可谓是相当重的罪,所以武则天直接将李贤定为谋反罪。但是当时的情况相当的微妙,李贤用这几百件盔甲,恐怕主要也是为了武装自己的卫队自保。唐高宗也不相信李贤会谋反,所以不打算追究这件事情。但是武则天始终揪着这件事情不放,并且说作为儿子却想着谋反,这种罪行是不能够赦免的。事实上,当时李贤作为唐朝的太子,将来终究会接高宗的皇位,完全没有必要造反。太子府中所藏的盔甲,主要也是因为当时武则天咄咄逼人,令李贤感到不安,不得不保持一支武装来保护自己。

在武则天的坚持下,最终唐高宗不得已还是废掉了李贤的太子之位,立了李贤的弟弟英王李显为新的太子。本来武则天坚持要杀掉李贤,只不过因为高宗的保护,最终李贤只是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四川巴州。等到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立刻就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逼李贤自杀,李贤去世的时候年仅二十九岁。而在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废除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随后自己登上了皇位称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这些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英国公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并且打着李贤的旗号。虽然李贤是因为谋反罪被废然后处死,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谋反。

到了公元706年,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等大臣的拥立下重新复位,恢复了李贤的名誉,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追谥李贤为章怀太子。纵观李贤的一生,他的悲惨就是从成为太子开始。如果没有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太子,成为了武则天执掌权力的障碍,武则天也不会对付他。作为一个亲王,他至少可以纵情山水,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并且荣华富贵一生不愁。

标签: 李贤

更多文章

  • 明朝时期,首辅李贤的思想和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李贤

    从横向来看,在明代君主专制的政体下,李贤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位。而从纵向看,在明朝二百余年政Z格局发展变化中,天顺成化朝李贤所在的内阁之职权与定位,也异于其他时期。对于皇帝而言,李贤是起赞襄辅弼作用的内阁辅臣。君主专制发展到明朝,皇帝一人独揽朝纲,起辅佐和协助皇帝批答奏章作用的内阁和司礼监曾一度在明朝

  • 明朝第一首辅,把为官之道展现得淋漓尽致的李贤

    历史人物编辑:悠然修标签:李贤

    李贤河南邓州人, 宣德七年(22岁)获乡试解元,第二年就中进士。李贤不仅读书牛,在“官场钻营”上其实更牛。殿试后不久,大学士、少师杨士奇因惜才想见他一面。为了能让自己更快的打响名号,从众同年中脱颖而出,李贤回应以无理由的不理会 -- “竟不往”(“欺负”杨士奇不会打击报复他)。“不附权贵”的声望有了

  • 朱祁镇复辟后贬斥景泰朝的官员,为何独重用李贤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李贤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当皇帝,共君临天下二十二年。其中第一次称帝时年号为正统,当了十四年皇帝。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又当了八年皇帝。尤其是复辟后的称帝,朱祁镇贬斥了景泰帝朱祁钰时期的朝廷官员,处死了被朱祁钰委以重任的兵部尚书于谦、内阁大学士王文等人,使明朝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大多数

  • 唐敬宗因喜好玩乐碰上两次大谋反案件,被宦官刘克明弑杀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聊体育标签:刘克明

    在皇权至高的封建帝制时期,仅仅因为一顿饭就丢了性命的皇帝,估计也就只有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敬宗李湛了。李湛出生于元和四年(809年),是唐穆宗的长子,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原则,李湛在13岁时被立为太子,并在三年后即位,史称唐敬宗。可能是受到老爹的影响,唐敬宗即位后,对国家大事毫无兴趣,而是将所有心神

  • 历史上3个假太监:刘克明弑君,嫪毐让太后生子,而他则睡遍后宫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刘克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但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荒诞离奇而又充满人性丑恶的事物,这其中就有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那便是“太监”太监又称阉人、宦官,因为在古代的皇宫大院内,皇帝以及其他的妃嫔等都需要奴仆服侍。而为了防止这些奴仆与妃嫔发生关系,皇帝便将这些奴仆都在进宫前强制采取了生理措施,也就

  • 后唐的太监刘克明,历史上真实的韦小宝!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刘克明

    后唐的假太监,做这事让皇上难堪!真实的韦小宝不知道大家可认识刘克明?这位刘克明可真的如同周星驰电影里的韦小宝了,在历史上十分的风流放荡,而且就连皇上都不怕,各种针锋相对。甚至曾经一度想要杀了皇上,取代其位置。就连皇上的各种妃子都敢霸占,真的没谁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风流倜傥的刘克明!都知道宦官是在

  • 同朝为官20多年,白居易和刘禹锡才第一次见面,却催生了这首杰作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刘禹锡

    唐朝诗人之中,白居易和刘禹锡是非常奇怪的一对。他们是同年出生的,分别在29岁和24岁时进入朝廷为官,尽管都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在此之前却从未见面。这倒不是因为两人关系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仕途都遭遇了挫折,经常被贬外放。一来二去,同朝为官的诗王和诗豪,竟然没有打过照面。那时候没有微信群,即便是超级大V

  • 白居易写下一诗平平无奇,刘禹锡删掉2句后,却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刘禹锡

    诗歌是浓缩的艺术,最讲究的就是语言的精炼,比如李白写了两首《望庐山瀑布》,五言古诗的版本名不见经传:“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一样的内容改成了七言绝句的版本后却达到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

  • 相聚时难别亦难,分别时白居易和刘禹锡共写一诗,温暖了整个大唐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刘禹锡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而且从唐初火到唐末,经久不息。在盛唐时出现了李白、杜甫之后,将诗歌文化推向了顶峰,按照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来说,就应该走下坡路了。然而中唐诗歌却是一个例外,虽然没有李杜那样的大神,但以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贾岛等为首的一流诗人,依然将唐诗的大旗高高举起。虽然中唐诗歌没有盛唐时的

  • 白居易夸刘禹锡是诗豪,后人却评论:其实写得好的就这一首嘛

    历史人物编辑:威史解读标签:刘禹锡

    唐诗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巅峰,但是唐朝跨越了近三百年,按诗歌分类又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按照常理来说,盛唐出现了李白和杜甫两大顶尖牛人,应该是唐诗的最顶峰,然而文化界却并不这么认为。中唐诗歌虽然没有李杜这样的最伟大诗人,但诗歌的群众基础更好,诗人更多,而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朝诗人普遍对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