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北宋时期的唐宋八大家最多,而唐朝只有韩愈柳宗元?

为什么北宋时期的唐宋八大家最多,而唐朝只有韩愈柳宗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篮球大舞台 访问量:3684 更新时间:2024/1/5 7:51:46

唐诗宋词,犹如一道道划过历史夜空的流星,它们是如此的绚烂瑰丽,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时隔千年,再次拜读,仍然会使人引发很深的共鸣。其中,既有悲怆壮烈的家国情怀,又有精湛细腻的文学风采。

唐宋两代,涌现出了很多的文人,有人将其中的八人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也叫散文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再就是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这些人既擅长吟诗作对,又痴迷于写文著书。唐朝的两位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北宋的王安石和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韩柳欧王曾,苏门三学士

这八大家中,其中有六位都是北宋人士,同时他们和仁宗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巩与苏轼还有苏辙都是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而

他们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

曾巩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苏洵是二苏的父亲。

王安石

虽然与

苏轼

的立场不同,但

两人都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1.

同仕仁宗朝,世人皆通晓

这六人中苏洵年龄最大

很多人都当上了三朝元老

他们的经历虽然不同,但是

每个人都在文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

。很多人的作品,也都被收录进语文课本中。

苏轼的最多,比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等,王安石的也不少《泊船瓜洲》、《金陵怀古》、《伤仲永》还有苏洵的《六国论》。

这些人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其实,这六个人只是北宋文绩斐然代表。除了他们还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蔡襄,数不胜数。这些人

大都曾在仁宗朝生活过

其实北宋文学的辉煌,

全仰仗着仁宗打下了好的基础

。那么,为何在那个时期,频繁的涌现出名师大家,文采奕奕之辈?换句话说,为何北宋仁宗年间文坛如此兴盛?

2.

上有所好,而下必甚焉

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

同时,他们三位小时候并没有受到多好的教育,因此在文化水平方面也是一般。而赵祯则不同,他从小就被当成接班人培养。更有晏殊这样的大儒辅佐,不管与谁交谈,都能对答如流。抛却官家的身份不讲,他

更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翩翩君子

因为他自己喜欢文学,所以也

希望周边的大臣们都是文人出身的士大夫

。官员们想在皇帝面前,从容不迫,首先自己也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正是在仁宗的感召之下,天下文人们逐渐增多。这既是他们修身立命的途径,也是培养自身素质的方法。

况且

仁宗本人也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

,想要和皇帝有共同语言,自己就得先修得一身本事。

所以,宋朝文坛兴盛,与皇帝喜爱文学密不可分。不管是为了投其所好也好,为了仕途顺利也罢或者是出于热爱,总之,在当时学习文化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二)、自上而下倡文学,崇文之风蔚然盛

唐朝是文武兼备,而北宋则不然,它是只侧重于文人。当年赵匡胤早就提出过要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还明确规定了不得对文人处以死刑。

所以,

文人地位的抬高是关键因素

1.

地位太高事关紧,世人急忙沐春风

而仁宗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士人们想说服他,自然要在文学水平上超过他。很多的官员,他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才是士大夫。

那宋朝的六大家,个个都曾经身居高位。此外,

仁宗广开言路,纳谏如流

,再一次的提高的文官们的地位。

很多帝王都习惯性的不让人说话

,不让说实话,所以文风自然无法兴盛。仁宗年间则是鼓励你说,想说什么,想写什么,只要不是太过分,都无关紧要。

况且,反正没有死刑,那些骜不驯的文人士大夫们敢怒敢言,可以自由自在的将自己的委屈或者治国理政的想法,写出来。

2.

以老携新,文风正气代代传

文人之间都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有些功成名就的文豪们,看到后世出现了可塑之才,便会心生恻隐之心,有意无意的提拔,点拨他们。

如此一来,这种风气就一代代的流传了下去。当时苏轼兄弟进京赶考,

欧阳修为其文笔所惊艳

,此后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苏轼兄弟,也从欧阳文忠公这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这种提携后人的精神,就自此流传了下来。苏轼他们看到文采不凡之辈,自然也会学着欧阳修,无私的为他们提供帮助。如此一来,在

社会上就形成了崇文重道的风气

很多文人之间虽然政见不同,

但为国服务的初心都是一致的

。他们为了大宋的发展,为了自己集团的壮大,也会去提携那些后人。有了前辈们的帮助,在仕途上自然是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在文笔上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三)、优越的生活条件,造就辉煌的文坛

1.

厚禄养官,有了空闲

苏轼号东坡先生,就是因为他曾经在东坡种地,还自己创造出了东坡肉。很多人以为他是被流放,逼的没有办法,才不得已这么做。其实不然,北宋的官员薪资制度达到了历朝之最,还因此出现了冗费的现象。

即使

流放中的苏轼,也是不愁吃喝

明朝没有涌现出那么多的文人士大夫,就是因为明朝的工资实在是太少。官员们连一家老小的温饱都保障不了,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游山玩水,他们得先顾着把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解决,才有闲暇吟诗作对。

此外,北宋的市井文化也是文坛兴盛的重要因素。当时

仁宗开放了宵禁

汴梁成了全球最大都市

文人们吃喝玩乐有了去处,也可以顺便见识下人生百态。他们多愁善感,便将那时的所思所想写在纸上,如此就成了文学作品。

2.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文人士大夫们得以在这个环境中创作。

当然,他给辽国增加岁币,又答应了西夏求和的请求,的确显得有些妇人之仁,但是那也总好过发动战争,让黎民百姓都深受其害。

那唐宋八大家其中的六人,

只是北宋文人的代表

结语:

仁宗朝就是北宋兴盛的一个开端,他在位四十余年,政治清明而且广开言路,不断地提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同时,他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那些文人士大夫闲来无事就是游山玩水,花前月下,当他们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也敢于直言不讳的说出来。

标签: 柳宗元

更多文章

  • 柳宗元:一首诗绝唱千古,老实本分、不会装傻的人,往往最吃亏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柳宗元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如果要选一首史上最“孤独”的诗,我想柳宗元的《江雪》一定是高票当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无论是从用词、用句,还是对意境的构架上,都堪称是“孤”绝天下。但是,柳宗元内心为何如此孤独,却是很多

  • 柳宗元是如何传承宗经明道思想,并破除治经陋习的?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柳宗元

    传承宗经明道的思想,视《孟子》为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是儒家典籍的代表,为孔子教育弟子的教材,之后流传下来的仅《诗》、《书》、《易》、《礼》、《春秋》,自汉代起被定为一尊,设立五经博士,自此儒学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但至唐代已呈现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情况,柳宗元在思想上虽然

  • 柳宗元:假如那晚我跳柳江,柳州的故事将会减半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柳宗元

    公元815年一个秋日傍晚,广西柳江畔,一名中年男子静伫楼顶,面朝奔腾的江水喃喃吟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萧瑟秋风吹过,男子衣襟飘扬,茕茕孑立,真担心他突然纵身一跃,随风投入滔滔江水中。多年以后

  • “唐宋八大家”第二名柳宗元的人生旅程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自从被赶出长安,柳宗元的内心逐渐跌落至冰点。回想自己少年成名,三十岁叱咤大唐官场,谁知后半生却要蹲在偏远山区搞扶贫。唐宪宗忌恨柳宗元,一直到死都没原谅他。而柳宗元这颗政治新星的陨落,却换来“唐宋八大家”二当家的横空出世。公元773年,安史之乱结束十周年

  • 柳宗元:文治与武功并重的官僚文学家

    历史人物编辑:厨子宁哥哥标签: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末期著名的官僚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曾在唐朝和后梁政府中担任过多个要职,为政绩卓著,被称为“柳文庙”。他的文学作品富有思想性和文学性,以清新自然的文风、丰富多彩的修辞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著称。柳宗元的诗歌同样富有文学价值,反映出他对自然、

  • 柳宗元士族出身,而且才华出众,为何会一生潦倒?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柳宗元

    唐代虽然实行科举取士,但士族门阀对官场还有极大的垄断性。唐朝和宋朝都是不到300年的历史,但宋朝大约录取四万进士,唐朝只录取四千人。不是这四千人都是官场精英能以一对十,而是多数职位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即便武则天重用寒门,可纵观唐朝历史,寒门子弟位居高位的依然很少,寻常学子想要在仕途上一展拳脚依旧难如

  • 唯有读懂这首诗,才能读懂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柳宗元

    小时侯读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

  • 柳宗元虽然贬谪柳州,却能寄情山水,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历史人物编辑:小话同学话诗词标签:柳宗元

    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句:“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大意是说,要想写出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章,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的思想,这样作品才能立意高远,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瀛奎律髓111卷43迁谪类,柳宗元这首七律,景语中隐藏情语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柳宗元

    前言 前面两篇文章,是学习唐宋迁谪类五言律诗,今天开始欣赏几首这个题材的唐宋七言律诗。首先,还是从唐诗开始,自然少不了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大诗人,李白七律少而不精,没有入选也不奇怪。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 「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孤独的狼群标签:柳宗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文化的发展在唐朝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存在着“强汉盛唐”之称,可见在唐朝时期不仅仅国力十分强盛,文化上的各类创新也是非常繁荣的。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非常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