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宗经明道的思想,视《孟子》为经
《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是儒家典籍的代表,为孔子教育弟子的教材,之后流传下来的仅《诗》、《书》、《易》、《礼》、《春秋》,自汉代起被定为一尊,设立五经博士,自此儒学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但至唐代已呈现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情况,柳宗元在思想上虽然反映这样的时代倾向,但基本上还是以儒为主。柳宗元他谈到其父柳镇:
他父亲对经典的重视,不仅表现在自身的修持上,为文和讲学上亦以五经为本。柳宗元自幼耳濡目染之下,必然受到父亲的影响。此外,无论是谁都未能免俗地为自己的立论找寻一个有利的依据,所以古文运动学者找上儒家,并以"尊经明道"为古文运动的传统。
柳冕与柳宗元为同宗族,柳冕认为文章主要以教化为本,以明圣人之道为依归,把文学成为政治教化的附庸,但柳宗元同时注意到文辞的重要,适切的修正了柳冕极端的卫道精神,不但对文学发展有正向的影响,也延续了复兴儒学的工程。他继承柳冕"宗经明道"的雏形,正式提出"文以明道",并奉"五经"为"道之源":
五经乃经书的精义所在,从五经着手便能理解圣人之道,更能直达儒道核心。若能深究五经,文章便能表现《书》之质朴,《诗》之恒久,《礼》之适宜,《春秋》之决断,《易》之变通,可见经典的学习会影响作品,作者道德修养便是循着圣贤之道而展开的:
文章写作以作者的品行为根本,首先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真实无妄的"诚"意,更应摆在首位。所谓"诚其中"可以说是古文学家论修养的通说,有了内在的道的修养,为文上便须以儒家经典为养分、佐以先秦两汉之辞,其旨更必须以孔子为依归,他说:"凡我所陈,皆自谓近道"可见柳宗元为文所欲陈、欲明的"道",即"孔子之道",这是作文最高的标准。
韩愈雕像
韩愈重"圣贤之道",甚至自比为"孟子",柳宗元有别于韩愈,其尊孔甚于尊孟,柳宗元将孔子视为圣人,曾参与孟子只是贤人,他说:
柳宗元对于孔孟圣贤之差,可能是:"孟子好道而无情,其功缓以疏,未若孔子之急民也。"孟子学说的重点在"道德性命"之理,而孔子倡仁政德治,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经世济民",孔子似乎更加符合中晚唐时代的需求,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而发的言论,至少孟子得以与陪祀孔子的曾参齐名,同为贤人。
除此之外,更值得本文关注的是,他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说:"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论语、孟轲书,皆经言",除了摆落"荀孟"并称的旧例,极具意义的是,柳宗元一方面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们"尊经"的思想,另一方面,提升儒家诸子的地位,他将《孟子》与《论语》提升至"经"的地位。经"在文集分类中居于四部(经、史、子、集)之首,代表着其至高的地位,亦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主轴,宋代以后,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成为超越"五经"的思想著作,从大方向来看,柳宗元这番以《论》、《孟》为经之言,无疑为宋代的《孟子》升经的前导。
六经石墩
突破治经旧习,不为章句之儒
既然柳宗元已将《孟子》与《论语》提升至"经"的地位,探讨柳宗元治经的态度,会有助于之后讨论他对孟学阐发的理解。
唐初为了解决魏晋以降南北分裂所造成"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太宗于贞观四年诏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又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经学经义至此乃定为一尊,高宗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科举考试自此有了统一的定本。李行修便直指其弊曰:
正因如此,限制了儒生自由解释经义的可能,中唐儒学学术改造由此产生。
中唐以啖助(724-770年)、赵匡、陆质等人为主的《春秋》新学新起,他们有感自古说解经义者多拘泥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各护师说,多失圣人《春秋》本旨,因而对于春秋三传提出不少新的见解,被当代人视为"异儒"。
笔者认为中唐《春秋》学舍传求经的方法,实为宋儒改革治学方法开了先路。黄俊杰先生便说:"宋儒说《春秋》,倡王道,也常借题发挥,匡时论政,自有其制衡王权之深意在焉。就儒学传统言,尊王之说、王霸之辨、攘夷之旨,在在莫不与孟学之基本教义相关联,职是之故,孟子学乃随春秋学之发展而成为宋世学者关怀之一重心,而孟子学中的重要论述也就被宋儒加以议题化了"。
春秋左传
柳宗元颇推崇中唐新《春秋》学的三杰,他说:"有吴郡人陆先生质,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洎赵匡,能知圣人之旨。",柳宗元效法他们治学的方法,针对《国语》进行批评,完成《非国语》创作。他们的师承关系应是"啖助─赵匡─陆质─柳宗元",赵匡更是首位建议将《孟子》列为考试内容的人,他们的建树对柳宗元必然有些影响。
柳宗元反对汉代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研究学问不应专注繁琐的注释,而是探讨其中奥义,柳宗元便曾赞柳浑说:
柳宗元以其友致用所着《孟子评》为例子,说明只要不违背圣人的道理,而对人们的思虑有所启发,那么即使对前人有所冒犯,经过千秋百代,也不觉悔恨与惭愧:
笔者认为,柳宗元对致用《孟子评》的正面评价,不代表柳宗元要与孟子敌对,柳宗元既然奉孔子为儒学至尊,那么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柳宗元不至于全盘推翻孟子的思想,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乏孟子思想的呈现。
孟子
柳宗元对待孟子的态度,其一表现为对其观点大量的征引,除了直接引证,柳宗元还经常化用或总结孟子的学说,用来印证自己观点正确。此外,柳宗元还常使用'孟子赞之'、'孟子礼之'、'孟子不与'等待有自我判断的结论来总结孟子的观点或思想,显示出柳宗元对孟子学说的融会贯通。
虽然《孟子评》不见于世,但透过此篇文章可以推测,柳宗元可能阅过《孟子评》,并对《孟子评》这类被时人归为"摭前人"的书有肯定的评价。
孟子雕像
求学问的目的在明其道,推翻旧说不代表对此学问全然的反对,而是为了探求圣人真义,才另立新讲,这样的说法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自由发展,在《非国语》中便十足展现这样进步的治学观念,柳宗元挥别汉学训诂之学,对于宋学有启发的作用,也暗示孟子的研究,将开启新的扉页与讨论。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柳宗元事迹系年暨资料类编》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
《柳宗元集》
《全唐文》
《中国儒学史》
《孟学思想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