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柳宗元是如何传承宗经明道思想,并破除治经陋习的?

柳宗元是如何传承宗经明道思想,并破除治经陋习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梁志宇 访问量:3016 更新时间:2024/1/6 3:09:15

传承宗经明道的思想,视《孟子》为经

《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是儒家典籍的代表,为孔子教育弟子的教材,之后流传下来的仅《诗》、《书》、《易》、《礼》、《春秋》,自汉代起被定为一尊,设立五经博士,自此儒学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但至唐代已呈现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情况,柳宗元在思想上虽然反映这样的时代倾向,但基本上还是以儒为主。柳宗元他谈到其父柳镇:

他父亲对经典的重视,不仅表现在自身的修持上,为文和讲学上亦以五经为本。柳宗元自幼耳濡目染之下,必然受到父亲的影响。此外,无论是谁都未能免俗地为自己的立论找寻一个有利的依据,所以古文运动学者找上儒家,并以"尊经明道"为古文运动的传统。

韩愈

柳冕与柳宗元为同宗族,柳冕认为文章主要以教化为本,以明圣人之道为依归,把文学成为政治教化的附庸,但柳宗元同时注意到文辞的重要,适切的修正了柳冕极端的卫道精神,不但对文学发展有正向的影响,也延续了复兴儒学的工程。他继承柳冕"宗经明道"的雏形,正式提出"文以明道",并奉"五经"为"道之源":

五经乃经书的精义所在,从五经着手便能理解圣人之道,更能直达儒道核心。若能深究五经,文章便能表现《书》之质朴,《诗》之恒久,《礼》之适宜,《春秋》之决断,《易》之变通,可见经典的学习会影响作品,作者道德修养便是循着圣贤之道而展开的:

文章写作以作者的品行为根本,首先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真实无妄的"诚"意,更应摆在首位。所谓"诚其中"可以说是古文学家论修养的通说,有了内在的道的修养,为文上便须以儒家经典为养分、佐以先秦两汉之辞,其旨更必须以孔子为依归,他说:"凡我所陈,皆自谓近道"可见柳宗元为文所欲陈、欲明的"道",即"孔子之道",这是作文最高的标准。

韩愈雕像

韩愈重"圣贤之道",甚至自比为"孟子",柳宗元有别于韩愈,其尊孔甚于尊孟,柳宗元将孔子视为圣人,曾参与孟子只是贤人,他说:

柳宗元对于孔孟圣贤之差,可能是:"孟子好道而无情,其功缓以疏,未若孔子之急民也。"孟子学说的重点在"道德性命"之理,而孔子倡仁政德治,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经世济民",孔子似乎更加符合中晚唐时代的需求,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而发的言论,至少孟子得以与陪祀孔子的曾参齐名,同为贤人。

除此之外,更值得本文关注的是,他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说:"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论语、孟轲书,皆经言",除了摆落"荀孟"并称的旧例,极具意义的是,柳宗元一方面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们"尊经"的思想,另一方面,提升儒家诸子的地位,他将《孟子》与《论语》提升至"经"的地位。经"在文集分类中居于四部(经、史、子、集)之首,代表着其至高的地位,亦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主轴,宋代以后,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成为超越"五经"的思想著作,从大方向来看,柳宗元这番以《论》、《孟》为经之言,无疑为宋代的《孟子》升经的前导。

六经石墩

突破治经旧习,不为章句之儒

既然柳宗元已将《孟子》与《论语》提升至"经"的地位,探讨柳宗元治经的态度,会有助于之后讨论他对孟学阐发的理解。

唐初为了解决魏晋以降南北分裂所造成"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太宗于贞观四年诏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又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经学经义至此乃定为一尊,高宗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科举考试自此有了统一的定本。李行修便直指其弊曰:

正因如此,限制了儒生自由解释经义的可能,中唐儒学学术改造由此产生。

中唐以啖助(724-770年)、赵匡、陆质等人为主的《春秋》新学新起,他们有感自古说解经义者多拘泥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各护师说,多失圣人《春秋》本旨,因而对于春秋三传提出不少新的见解,被当代人视为"异儒"。

笔者认为中唐《春秋》学舍传求经的方法,实为宋儒改革治学方法开了先路。黄俊杰先生便说:"宋儒说《春秋》,倡王道,也常借题发挥,匡时论政,自有其制衡王权之深意在焉。就儒学传统言,尊王之说、王霸之辨、攘夷之旨,在在莫不与孟学之基本教义相关联,职是之故,孟子学乃随春秋学之发展而成为宋世学者关怀之一重心,而孟子学中的重要论述也就被宋儒加以议题化了"。

春秋左传

柳宗元颇推崇中唐新《春秋》学的三杰,他说:"有吴郡人陆先生质,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洎赵匡,能知圣人之旨。",柳宗元效法他们治学的方法,针对《国语》进行批评,完成《非国语》创作。他们的师承关系应是"啖助─赵匡─陆质─柳宗元",赵匡更是首位建议将《孟子》列为考试内容的人,他们的建树对柳宗元必然有些影响。

柳宗元反对汉代以来的章句训诂之学,研究学问不应专注繁琐的注释,而是探讨其中奥义,柳宗元便曾赞柳浑说:

柳宗元以其友致用所着《孟子评》为例子,说明只要不违背圣人的道理,而对人们的思虑有所发,那么即使对前人有所冒犯,经过千秋百代,也不觉悔恨与惭愧:

笔者认为,柳宗元对致用《孟子评》的正面评价,不代表柳宗元要与孟子敌对,柳宗元既然奉孔子为儒学至尊,那么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柳宗元不至于全盘推翻孟子的思想,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乏孟子思想的呈现。

孟子

柳宗元对待孟子的态度,其一表现为对其观点大量的征引,除了直接引证,柳宗元还经常化用或总结孟子的学说,用来印证自己观点正确。此外,柳宗元还常使用'孟子赞之'、'孟子礼之'、'孟子不与'等待有自我判断的结论来总结孟子的观点或思想,显示出柳宗元对孟子学说的融会贯通。

虽然《孟子评》不见于世,但透过此篇文章可以推测,柳宗元可能阅过《孟子评》,并对《孟子评》这类被时人归为"摭前人"的书有肯定的评价。

孟子雕像

求学问的目的在明其道,推翻旧说不代表对此学问全然的反对,而是为了探求圣人真义,才另立新讲,这样的说法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自由发展,在《非国语》中便十足展现这样进步的治学观念,柳宗元挥别汉学训诂之学,对于宋学有启发的作用,也暗示孟子的研究,将开启新的扉页与讨论。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柳宗元事迹系年暨资料类编》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

《柳宗元集》

《全唐文》

《中国儒学史》

《孟学思想史论》

标签: 柳宗元

更多文章

  • 柳宗元:假如那晚我跳柳江,柳州的故事将会减半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柳宗元

    公元815年一个秋日傍晚,广西柳江畔,一名中年男子静伫楼顶,面朝奔腾的江水喃喃吟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萧瑟秋风吹过,男子衣襟飘扬,茕茕孑立,真担心他突然纵身一跃,随风投入滔滔江水中。多年以后

  • “唐宋八大家”第二名柳宗元的人生旅程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自从被赶出长安,柳宗元的内心逐渐跌落至冰点。回想自己少年成名,三十岁叱咤大唐官场,谁知后半生却要蹲在偏远山区搞扶贫。唐宪宗忌恨柳宗元,一直到死都没原谅他。而柳宗元这颗政治新星的陨落,却换来“唐宋八大家”二当家的横空出世。公元773年,安史之乱结束十周年

  • 柳宗元:文治与武功并重的官僚文学家

    历史人物编辑:厨子宁哥哥标签: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末期著名的官僚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曾在唐朝和后梁政府中担任过多个要职,为政绩卓著,被称为“柳文庙”。他的文学作品富有思想性和文学性,以清新自然的文风、丰富多彩的修辞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著称。柳宗元的诗歌同样富有文学价值,反映出他对自然、

  • 柳宗元士族出身,而且才华出众,为何会一生潦倒?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柳宗元

    唐代虽然实行科举取士,但士族门阀对官场还有极大的垄断性。唐朝和宋朝都是不到300年的历史,但宋朝大约录取四万进士,唐朝只录取四千人。不是这四千人都是官场精英能以一对十,而是多数职位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即便武则天重用寒门,可纵观唐朝历史,寒门子弟位居高位的依然很少,寻常学子想要在仕途上一展拳脚依旧难如

  • 唯有读懂这首诗,才能读懂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柳宗元

    小时侯读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

  • 柳宗元虽然贬谪柳州,却能寄情山水,写下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历史人物编辑:小话同学话诗词标签:柳宗元

    清代文学家李渔《闲情偶寄》中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句:“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大意是说,要想写出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章,必须首先具有能够流传于世的思想,这样作品才能立意高远,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瀛奎律髓111卷43迁谪类,柳宗元这首七律,景语中隐藏情语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柳宗元

    前言 前面两篇文章,是学习唐宋迁谪类五言律诗,今天开始欣赏几首这个题材的唐宋七言律诗。首先,还是从唐诗开始,自然少不了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大诗人,李白七律少而不精,没有入选也不奇怪。一、《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 「历史杂谈」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历史人物编辑:孤独的狼群标签:柳宗元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文化的发展在唐朝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自古以来历史上就存在着“强汉盛唐”之称,可见在唐朝时期不仅仅国力十分强盛,文化上的各类创新也是非常繁荣的。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非常优

  • 大唐才女刘采春与元稹的情爱纠葛:最终被抛弃,后来不知所踪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刘采春

    刘采春,假如这个人不是和元稹有联系,想必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过多的痕迹。她生平不详,不过据专家考证,她出生于中唐时期的越州(今浙江绍兴)。刘采春与这个名字一般,有着春天般明媚的模样,还有着黄鹂一样的嗓音,那天籁之音吸引了大家的驻足,她被后世誉为“唐代邓丽君”。那个时代的女性,可能受限制于身份,无法

  •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什么?我被萌娃问蒙圈了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王之涣

    古人写诗词,本意并不在于附庸风雅,而且切实的在通过这种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物抒情亦或者借景抒情频频被用于古代诗人的写作之中。要说出现在诗词中频率比较高的几样东西,无非是云、风、雨、月、美酒、美人等。在这几个景物中,姑且讨论一下风。风在古代诗词中多出现,常以“春风”最为常见。李白曾写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