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叔达:唐皇李渊的心腹近臣,曾拯救李世民于危难之间

陈叔达:唐皇李渊的心腹近臣,曾拯救李世民于危难之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城 访问量:4599 更新时间:2023/12/19 20:24:01

公元626年,尉迟敬德身披铠甲,领着麾下的兵士冲入到了皇宫之中,此刻唐皇李渊正在游戏作乐,他见到尉迟敬德引兵入宫,十分惶恐,当即问道:将军为何而来?尉迟敬德则回答:“陛下,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领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扰圣驾,派臣来守卫。唐皇李渊顿时十分不自在,对着身边的大臣说道:朕该怎么应对?

站在一旁的陈叔达一听,当即上谏道:陛下,太子与齐王二人对于李唐江山社稷并无功劳,对秦王的功绩又十分嫉妒,他们二人被诛的下场,可谓是罪有应得,现如今,秦王功盖天下,四海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将秦王立为储君,将国事托付于他,对于我们李唐政权来说,将是一件幸事。

李渊听后,犹豫了片刻,但想到事已至此,只能够按照陈叔达的建议去这样做,于是乎,当即下达指令,宣布秦王李世民为当朝太子。

陈叔达,初唐时期的重臣,官至宰相,他出身于陈朝皇室,其父是陈宣帝陈顼,兄长则是陈后主陈叔宝

少年时期的陈叔达仪表端庄,英俊潇洒,跟随名师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当时一个备受关注的小才子。

太建十四年,陈宣帝陈顼龙御归天,陈叔达的兄长陈叔宝即位称帝,史称陈后主,陈叔宝即位后,对陈朝皇室的成员进行了一一封赏,陈叔达被封为义阳王,以示恩宠。

后续,随着陈叔达年龄的增长,陈后主陈叔宝为了历练陈叔达,就将其任命为侍中,参与到政务之事中,而陈叔达也没有辜负陈叔宝的良苦用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令陈叔宝十分欣慰。

就当陈叔达翘首以盼自己能够在后续的政务之事中作出功绩之时,隋军却向陈国发起了全面进攻,陈国由于力小甚微,最终兵败,陈叔达和兄长陈叔宝见大势已去,为了活命,不得不向隋军投降。

后续,陈叔达被隋庭迁往长安居住,每日都是在读书和写作中度过的。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杨广听闻陈叔达颇有才学,便用他为内史舍人,而在内史舍人这个职务上,陈叔达尽心尽力地去做,因而博得了隋炀帝杨广的信任,隋炀帝杨广后续为了历练于他,将陈叔达外放至绛郡担任通守。

义宁元年,各地纷纷揭竿起义,唐国公李渊也把握时机,在部下的拥护之下在太原起兵反隋,随后,李渊派出唐军攻打绛郡,担任绛郡通守的陈叔达见强兵来袭,不想做无畏的抗争,便开城投降,迎唐军入城。

战后,李渊接见了陈叔达,李渊通过谈吐,发现陈叔达是一个难得的贤才便对其委以重任,让其担任丞相府主簿一职。

到了武德元年,李渊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改朝换代,建立唐朝。在随后的论功行赏大会上,李渊将陈叔达封为黄门侍郎,以表彰其拥立之功。

陈叔达担任唐廷要职后,开始逐步展现其治国之才,他多次上谏治国之策,向朝廷推举青年才俊,为朝廷所用,使得唐廷的朝堂之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唐皇李渊见陈叔达一心为国事操劳,十分感动,便将其进封为江国公,以示嘉奖!

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为了进一步打击秦王李世民,多次在唐皇李渊的面前上谗言中伤李世民,唐皇李渊信以为真,便要下旨责罚秦王李世民。

陈叔达听闻这件事情后,当即入宫面见唐皇李渊,苦口婆心地说道:陛下,秦王有功于李唐的江山社稷,如果将秦王废黜,将会有失民心,并且陛下如果对秦王进行贬斥,将会令您与秦王之间的父子情受损,这是得不尝试的事情,希望陛下能够三思啊!

唐皇李渊听后,觉得陈叔达句句在理,便将这个事情作罢,使得秦王李世民得以保全。

秦王李世民后续知晓这个事情后,知道自己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便决定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被诛杀后,秦王李世民不敢入宫去向唐皇李渊报告这个事情,就派出自己的心腹大将尉迟恭入宫面圣,陈述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

当尉迟恭见到唐皇李渊之后,一五一十地将所有事情上报之后,唐皇李渊却不知如何应对,因而咨询身边大臣的意见,而这个时候,头脑十分清醒的陈叔达站了出来,他规劝唐皇李渊不要在计较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被杀之事,而是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尽快平息玄武门之变得不利影响。

唐皇李渊听后,审思利弊之后,最终按照陈叔达的谏言,将李世民立为太子,以此来尽快平息这场纷争。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对陈叔达予以重用,封其为光禄大夫,成为李世民时期的重臣,李世民在与陈叔达面对面交谈的时候,曾这样说道:陈爱卿,武德年间,你曾仗义上谏高祖皇帝,为我解难,朕始终记得你这份恩情。

陈叔达则回答:陛下,当时微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并不只是单单为了保全陛下,希望陛下能够理解做臣子的一片苦心。

李世民听后,顿时对陈叔达心生“仰慕之心”,觉得陈叔达是一个心胸宽广,心系天下之人,因而对于进行了言语称赞。

晚年的陈叔达虽身陷家庭纠纷,但是其依然严于律己,保持为官的初心,因而使得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安享晚年!

标签: 陈叔达

更多文章

  • 凌烟阁功臣中名不副实的两位,一位去世的最早,一位曾擒获屈突通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屈突通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李世民自己一个人决定的,是李世民和大臣们商量讨论后最终列出的功臣名单,当时他们考虑的功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平定天下、参与玄武门之变、治理天下。多数功臣是三个方面的功绩全占了,也有的占了两个,当然极少数的只占一个方面的功绩。至于排名则是考虑到当时他们的职位的。这二十四人中的每一个

  • “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为渡河,李渊不得不强挑牛人屈突通

    历史人物编辑:百汇平历史标签:屈突通

    屈突通并不姓“屈”,跟屈原没什么关系,而是姓“屈突”。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属于“库莫奚种”人。“屈突”是鲜卑语的音译,听来让人觉得有些突兀,有些不知所以然。这样一个民族,如果是现在,可以享受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中最高分的那一档了。后来,他爷爷的爷加入了鲜卑族,徙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一带)、长安。屈

  • 屈突通:立志为大隋殉难的将军,为何成了唐朝凌烟阁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屈突通

    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占领长安后,立即来到名将屈突通的府上,让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河东劝降父亲。原来啊,在一个月前,李渊率领唐军从太原往长安进发,走到山西西南部的河东郡时,被城中守将屈突通率领的隋朝守军给拦住了。李渊急于渡过黄河去攻打长安,而屈突通却苦苦缠住唐军达一个月之久,使得唐军无法摆脱。最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逆风翻盘靠的竟然是一个“小人物”—常何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常何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变之一:玄武门政变。靠此,李世民一举翻盘,登上帝位,成为唐朝乃至整个封建历史中最伟大的皇帝之一。而正是由于李世民所取得的成绩太过辉煌,李世民也太过伟大,反而给人们一种错觉,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皇位之争李世民胜的必然,胜的理所当然。其

  •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皇位之争,错信玄武门守将常何导致败?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常何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在这一天的玄武门,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最终,在长安经营多年的李建成不敌李世民落败,李世民成为继李渊之后唐王朝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实力雄厚,军事力量雄厚,在洛阳根据地发展良好。不过,李建成多年来以太子身份经营长安

  • 唐将常何:本是李建成部下,玄武门之变时,为李世民打开城门

    历史人物编辑:知谈历史标签:常何

    唐朝是历史长河中继隋朝后统一的一大中原王朝,在这期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公元626年,大唐立国八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也正是这件事情深刻地影响了大唐的历史,也正是这一事件奠定了一位名垂青史的帝王。这件事情就是——玄武门之变。6月4日的黎明,李世民了结了自己亲兄弟的性命,成为了

  • 唐将常何:看人“有多准”?身为李建成的亲信,为李世民打开城门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常何

    公元626年,唐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皇四子李元吉策马踏进玄武门,准备去找父亲李渊告秦王李世民的状。但凭借着征战四方养成的敏锐直觉,他们发现周围的气氛寂静得有些可怕,全无往日的自然轻松。二人立刻意识到,恐怕事情有点不对,随即拨马准备离开。就在这时,李世民带领大批府兵鱼贯而出,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在了玄武

  • 玄武门守将常何,潜伏多年为李世民立下大功,事后为何没有封赏?

    历史人物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常何

    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事变,一举奠定了数月后走向皇位之路。这次事变不是一蹴而就,是经过了李世民及其党羽们的周密谋划,诸多依附于李世民旗下的文臣、武将们按照各自的职责参与其中。下面聊聊其中一位起到较重要重用,但事成后又被李世民刻意忽视的参与者,当时的玄武门守将常何。事变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标,不是太子李建成,更不是李元吉

    历史人物编辑:中林长科技标签:李元吉

    众所周知,古代的继承之争非常残酷。为了争夺皇位,诸侯们可以说是不在乎兄弟之间的亲情。比如发生在清朝康熙在位时期的“九子夺嗣”,雍正皇帝胜利后,不仅将自己的兄弟全部囚禁起来,连自己不会画画的儿子也囚禁了起来。清晰的线条。不过,“九子夺嗣”虽然比起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极为残酷,但却相对温和。自从雍正帝即

  •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三位猛将仍然激战玄武门,斩杀李世民两员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李元吉

    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篡隋,在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的支持下最终篡隋成功,并于义宁二年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可是次子李世民在此次起兵中影响重大,李渊也曾答应事成之后会将李世民立为太子。然而大业已成,李渊却开始忌惮李世民的威望,转而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诸子的关系,朝中也因政见不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