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高适对朋友两种态度:没及时解救李白而资助杜甫

为什么高适对朋友两种态度:没及时解救李白而资助杜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写乎 访问量:2122 更新时间:2023/12/8 20:56:55

作者:赵心放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一)惟叹世人晚识君

高适的前半生总的来说平平淡淡,无所作为,然而终究虎门无犬子,高适继承了祖父奔放豪迈的遗传基因,十分渴望建功立业,可以说一直在寻觅机会吧。

大约723年,年仅20岁的高适来到京城,寻找入仕的门路,可惜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更没有达官贵人给予引荐,只好失意落寞地回到家乡。 屋漏偏遇连天雨哦,家中发生变故,父亲病逝了,他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无奈之下,他只好在梁宋之地以种田、打渔和砍柴为生。简而言之,当一个穷愁潦倒的劳动者谋生。他内心十分苦闷。

董大是高适好友,名董庭兰,是位琴师,精通当时盛行的胡乐和古乐,时任吏部尚书房琯是其知音。房琯因事被贬官出朝,作为门下客的董大也不得不离开长安另谋生路。这时已年逾不惑的高适正处于仕途落魄,生计维艰的时候,但为人豪爽的他也特意赶去为董大送别,写出了著名的《别董大》一诗,诗中的“不要担心路途中没有朋友,天下的人都 知道你的大名”两句,既是他对董大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慰藉。此后经过一千多年直到现代,这两句诗不知鼓舞了几多孤独的怀才不遇者。

(二)时乖运蹇难出头

731年28岁的高适听到幽燕边境爆发战争,他认为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于是背包带剑来到了燕赵之地。边塞壮丽的风物开了他的灵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他还凭借想像,在写出的诗中,描绘出边防战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他把写的不少诗歌投赠给恒州刺史韦济、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等,可惜的是他的这种“干谒”都没有回音。这么游走三年后,高适带着满腔的失落和惆怅打道回家乡。

碰巧的是,当他在深秋季节回到宋州时,碰到了李白和杜甫。李白不久前被逐出京师,杜甫在京师也久久没寻到发展门路,两人相约一同出来游历散心。那时李白和高适刚过而立之年,杜甫是二十多岁。三人年轻气盛,虽然都不得志,却都踌躇满志,他们意气风发,暮秋时分一同登高台远眺,在严冬一同纵马狩猎,饮酒赋诗,好不痛快。这一经历 ,杜甫在《遣怀》诗中有明确记载。

高适始终挂念着功名,735年他又一次到京师应考,然而却又榜上无名。他不甘心哟,一直滞留在长安,千方百计广结关系,希望找到一条靠推荐入仕的“终南捷径”,但都落了空。他只好再回宋州,一边做工,一边步步为营,通过诗文酬答,扩大自己的声名和影响力,打入当地的官员圈子,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幸遇伯乐得推荐

749年宋州刺史张九臬以品行和才艺超人举荐高适,46岁的高适告别布衣生活当上了封丘县的县尉。县尉这官儿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与县丞都属于县令(县长)的副手。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高适不太喜欢做那些繁琐杂事,更不愿去逢迎长官,欺压百姓,喜欢从战略角度为国家献计献策。在任上待了三年,便设法逃离了那个环境,来到河西,在节度使哥舒翰幕下任职。哥舒翰很赏识他,他心情大好。

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发生在“安史之乱”时。755年安禄山发动兵变,哥舒翰负责镇守潼关,高适随之升为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高适毫不犹豫追随唐玄宗而去。这一宝押对了,从此深受唐玄宗的信任,升职为谏议大夫,成为朝中重要官员。

唐玄宗西逃时。不知皇太子李亨已在灵武登基称帝,他决定派诸王爷分别镇守各地,高适认为这么干会造成割据局面及几个皇子间的自相残杀。唐玄宗听不进去,其他诸王也没行动,唯独在蜀地的永王李璘奉命去就任江陵,见那里物产富饶,动了割据之心。唐肃宗看出问题,叫他回到蜀地,但李璘不从。奉唐肃宗之令,高适与淮西、江东节度使一起共率大军征讨李璘。李璘兵败被杀。

高适在抵制诸王分镇、防范永王李璘谋反这些重大问题上站稳立场,顾全大局,措施得当,立下了大功,受到了唐肃宗的破格提拔,当上了淮南节度使、太子詹事,一下子进入了具有实权的高官行列。《旧唐书.高适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四)对友态度惹争议

当上了具有实权的高官,高适万万没想到,与好友李白结下了冤仇。“安史之乱”中,李白为避战乱来到了江南。虽然他不愿“横眉折腰事权贵”,但建功立业的心一直存在,永王李璘三次来信征召他,此时已年过半百的李白就去了,在永王帐下当幕僚。谁知李璘兵败被杀,自己被关进监狱。

李白不愿“秋后问斩”赶紧写信给当时在军中担任主帅的高适求救,但高适没有丝毫反应。好在李白交友广泛,最终在宋若思、崔涣等大臣的合力营救下出狱,但李白与高适的友情就从此断了。

高适对朋友就如此无情吗?也不是的,759年前后,高适与杜甫双双入蜀。高适是朝廷命官,杜甫却是个盲流人员,流离失所,度日艰难。但高适却和杜甫保持着密切联系,曾到杜甫草堂去拜访过杜甫,并还时时接济杜甫。杜甫曾在《酬高使君相赠》中写道:“故人供禄米......”

据笔者分析,高适还是很看重朋友情义的,当时没及时去解救李白,肯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作为朝廷的主帅,肯定不好直接出面来处理这件事,说不定是他悄悄给朝中与李白交好的大臣通消息,请他们出面为宜。不管啷个说,李白最终是有惊无险而已。因此有人苛责高适无情无义,当了高官不认人,是过激偏颇的认识。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高适为什么会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高适

    前一阵子,我写了篇《李白为什么会站错队》的文章,分析了李白性格上的三个缺陷,正是这三个缺陷,才让他在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之争中,选错了拥戴对象,站错了队伍,后被押入大牢,险些丢掉性命。相反,他的好友高适尽管比他还小三岁,一生屡遭坎坷,屡试不第,后来从军,跟随大将哥舒翰,坚决拥护李亨称帝,时来运转,步步

  • 历史上王君可,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君可

    王君可是《隋唐演义》里飞出耀眼的人物,贾家楼四十六兄弟结义的老六,瓦岗寨五虎上将之一。一身关公标配:面如重枣,美髯垂胸,青龙偃月刀,胯下枣红马,沈着鹦哥绿战袍,人称“大刀王君可”。归唐后,死在薛仁贵征东的路上。在历史上王君可原型王君廓,不仅不是英雄,还是卑鄙无耻的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君廓穷人出

  • 王君可的手下偷了秦琼的马,王君可不仅赔马,还送秦琼一个好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王君可

    秦琼在中国人眼中,应该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就算有人不知道秦琼的名字,也一定会看到过秦琼在民间的形象,那就是拿着双锏的那位威武的“门神”。当然,历史上真实的秦琼跟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有区别的,而秦琼之所以能够成神,主要靠的是小说演义的功劳,而非历史原型。可见,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更受欢迎的,一个“秦二爷”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陆贽

    引言自古明君大多渴求清廉的大臣。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有许多,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今人拍成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清官陆贽,位至宰相,虽然曾被人短暂诬陷,但还是得到了朝廷一生的信任。陆贽没有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有名,但是清

  • 唐五代时期,唐代文人对陆贽及其奏议文的态度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陆贽

    根据文献记载,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的载引主要集中于《旧唐书》中。《旧唐书》所载陆贽奏议文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首先,《旧唐书》载引陆贽奏议文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陆贽自少起便“特立独行,颇勤儒学”,继而十八岁登进士科,可谓少富才华并“特承德宗重顾”。陆贽作为中唐贤相,

  • 南宋时期,对陆贽奏议文的接受如何?是否是鼎盛发展阶段?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陆贽

    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范围极为宽广,上至帝学讲筵,下至文人纵览,皆呈现出盛况空前之风貌。探讨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情况,首先要对其在南宋时期的版本、注本及刊刻情况进行梳理,这是文本流传的基本要求,亦是对该文本的接受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还以帝学荐书的身份受

  • 陆贽:古代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陆贽

    陆贽,字敬舆,唐代著名政论家、骈文家,世称陆宣公。陆贽为人雄才伟略,撰文锦心绣口,其制诰奏议被后世奉为圭臬。陆贽少负盛名,进士及第之时年岁尚浅,且初仕之路较为顺遂。直至“泾原兵变”起,唐德宗对其依赖程度愈加深厚,无论是制诰起草,亦或是政论上书,皆挽救岌岌可危之时局于水火之中,实不负中唐贤相之称。然朝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唐德宗明确告诉他:细小物品受亦无妨

    历史人物编辑:浅品历史标签:陆贽

    自古以来,尽管朝代在不断更迭,但不变的是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很多贪官,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梁冀、西晋的石崇、清朝的和坤等,人人富可敌国。但与之相反,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两袖清风、为人清廉的官员存在,如人们所熟知的包拯、海瑞、陆贽等,其中唐朝的著名官员陆贽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宰相之一,其清廉程度甚至连皇帝

  • 唐朝名臣陆贽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陆贽

    陆贽,出身于江南四大姓之一得吴郡陆氏,这可是一个大家族,影响力很大。他还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后人,也算是名门望族了。这位陆逊可不是一般人,一生出将入相,死心塌地的跟着孙权,被称为“社稷之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家早已家道中落,陆贽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还英年早逝了。陆贽是唐代宗期间的

  • 郭子仪的手段到底有多高明,让鱼朝恩这样的权宦,都惊骇佩服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鱼朝恩

    郭子仪,唐朝著名的大将军,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朝代,于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可是凭借自己的机智,不仅获得了皇帝们的信任,甚至还征服了权宦鱼朝恩,获得善终,下面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下郭子仪的为官、为人的处世之道。第一件事情,父亲墓地被盗首先,郭子仪的第一个身份,就是手握强兵,功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