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场皇室内斗,三位大诗人,杜甫被贬,李白被流放,高适平步青云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大诗人,杜甫被贬,李白被流放,高适平步青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丰碑 访问量:876 更新时间:2023/12/8 20:57:52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流放,还有一个从此平步青云。和高适相比,李白杜甫只是空有理想的诗人,而高适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

公元756年七月,刚到四川还没退位的唐玄宗李隆基曾下发了一道诏令,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这个命令玄宗完全是为了制衡太子。江陵这个地方有大量来自江淮地区的钱粮赋税,等待中转,运往大后方。

九月,李璘到达江陵,将这些钱粮据为己有,开始招兵买马,大有割据自立的气势。李亨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任由这个弟弟的野心膨胀起来。于是他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三路围堵这个有反心的弟弟。可是李亨的这个警示并没有吓住李璘。

12月,李璘率军浩浩荡荡沿江东下。李亨最担心的就是李璘拿下江南后,反过头来和自己争夺平定中原叛乱的功劳,到那个时候,自己的皇位可就危险了。吴郡太守李希言最先向李璘发起挑战,他给李璘写信,言辞犀利,指责他这样做是何用意。李璘被激怒,率军进攻吴郡、广陵和当涂,结果大破之,朝野震动。

眼看着永王李璘就要逼近金陵,再不阻拦他,他就能席卷江南。危急时刻,高适等三镇节度使率兵前来,高适写了一封告永王各级将领书,实际就是一封瓦解李璘军心的公开信。在信中,高适说,你们跟着永王这样胡闹,这可是谋反,你们可掂量清楚谋反的下场,奉劝你们早日归顺朝廷,为自己留条后路。

没想到这封信收到了奇效,李璘军队开始人心浮动,无心恋战。夜间,几千唐军陈兵江北,每人手持两支火把,做出要渡江的架势。李璘军队远远看去,以为唐军人数很多,还没等唐军杀过长江,李璘军队就作鸟兽散了。不到两个月,李璘众叛亲离,很快就被擒杀,永王之乱就这样被平定了。

这场骚乱还有一个插曲,求官心切的李白出山做了李璘的幕僚。李璘起兵后,李白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不顾妻子反对,加入李璘阵营。结果一个月后,李璘失败,李白也锒铛入狱。李白的哥们儿高适正是平定永王之乱的主力淮南节度使,他担心受到李白的牵连,因此并未出手相救。最终在宰相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帮助下,李白才得以免死,被判为流放罪。

此时,同样被贬在外的杜甫不顾自己的安危,还在为李白发声。杜甫此前因肃宗要贬逐房琯时,直谏受到牵连,从八品左拾遗被贬谪后,仕途一直暗淡,虽然朋友们多有接济,也丝毫没有起色,半生漂泊在外,有家不得回,最终死在归途的行船上。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流放,还有一个从此平步青云。和高适相比,李白,杜甫只是空有理想的诗人,而高适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

大唐的平定之路走得一波三折,叛军安禄山这边也好不到哪里去。自从安禄山当上皇帝后,身体就越来越不行了,因为肥胖,全身长满毒疮,疼痛难忍。最重要的是视力下降严重,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很快就完全失明了。病痛缠身加上内心的焦虑不安,致使安禄山性情大变,对身边的人动不动就肆意打骂。

安禄山的心腹谋士严庄不堪其辱,决定除掉安禄山,拥立他的儿子安庆绪。于是严庄找到了安禄山的贴身宦官李猪儿。李猪儿从十几岁就侍奉安禄山,是安禄山最亲近的人,安禄山曾亲自为其阉割,将其视为亲信,可是自从安禄山生病以后,动不动就暴打李珠儿,这让李朱儿内心充满恐惧,不知何时就性命不保了。

在严庄的挑唆下,李猪儿决定搏一把。就这样,严庄,安庆绪,李猪儿三人形成同盟,准备发动宫廷政变。公元757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接受百官新年朝贺,由于毒疮发作,疼痛难忍,仪式还没完,这个朝拜就被迫提前结束。

这时,严庄认为时机来了。当天晚上,严庄,安庆绪来到安禄山的营帐外,李猪儿单刀入账。听到动静,安禄山伸手去拿挂在床头的刀,由于双眼失明,安禄山还没拿到刀,就被李珠儿砍中腹部,瞬间肠子内脏流了一床。安禄山痛苦地大喊这是家贼。没喊几声就当场毙命。

为了封锁消息,严庄命人在床下挖了个坑,直接将安禄山就地掩埋,然后对外宣称皇上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理政了,传位于安庆绪,自己以后就是太上皇。安禄山起兵14个月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整日生活在焦虑,恐惧和病痛之中,唯一的好处就是他当了一年皇帝,过了一把帝王瘾。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为什么高适对朋友两种态度:没及时解救李白而资助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高适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高适为什么会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高适

    前一阵子,我写了篇《李白为什么会站错队》的文章,分析了李白性格上的三个缺陷,正是这三个缺陷,才让他在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之争中,选错了拥戴对象,站错了队伍,后被押入大牢,险些丢掉性命。相反,他的好友高适尽管比他还小三岁,一生屡遭坎坷,屡试不第,后来从军,跟随大将哥舒翰,坚决拥护李亨称帝,时来运转,步步

  • 历史上王君可,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君可

    王君可是《隋唐演义》里飞出耀眼的人物,贾家楼四十六兄弟结义的老六,瓦岗寨五虎上将之一。一身关公标配:面如重枣,美髯垂胸,青龙偃月刀,胯下枣红马,沈着鹦哥绿战袍,人称“大刀王君可”。归唐后,死在薛仁贵征东的路上。在历史上王君可原型王君廓,不仅不是英雄,还是卑鄙无耻的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君廓穷人出

  • 王君可的手下偷了秦琼的马,王君可不仅赔马,还送秦琼一个好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王君可

    秦琼在中国人眼中,应该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就算有人不知道秦琼的名字,也一定会看到过秦琼在民间的形象,那就是拿着双锏的那位威武的“门神”。当然,历史上真实的秦琼跟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有区别的,而秦琼之所以能够成神,主要靠的是小说演义的功劳,而非历史原型。可见,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更受欢迎的,一个“秦二爷”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陆贽

    引言自古明君大多渴求清廉的大臣。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有许多,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今人拍成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清官陆贽,位至宰相,虽然曾被人短暂诬陷,但还是得到了朝廷一生的信任。陆贽没有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有名,但是清

  • 唐五代时期,唐代文人对陆贽及其奏议文的态度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陆贽

    根据文献记载,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的载引主要集中于《旧唐书》中。《旧唐书》所载陆贽奏议文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首先,《旧唐书》载引陆贽奏议文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陆贽自少起便“特立独行,颇勤儒学”,继而十八岁登进士科,可谓少富才华并“特承德宗重顾”。陆贽作为中唐贤相,

  • 南宋时期,对陆贽奏议文的接受如何?是否是鼎盛发展阶段?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陆贽

    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范围极为宽广,上至帝学讲筵,下至文人纵览,皆呈现出盛况空前之风貌。探讨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情况,首先要对其在南宋时期的版本、注本及刊刻情况进行梳理,这是文本流传的基本要求,亦是对该文本的接受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还以帝学荐书的身份受

  • 陆贽:古代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陆贽

    陆贽,字敬舆,唐代著名政论家、骈文家,世称陆宣公。陆贽为人雄才伟略,撰文锦心绣口,其制诰奏议被后世奉为圭臬。陆贽少负盛名,进士及第之时年岁尚浅,且初仕之路较为顺遂。直至“泾原兵变”起,唐德宗对其依赖程度愈加深厚,无论是制诰起草,亦或是政论上书,皆挽救岌岌可危之时局于水火之中,实不负中唐贤相之称。然朝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唐德宗明确告诉他:细小物品受亦无妨

    历史人物编辑:浅品历史标签:陆贽

    自古以来,尽管朝代在不断更迭,但不变的是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很多贪官,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梁冀、西晋的石崇、清朝的和坤等,人人富可敌国。但与之相反,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两袖清风、为人清廉的官员存在,如人们所熟知的包拯、海瑞、陆贽等,其中唐朝的著名官员陆贽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宰相之一,其清廉程度甚至连皇帝

  • 唐朝名臣陆贽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陆贽

    陆贽,出身于江南四大姓之一得吴郡陆氏,这可是一个大家族,影响力很大。他还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后人,也算是名门望族了。这位陆逊可不是一般人,一生出将入相,死心塌地的跟着孙权,被称为“社稷之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家早已家道中落,陆贽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还英年早逝了。陆贽是唐代宗期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