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关系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高适要和李白绝交?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关系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高适要和李白绝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飞卿 访问量:3029 更新时间:2024/1/13 21:50:57

先解释下,高适杜甫并没有绝交,在太子李享篡位成功后,杜甫的政治嗅觉也是迂腐得要命,竟然在奏书上骂肃宗是纣,然后杜甫也被肃宗给贬了。

但高适那时候因为站对了队伍被任彭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他还时常的接济杜甫,而杜甫也对高适心怀感激,经常写诗赞美高适。

而杜甫跟高适和李白之后成了“三角恋”关系一样,一边给高适写赞美诗,一边给李白寄情诗,高适跟李白则是完全老死不相往来,李白甚至还把两人在长安醉酒后说出来的话公之于众。

高适跟李白的绝交是从安史之乱以后的事。

这两人绝交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身份背景的不同,一个是严肃政治人物,一个是洒脱的诗人。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高适混得不怎么好,后来战乱爆发,他跑到战争一线跟着哥舒翰想混点军功,但哪只潼关失守后哥舒翰被俘。领导没了,想要升官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便直接找唐玄宗说明战败的原因,希望能给自己机会一雪前耻。

而此刻的唐玄宗也被安禄山的事弄得焦头烂额,猛将哥舒翰都被俘了,朝廷中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将,见到高适如此信心满满,自己也突然有了一丝希望。于是,唐玄宗鼓励高适积极作战,给他机会,即便高适的能力不行,但也能给当时的朝廷大员们一针镇定剂。

而此刻的李白跟高适不一样,他当时在长江秋浦附近,北方战乱后他准备带妻儿去避难,这里就能看出两人对人生的选择完全的不一样。

说到底,虽然两人都有武艺在身,但高适的祖上、父亲、叔伯等都是带过兵的将领,而李白则只是一个纯粹的侠客。身份背景和立场不同,就注定两人以后的路就走不到一起。

高适与李白的选择

唐玄宗带着高适入蜀平乱,怎知永王李璘反了,而太子李享也趁玄宗没在身边,便对外宣布玄宗退位,然后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当了皇帝后的李享也比较欣赏高适,让他任淮南节度使征讨李璘,果然李璘被高适没费一兵一卒抓获。

此时的李白正好在李璘那边当幕僚,李璘造反失败后李白也一起被抓了起来,所以李白的政治眼光确实比高适不是差了一点半点,这个时候站队不是玄宗就是肃宗,他则选了李璘。当时的王维和杜甫也被抓到安史叛军那边当了官,但结局都比他好多了。

高适与李白的决裂

李白被关进监牢后,曾向高适写信求救,但高适不予理睬,李白夫人去高适府找他,高适也是闭门不见。李白感叹高适现在飞黄腾达了,自己成了高适的累赘,为了自己的荣誉对朋友见死不救。既然这样,不救就不救,我们绝交,然后他们的感情就彻底的结束了。

这里要说下高适为什么不救李白?首先来说,李白当时背负着谋反的大罪,他可定要竭尽所能救自己的,但高适却不敢跟李白现在扯上关系。因为新皇帝才刚上台几天,这时候对谋反的事是最为敏感的,而高适的淮南节度使这个职位是管控京杭大运河跟淮南富庶之地的钱粮盐铁,这是大唐帝国的命脉。所以,高适现在坐的官位压力很大,一不小心就惹火烧身。

当时的高适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的祖父曾经是开国武将,到叔伯这辈开始家道中落,自己前半生郁郁不得志,现在好不容易慢慢崛起。高适现在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如果一旦跟李白扯上一点谋反的关系,那么高适的整个家族必然会跌落无底深渊。

再说高适有没有能力救李白?按照当时高适的处境是真的没办法救李白的,因为李白是被李璘牵扯上了谋反的罪名,这对高适来说等于一个烫手的山芋。并且高适曾经得罪过李辅国,如果高适去救李白,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政敌抓住把柄,而这更不利于李白。

与其火中取栗两败俱伤,不如先维持现状,省的到时候李白成了被肃宗第一个杀鸡儆猴的对象,那时候的李白才是没有一点生还的余地。

后来也证明高适的不理不睬是对的,一个参与了谋反的社会名人没有被杀头,只是被流放,这已经算是最好的惩罚了。

综上所述,李白和高适的绝交起因算是两人的政治眼光不同,而高适对李白的处境也是无能为力,他要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命运,如果为了李白一人导致整个家族没落,他真的无颜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因此他只能狠心放弃李白。

而李白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政治敏感度极差,他也无法考虑到高适当时的处境,在自己深陷牢狱的情况下,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对自己见死不救,做出绝交的反应也很正常。

因此,这两人的绝交不能怪谁对谁错,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高适为名门之后,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高适为仕途而并未搭救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永王幕府辅佐,但是受永王意图割据叛乱影响,曾经为永王李璘做过多篇歌功颂德的诗篇的李白也被朝廷视为是“附逆”,因此,永王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在浔阳被捕下狱,他不得不向朝中旧友求救。但是好友高适与他划清界限不愿

  • 高适为什么不能和李白杜甫一起家国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高适

    高适:伟大的边塞诗人代表李白:诗仙,诗侠、酒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三位的历史评价来看,这三位的性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很难说完全认同,每个人的性格又会多多少少影响他的为人处世和做事风格。历史上三人最大的冲突点:为什么高适在讨伐永王后不能照固一下李白,而

  •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大诗人,杜甫被贬,李白被流放,高适平步青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高适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流放,还有一个从此平步青云。和高适相比,李白,杜甫只是空有理想的诗人,而高适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公元756年七月,刚到四川还没退位的唐玄宗李隆基曾下发了一道诏令,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这个命令玄宗完全是为了制衡太子。江陵这个地方有大量来自江

  • 为什么高适对朋友两种态度:没及时解救李白而资助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高适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高适为什么会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高适

    前一阵子,我写了篇《李白为什么会站错队》的文章,分析了李白性格上的三个缺陷,正是这三个缺陷,才让他在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之争中,选错了拥戴对象,站错了队伍,后被押入大牢,险些丢掉性命。相反,他的好友高适尽管比他还小三岁,一生屡遭坎坷,屡试不第,后来从军,跟随大将哥舒翰,坚决拥护李亨称帝,时来运转,步步

  • 历史上王君可,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君可

    王君可是《隋唐演义》里飞出耀眼的人物,贾家楼四十六兄弟结义的老六,瓦岗寨五虎上将之一。一身关公标配:面如重枣,美髯垂胸,青龙偃月刀,胯下枣红马,沈着鹦哥绿战袍,人称“大刀王君可”。归唐后,死在薛仁贵征东的路上。在历史上王君可原型王君廓,不仅不是英雄,还是卑鄙无耻的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君廓穷人出

  • 王君可的手下偷了秦琼的马,王君可不仅赔马,还送秦琼一个好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王君可

    秦琼在中国人眼中,应该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就算有人不知道秦琼的名字,也一定会看到过秦琼在民间的形象,那就是拿着双锏的那位威武的“门神”。当然,历史上真实的秦琼跟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有区别的,而秦琼之所以能够成神,主要靠的是小说演义的功劳,而非历史原型。可见,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更受欢迎的,一个“秦二爷”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陆贽

    引言自古明君大多渴求清廉的大臣。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有许多,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今人拍成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清官陆贽,位至宰相,虽然曾被人短暂诬陷,但还是得到了朝廷一生的信任。陆贽没有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有名,但是清

  • 唐五代时期,唐代文人对陆贽及其奏议文的态度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陆贽

    根据文献记载,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的载引主要集中于《旧唐书》中。《旧唐书》所载陆贽奏议文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首先,《旧唐书》载引陆贽奏议文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陆贽自少起便“特立独行,颇勤儒学”,继而十八岁登进士科,可谓少富才华并“特承德宗重顾”。陆贽作为中唐贤相,

  • 南宋时期,对陆贽奏议文的接受如何?是否是鼎盛发展阶段?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陆贽

    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范围极为宽广,上至帝学讲筵,下至文人纵览,皆呈现出盛况空前之风貌。探讨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情况,首先要对其在南宋时期的版本、注本及刊刻情况进行梳理,这是文本流传的基本要求,亦是对该文本的接受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还以帝学荐书的身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