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适为名门之后,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高适为仕途而并未搭救

高适为名门之后,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高适为仕途而并未搭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雅俗共赏容 访问量:4002 更新时间:2023/12/8 20:58:34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永王幕府辅佐,但是受永王意图割据叛乱影响,曾经为永王李璘做过多篇歌功颂德的诗篇的李白也被朝廷视为是“附逆”,因此,永王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在浔阳被捕下狱,他不得不向朝中旧友求救。但是好友高适与他划清界限不愿施以援手,最终在李白妻子宗氏的奔走之下,在宰相崔涣和宋若思的营救下,李白终于免于一死,只是流放夜郎。那么,作为昔日好友,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朝廷重臣高适为何见死不救,甚至为了避嫌烧毁了他与李白之间的一些书稿信件?

高适出身贫寒,凭借才华终成大器

高适是盛唐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年间诗人中的位高权重者。《旧唐书》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入仕前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与李白、杜甫有深交,三人还曾同游多日。高适虽家境贫寒,虽然多次仕途不顺,却没有放弃上进之心,并利用在名将哥舒翰幕府下任职的机会,给唐玄宗留下深刻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跟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在唐玄宗打算分封诸子为节度使,用以平叛的时候,极力劝阻未果。后来,永王李璘趁机东巡发动叛乱企图割据东南,高适又适时地站了出来,为唐玄宗分析了形势,断定一定能消灭李璘叛军。唐肃宗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一下子把他提拔成了朝廷重臣,诏令他与其他几路兵马联合讨伐李璘。

李白受永王叛乱牵连下狱,向高适救援未果

在浔阳被捕下狱后,李白很快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自己和妻子宗氏都积极向各方求援,鉴于好友高适已经得到唐玄宗重用,李白写《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诗托人带出并转交高适求助。据说高适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烧毁了自己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高适年谱》中明确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反倒是交情没有那么深的宰相崔涣和宋若思动了恻隐之心,向皇帝求情说明李白对永王叛乱并不知情,最终使得李白免于一死。

高适

从史料看,高适功成名就后,除了对李白见死不救外,对其他旧友还是很念旧情的,以同时期在成都避难的好友杜甫为例,高适曾多次接济生活困顿的杜甫,杜甫对此甚为感激,多次为高适写下诗篇致谢。

这样一来,高适对李白的处境不闻不问,甚至还专门烧毁了自己与李白的所有信函,只能用高适身份发达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思想肯定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愿意为义气而自毁前程来解释了。李白犯下的罪相当于造反,在古代可是要诛九族的。李白是叛逆者的文人,而好友高适却是讨逆军的将军,二个完全对立的阵营。如果讨逆者就解救叛军必当叛逆处理,会引火烧身,影响自己的仕途。其二高适曾经救过他一次,这是第二次,而且这次的失误实在太大,这次得战争是李璘和唐玄宗的较真,而李白也只是这场政治战争中的牺牲品而已。值得一提的是,高适家境贫苦,却是名门之后,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虽然到了高适这代家境中落,但是,高适光照门楣的愿望从未改变,好不容易得到唐玄宗唐肃宗的信任官居节度使,高适不愿意为李白这样的谋逆重犯说情,是担心政治斗争残酷,担心自己求情会授人话柄,对自己的仕途不利。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高适为什么不能和李白杜甫一起家国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高适

    高适:伟大的边塞诗人代表李白:诗仙,诗侠、酒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三位的历史评价来看,这三位的性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很难说完全认同,每个人的性格又会多多少少影响他的为人处世和做事风格。历史上三人最大的冲突点:为什么高适在讨伐永王后不能照固一下李白,而

  •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大诗人,杜甫被贬,李白被流放,高适平步青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高适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流放,还有一个从此平步青云。和高适相比,李白,杜甫只是空有理想的诗人,而高适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公元756年七月,刚到四川还没退位的唐玄宗李隆基曾下发了一道诏令,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这个命令玄宗完全是为了制衡太子。江陵这个地方有大量来自江

  • 为什么高适对朋友两种态度:没及时解救李白而资助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高适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高适为什么会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高适

    前一阵子,我写了篇《李白为什么会站错队》的文章,分析了李白性格上的三个缺陷,正是这三个缺陷,才让他在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之争中,选错了拥戴对象,站错了队伍,后被押入大牢,险些丢掉性命。相反,他的好友高适尽管比他还小三岁,一生屡遭坎坷,屡试不第,后来从军,跟随大将哥舒翰,坚决拥护李亨称帝,时来运转,步步

  • 历史上王君可,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君可

    王君可是《隋唐演义》里飞出耀眼的人物,贾家楼四十六兄弟结义的老六,瓦岗寨五虎上将之一。一身关公标配:面如重枣,美髯垂胸,青龙偃月刀,胯下枣红马,沈着鹦哥绿战袍,人称“大刀王君可”。归唐后,死在薛仁贵征东的路上。在历史上王君可原型王君廓,不仅不是英雄,还是卑鄙无耻的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君廓穷人出

  • 王君可的手下偷了秦琼的马,王君可不仅赔马,还送秦琼一个好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王君可

    秦琼在中国人眼中,应该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就算有人不知道秦琼的名字,也一定会看到过秦琼在民间的形象,那就是拿着双锏的那位威武的“门神”。当然,历史上真实的秦琼跟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有区别的,而秦琼之所以能够成神,主要靠的是小说演义的功劳,而非历史原型。可见,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更受欢迎的,一个“秦二爷”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陆贽

    引言自古明君大多渴求清廉的大臣。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有许多,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今人拍成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清官陆贽,位至宰相,虽然曾被人短暂诬陷,但还是得到了朝廷一生的信任。陆贽没有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有名,但是清

  • 唐五代时期,唐代文人对陆贽及其奏议文的态度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陆贽

    根据文献记载,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的载引主要集中于《旧唐书》中。《旧唐书》所载陆贽奏议文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特点:首先,《旧唐书》载引陆贽奏议文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陆贽自少起便“特立独行,颇勤儒学”,继而十八岁登进士科,可谓少富才华并“特承德宗重顾”。陆贽作为中唐贤相,

  • 南宋时期,对陆贽奏议文的接受如何?是否是鼎盛发展阶段?

    历史人物编辑:小徐视角标签:陆贽

    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范围极为宽广,上至帝学讲筵,下至文人纵览,皆呈现出盛况空前之风貌。探讨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情况,首先要对其在南宋时期的版本、注本及刊刻情况进行梳理,这是文本流传的基本要求,亦是对该文本的接受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还以帝学荐书的身份受

  • 陆贽:古代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陆贽

    陆贽,字敬舆,唐代著名政论家、骈文家,世称陆宣公。陆贽为人雄才伟略,撰文锦心绣口,其制诰奏议被后世奉为圭臬。陆贽少负盛名,进士及第之时年岁尚浅,且初仕之路较为顺遂。直至“泾原兵变”起,唐德宗对其依赖程度愈加深厚,无论是制诰起草,亦或是政论上书,皆挽救岌岌可危之时局于水火之中,实不负中唐贤相之称。然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