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适的诗多写边塞生活、直抒胸臆,有汉魏之风

高适的诗多写边塞生活、直抒胸臆,有汉魏之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雅俗共赏容 访问量:2329 更新时间:2023/12/8 15:38:16

高适(700年——765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载(752年),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而像《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或抒发友情和别意,或向往隐居生活,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这类诗中也有一些企羡功名富贵和吹捧达官贵人之作,并无可取。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如《宋中十首》,以及某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如《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赴彭州山行之作》,也颇有佳句。

高适

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殷璠《河岳英灵集》也称许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王士祯指出高诗风格为“悲壮而厚”。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

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748年)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标签: 高适

更多文章

  • 关于天宝战争的胜负,高适的说法为何与史书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高适

    天宝战争是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唐朝与藩属国南诏国。史书上记载这场战争以唐朝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所以在历史上评价很低。它被认为最早暴露了唐朝国力的衰弱,也是杨国忠当宰相穷兵黩武和朝廷腐败的证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正统史书上对这场战争大加批判,是从各个层面证明了主持这场战争的杨国忠

  •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关系是怎么样的?为什么高适要和李白绝交?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高适

    先解释下,高适和杜甫并没有绝交,在太子李享篡位成功后,杜甫的政治嗅觉也是迂腐得要命,竟然在奏书上骂肃宗是桀纣,然后杜甫也被肃宗给贬了。但高适那时候因为站对了队伍被任彭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他还时常的接济杜甫,而杜甫也对高适心怀感激,经常写诗赞美高适。而杜甫跟高适和李白之后成了“三角恋”关系一样,一边给

  • 高适为名门之后,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高适为仕途而并未搭救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高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永王幕府辅佐,但是受永王意图割据叛乱影响,曾经为永王李璘做过多篇歌功颂德的诗篇的李白也被朝廷视为是“附逆”,因此,永王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在浔阳被捕下狱,他不得不向朝中旧友求救。但是好友高适与他划清界限不愿

  • 高适为什么不能和李白杜甫一起家国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高适

    高适:伟大的边塞诗人代表李白:诗仙,诗侠、酒仙,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性格决定命运,从以上三位的历史评价来看,这三位的性格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很难说完全认同,每个人的性格又会多多少少影响他的为人处世和做事风格。历史上三人最大的冲突点:为什么高适在讨伐永王后不能照固一下李白,而

  •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大诗人,杜甫被贬,李白被流放,高适平步青云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高适

    一场皇室内斗,三位盛唐伟大的诗人,一个被贬,一个被流放,还有一个从此平步青云。和高适相比,李白,杜甫只是空有理想的诗人,而高适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公元756年七月,刚到四川还没退位的唐玄宗李隆基曾下发了一道诏令,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这个命令玄宗完全是为了制衡太子。江陵这个地方有大量来自江

  • 为什么高适对朋友两种态度:没及时解救李白而资助杜甫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高适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高适为什么会被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高适

    前一阵子,我写了篇《李白为什么会站错队》的文章,分析了李白性格上的三个缺陷,正是这三个缺陷,才让他在太子李亨和永王李璘之争中,选错了拥戴对象,站错了队伍,后被押入大牢,险些丢掉性命。相反,他的好友高适尽管比他还小三岁,一生屡遭坎坷,屡试不第,后来从军,跟随大将哥舒翰,坚决拥护李亨称帝,时来运转,步步

  • 历史上王君可,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杨峰品车标签:王君可

    王君可是《隋唐演义》里飞出耀眼的人物,贾家楼四十六兄弟结义的老六,瓦岗寨五虎上将之一。一身关公标配:面如重枣,美髯垂胸,青龙偃月刀,胯下枣红马,沈着鹦哥绿战袍,人称“大刀王君可”。归唐后,死在薛仁贵征东的路上。在历史上王君可原型王君廓,不仅不是英雄,还是卑鄙无耻的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王君廓穷人出

  • 王君可的手下偷了秦琼的马,王君可不仅赔马,还送秦琼一个好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王君可

    秦琼在中国人眼中,应该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就算有人不知道秦琼的名字,也一定会看到过秦琼在民间的形象,那就是拿着双锏的那位威武的“门神”。当然,历史上真实的秦琼跟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有区别的,而秦琼之所以能够成神,主要靠的是小说演义的功劳,而非历史原型。可见,小说中的秦琼还是更受欢迎的,一个“秦二爷”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点吧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陆贽

    引言自古明君大多渴求清廉的大臣。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有许多,包拯、海瑞、纪晓岚,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今人拍成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等。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清官陆贽,位至宰相,虽然曾被人短暂诬陷,但还是得到了朝廷一生的信任。陆贽没有包拯、海瑞、纪晓岚那么有名,但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