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英明的武则天为何放任酷吏来俊臣作恶,为何最后又借小事杀他

英明的武则天为何放任酷吏来俊臣作恶,为何最后又借小事杀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神秘天策上将 访问量:2579 更新时间:2023/12/21 10:59:45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聪明而又不乏英明的人,但是在她当皇帝的初期,却大搞告密政治及酷吏政治。这两种政治,冤枉了不少人,害死了不少人。而施行这两种政治的来俊臣周兴等人,更是公认的奸险小人。就算一个平庸的君,都能看出他们的奸恶。为什么作为一代明君的武则天,却居然看不出,反而对他们如此信任重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搞清楚,武则天为什么要搞告密政治和酷吏政治。

武则天知不知道这两种政治属于通常意义上的“乱政”“暴政”?知道。武则天知不知道应该“亲贤臣,远小人”?知道。知道她为什么还要这么干?武则天就是要这么干。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是她把皇位从她的夫家那里夺过来自己坐上的。武则天做的这件事,有非常多与正统观念相悖的东西,比如篡位,比如后宫干政等等。武则天虽然当了皇帝,但是议论她的人还非常多,不服她的人还非常多,想把她从皇帝宝座上掀下来的人还非常多。武则天不可能等到十年八年干出政绩以后,大家认可她。在武则天看来,可能等不到十年八年,她就已经被别人赶下台来了。要想坐稳皇位,唯有实施告密,任用酷吏。而作为酷吏,没有人比来俊臣更恰当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来俊臣没有做人底线,没有道德标准,他唯一的标准就是武则天。只要是武则天交办的事情,只要是武则天打击的人,或者是他认为这是对武则天不利的,他就义无反顾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彻底。

(来俊臣塑像)

第二,来俊臣可以制造恐怖,带来高压政治。来俊臣那些可怕的刑具,来俊臣扩大打击面,实施长幼连坐灭族的方式,来俊臣那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颐指气使,能够产生一种高压恐怖效果。让别人不敢随便说话,让别人不敢申辩,唯有接受。武则天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狄仁杰是武则天朝最受器重的大臣,狄仁杰就是最明白来俊臣的方式,以及武则天为什么要任用来俊臣的。当来俊臣把他抓起来,还没对他动刑,他就全部接受。来俊臣因为他全部接受,就等着问斩,于是便放松了对他的看守。狄仁杰得以把信传出去,让他儿子去武则天那里告状。武则天后来把他放出来后,问他,既然无罪,为什么要认罪。狄仁杰说,我不认罪,早就被打死在里面了。武则天认为他说得对。但武则天虽然认为他说得对,却并没有惩罚来俊臣。而且狄仁杰也没有揪住不放,一定要武则天处罚来俊臣。因为狄仁杰明白,来俊臣就是武则天故意安排的酷吏。

第三,来俊臣这样的人,可以为武则天挡箭,为武则天挡污水。来俊臣因为是真奸邪,是真小人。因此武则天利用来俊臣来排斥异己的时候,大家都会把罪责安放在来俊臣身上。认为这些事,都是来俊臣干的。武则天是圣明的,只不过她被“蒙蔽圣听”而已。而且,很多被来俊臣打击了的人,都会想办法去找武则天申述。武则天一般都会为那些真正冤枉又服从自己的人申冤(比如狄仁杰之类的)。这样一来,所有的罪责都会推到来俊臣身上,所有的功劳都会记在武则天身上。而且来俊臣还有一个好处,他不委屈。他按照武则天的想法来处罚了那些人,武则天却为那些人平反,这得多委屈啊!不,来俊臣不委屈。这也是武则天最喜欢他的地方,所以武则天一直保护着来俊臣。

到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则天已经坐稳了皇位,也再没有人敢公开对她评头品足的时候,武则天觉得她可以结束告密政治和酷吏政治了,于是她不再保护来俊臣,把他正法,还把他灭族。而做这件事,让武则天再一次获取民心,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戴。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标签: 来俊臣

更多文章

  • 来俊臣,身为武则天相信的宠臣,为何被处死前被用木球堵嘴?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来俊臣

    “如酷吏丘神勣、来子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鱼承晔、王景昭、索元礼、傅游艺、王弘义、张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止、郭霸、李仁敬、皇甫文备、陈嘉言等,其身已死,自垂拱已来,枉滥杀人,有官者并令削夺。”来俊臣正是武周时期的著名酷吏,最后却因为被人告发而惨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来俊臣于公元651年出生

  • 来俊臣诬陷狄仁杰造反,狄仁杰二话不说便承认,武则天知道后懵了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想要改朝换代,当然需要清理一大帮子唐朝的旧臣,可是她所创立的大周本身就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唐朝的旧臣,要想一次性把这么一大帮子人给清理掉,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如果青黄不接的话,对刚刚建立的大周王朝也是一件不小的事情。所以武则天选择了一部分一部分地清理,需

  • 武则天的酷吏来俊臣有师傅吗?有,还是一个进口货!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画像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男权社会,女人掌权,大唐的老百姓也咽不下这口气。话虽这么说,真敢公开叫板的却不多。所以跳出来说“不”的徐敬业,不满百日就被灭了,只留下一纸脍炙人口的《讨武曌檄》。唐代文物吓得也不轻,看谁都像是造反的。“疑天下人多图己”,武则天便在全国发起“举报”运动,把敌人消

  • 来俊臣和武承嗣陷害狄仁杰,为何武则天表示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改李唐为武周,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很大,在历史上形成了极大的争议,至今也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关注。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事情,很多地方受到文人史学界的批判。其中任用以来俊臣、周兴为代表的酷吏治国,一直是后世学者们争议的焦点。这些酷吏治国是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排除

  • 高适写在墙上的一首“错诗”,被不知名路人改一字,成了一首妙诗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高适

    有个成语叫一字之师,指的是旁人给改一个字,让原来的作品更好。这个成语出自北宋文人陶岳编著的《五代史补》,讲的是这样一段雅事:当年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写了一首名为《早梅》的诗,诗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去找大诗人郑谷品鉴,对方于是将他的“数枝梅”改成了“一枝梅”。虽只改了一个字,却让整首诗

  • 大唐诗人无数,都希望用才华敲开官场进阶之门,只有高适如愿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打工人清清标签:高适

    唐朝人薛用弱记载了一段诗坛佳话,史称“旗亭画壁”。唐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人交情甚笃,但也互相不服气。有一日天气寒冷,下着小雪,三人相约一起去酒楼,赊酒小聚。忽然碰到有十几个梨园子弟上楼来,聚会宴饮。三人起身离席,围着一个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三人约定打赌,看这些梨园子弟吟唱谁的诗词

  • 李白风光时,高适陪伴穷游天下,李白入狱立刻翻脸,哪门子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高适

    平时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小学同学和高中同学成了大学同学,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生活就是一个圈。而唐朝文坛中也存在很多这种圈子,唐朝诗人们的友情更是一个圈,有时候比圈都要复杂。随便从唐朝挑出几个名人,他们的友情故事就足够令人吃惊。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为了追随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就为了跟李白面基,这难

  • 高适:他出身寒门命运多舛,却打好一手烂牌功名双收,逆袭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吧唧历史标签:高适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塞,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地方,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埋葬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但就是这样的苦寒之地,却孕育出了无数令人折服的边塞诗人,他们挥舞着手中之笔,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作。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官做得最大,并被封为渤海侯的高适。高

  • 高适:只想和李白杜甫游天下,时势却逼我带兵打仗,最终拜将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高适

    开元十九年的秋天,落叶纷飞,天气渐冷。高适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塞外的路程。许是塞外与盛唐的热闹街市大不相同,一路上秋风卷着火红的枫叶,高适的内心多少也有点远离故乡的悲凉。到达塞外的那个秋冬,他写下了著名的《营州歌》。他开篇便说了那营州少年郎独爱原野,纵马驰骋狩猎城下,饮好酒千杯不醉,十岁小儿能纵马奔驰。

  • 李白和高适,一起远游天下,为何最终恩断义绝?

    历史人物编辑:郭社栓说史标签:高适

    唐朝时期,出现了极为巅峰的文化时期,相比宋朝,唐朝并不差什么。不可否认的是,唐朝时期仍然出现了很多厉害的人物,在文化方面也不例外。人们对唐诗肯定是不陌生的,之所以叫做唐诗,就是因为唐朝诗人是非常厉害的。在历史上,诗篇的巅峰时期,就是唐朝。唐朝出现了很多厉害的诗人。比如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