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会做官的人,有多会说服人?看武则天杀来俊臣的故事,思维大提升

会做官的人,有多会说服人?看武则天杀来俊臣的故事,思维大提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郑玉佼 访问量:922 更新时间:2023/12/21 9:20:25

697年,武则天下令将一代名相李昭德和酷吏来俊臣斩首弃市。愤怒的百姓冲向刑台,争相去剐来俊臣的肉,甚至有人张嘴咬下他的皮肉,很快就把来俊臣的肉割得丝毫不剩。

等人们发泄完心中的仇恨以后,竟看到李昭德的尸首早已被人收敛在一旁,还用一张席子盖了起来,百姓、官员无不感慨:“公道自在人心!”百姓们甚至高兴地在大街上拍手庆贺说:“今后终于可以贴着席子安心睡觉了。”

来俊臣阴险刻毒,诡谲奸诈、是个凶险邪恶的小人,曾因犯奸盗罪被捕入狱,但他善于告密,罗织罪名,得到武则天的破例接见。武则天发现来俊臣此人正是自己打击异己,剿灭反对她专权称帝的好帮手,便对来俊臣大肆提拔,引为心腹。

来俊臣为了博取武则天的信任,想尽办法,为反对武则天的臣子罗织罪名,制造各种残酷刑具逼供,大兴刑狱,动辄牵连千余家;后来,来俊臣不仅为反对武则天的臣子罗织罪名,还以权谋私,陷害忠臣,打击异己,夺人妻女,一时之间,朝臣、百姓噤若寒蝉,谈来俊臣色变。

来俊臣罪恶滔天,而且贪色成性,他曾强夺一个参军同僚的妻子,并霸占了他的母亲,但无人敢说话,还曾威逼强娶了太原王庆诜的女儿。为了得到西番酋长大将军阿史那斛瑟罗的十个婢女,来俊臣便诬告阿史那斛瑟罗谋反。

在当时,来俊臣仗势贪求女色,大肆罗织、牵连官民百姓,官民妻妾但凡有漂亮的,他都要千方百计夺取;有时指使人罗织罪名告发某人,然后假传武则天命令夺取他的妻妾,前后罗织罪名杀人不计其数。

来俊臣为了夺人妻女,他还特意登记姓名,按顺序夺取他们的妻妾,他自称才能可比石勒。就连著名宰相狄仁杰都遭到他的构陷被下狱,多亏狄仁杰富有智慧,这才保住了性命和家族,但另一位宰相李昭德就没这么幸运了。

李昭德担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当廷参奏来俊臣和其他酷吏枉法,大挫酷吏的气焰。来俊臣和其他同党视李昭德为眼中钉,肉中刺,伺机构陷,弹劾李昭德。

又因李昭德也反对武则天传位给侄子武三思武承嗣,又和武三思、武承嗣结下怨仇,武三思、武承嗣便屡屡在武则天面前说李昭德的坏话,引得武则天对李昭德起疑。697年,来俊臣和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一同诬告李昭德谋反,本已猜疑李昭德的武则天,下令把李昭德逮捕入狱论斩。

除了武则天,来俊臣已经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了,不仅陷害臣民百姓,还罗织罪名诬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甚至诬告皇嗣李旦及庐陵王李显与南北衙禁卫军一同谋反。

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和李氏诸王见来俊臣对自己也下手了,于是武、李两家联手对付来俊臣,告发来俊臣谋反。之前大臣们摄于来俊臣有武则天撑腰,都敢怒不敢言,这时见武、李两家联合出手,便掀起参奏来俊臣的大潮。

来俊臣被关进监狱后,有司衙门都懒得审理,也效仿来俊臣审别人的方法,给他编了一通谋反的罪状,上奏武则天,请求武则天立刻处死来俊臣。

但奏章已经给武则天送去了三天,还是不见批复。武、李两家和大臣们一看武则天迟迟不批复,了解到武则天是想赦免来俊臣。这下大家伙可急眼了,他们都明白,如果这次不除掉来俊臣,等来俊臣被赦免后,自己就会被他除掉。

武三思、武承嗣劝说张昌宗兄弟给武则天吹枕头风,太平公主亲自劝她老娘,大臣们也苦口婆心上奏必须处死来俊臣的理由,但武则天就是不肯下诏令。甚至还说:“来俊臣也是对大周有功之人。”

这下大家伙傻眼了,暗想除来俊臣不成,自己反倒要受屠戮了。就在大家绝望之时,吉顼出马了。吉顼曾深受武则天信任,还担任过宰相,他为人灵活,但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走的很近,所以名声不太好。

吉顼也想除掉来俊臣,但他深知来俊臣是武则天的鹰犬,其他人参奏来俊臣的理由,都足以引起武则天的杀心。有一天,武则天游览宫廷园林时,吉顼牵着马陪玩,这时武则天便问吉顼,宫外对来俊臣有何言论。

吉顼脑瓜子灵活,他不说来俊臣做了多少坏事,残杀了多少忠良,因为这些事触及不到武则天的利益,甚至对武则天而言,有益无害。吉顼迂回了一下,说:“百姓们都在猜疑,为何处死来俊臣的奏章迟迟不肯批复。”

武则天说:“来俊臣有功于国家,我正在考虑这件事。”

吉顼说:“来俊臣为非作歹,诬陷好人,被他迫害致死的人不计其数,百姓们都恨透了他。但朝廷一直不肯处死他,现在百姓们都在猜疑朝廷。”

吉顼的言外之意是说:“来俊臣十恶不赦,百姓们都恨他,您一直不批复,百姓们肯定猜疑您,本来百姓只是恨来俊臣,但您不杀来俊臣,百姓就会认为来俊臣做的坏事都是您主使的。”

武则天多聪明啊,一听吉顼这么一分析,赶紧和来俊臣保持距离,撇清关系,马上批准处死来俊臣。在武则天得知来俊臣的肉被百姓割光以后,为了彰显自己的英明,又下诏指责来俊臣的罪恶,还下旨说:“诛灭来俊臣全家族,抄没家产,以解百姓的愤恨。”

武则天这甩锅的方法高吧,先是利用来俊臣对付反对自己的大臣,再杀了来俊臣洗白自己,不愧是老谋深算。而吉顼正是窥破了武则天这层心理,加以利用,成功除掉来俊臣。

标签: 来俊臣

更多文章

  • 英明的武则天为何放任酷吏来俊臣作恶,为何最后又借小事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神秘天策上将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聪明而又不乏英明的人,但是在她当皇帝的初期,却大搞告密政治及酷吏政治。这两种政治,冤枉了不少人,害死了不少人。而施行这两种政治的来俊臣与周兴等人,更是公认的奸险小人。就算一个平庸的君王,都能看出他们的奸恶。为什么作为一代明君的武则天,却居然看不出,反而对他们如此信任重用呢?要

  • 来俊臣,身为武则天相信的宠臣,为何被处死前被用木球堵嘴?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来俊臣

    “如酷吏丘神勣、来子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鱼承晔、王景昭、索元礼、傅游艺、王弘义、张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止、郭霸、李仁敬、皇甫文备、陈嘉言等,其身已死,自垂拱已来,枉滥杀人,有官者并令削夺。”来俊臣正是武周时期的著名酷吏,最后却因为被人告发而惨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来俊臣于公元651年出生

  • 来俊臣诬陷狄仁杰造反,狄仁杰二话不说便承认,武则天知道后懵了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想要改朝换代,当然需要清理一大帮子唐朝的旧臣,可是她所创立的大周本身就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唐朝的旧臣,要想一次性把这么一大帮子人给清理掉,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如果青黄不接的话,对刚刚建立的大周王朝也是一件不小的事情。所以武则天选择了一部分一部分地清理,需

  • 武则天的酷吏来俊臣有师傅吗?有,还是一个进口货!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画像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男权社会,女人掌权,大唐的老百姓也咽不下这口气。话虽这么说,真敢公开叫板的却不多。所以跳出来说“不”的徐敬业,不满百日就被灭了,只留下一纸脍炙人口的《讨武曌檄》。唐代文物吓得也不轻,看谁都像是造反的。“疑天下人多图己”,武则天便在全国发起“举报”运动,把敌人消

  • 来俊臣和武承嗣陷害狄仁杰,为何武则天表示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来俊臣

    武则天改李唐为武周,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很大,在历史上形成了极大的争议,至今也受到很多历史学者的关注。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事情,很多地方受到文人史学界的批判。其中任用以来俊臣、周兴为代表的酷吏治国,一直是后世学者们争议的焦点。这些酷吏治国是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排除

  • 高适写在墙上的一首“错诗”,被不知名路人改一字,成了一首妙诗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高适

    有个成语叫一字之师,指的是旁人给改一个字,让原来的作品更好。这个成语出自北宋文人陶岳编著的《五代史补》,讲的是这样一段雅事:当年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写了一首名为《早梅》的诗,诗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去找大诗人郑谷品鉴,对方于是将他的“数枝梅”改成了“一枝梅”。虽只改了一个字,却让整首诗

  • 大唐诗人无数,都希望用才华敲开官场进阶之门,只有高适如愿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打工人清清标签:高适

    唐朝人薛用弱记载了一段诗坛佳话,史称“旗亭画壁”。唐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人交情甚笃,但也互相不服气。有一日天气寒冷,下着小雪,三人相约一起去酒楼,赊酒小聚。忽然碰到有十几个梨园子弟上楼来,聚会宴饮。三人起身离席,围着一个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三人约定打赌,看这些梨园子弟吟唱谁的诗词

  • 李白风光时,高适陪伴穷游天下,李白入狱立刻翻脸,哪门子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高适

    平时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小学同学和高中同学成了大学同学,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生活就是一个圈。而唐朝文坛中也存在很多这种圈子,唐朝诗人们的友情更是一个圈,有时候比圈都要复杂。随便从唐朝挑出几个名人,他们的友情故事就足够令人吃惊。比如李白和杜甫,杜甫为了追随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就为了跟李白面基,这难

  • 高适:他出身寒门命运多舛,却打好一手烂牌功名双收,逆袭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吧唧历史标签:高适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塞,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地方,那里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埋葬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但就是这样的苦寒之地,却孕育出了无数令人折服的边塞诗人,他们挥舞着手中之笔,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作。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官做得最大,并被封为渤海侯的高适。高

  • 高适:只想和李白杜甫游天下,时势却逼我带兵打仗,最终拜将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高适

    开元十九年的秋天,落叶纷飞,天气渐冷。高适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塞外的路程。许是塞外与盛唐的热闹街市大不相同,一路上秋风卷着火红的枫叶,高适的内心多少也有点远离故乡的悲凉。到达塞外的那个秋冬,他写下了著名的《营州歌》。他开篇便说了那营州少年郎独爱原野,纵马驰骋狩猎城下,饮好酒千杯不醉,十岁小儿能纵马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