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憋屈死的尉迟敬德,当你对领导有怨气时,教你四招合理发泄

憋屈死的尉迟敬德,当你对领导有怨气时,教你四招合理发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霓裳旅游 访问量:4772 更新时间:2023/12/7 10:22:47

憋屈死的尉迟敬德,当你对领导有怨气时,教你四招合理发泄

他就像是领导的受气包,上星期马部长训了他好几次。

他知道有许多事,马部长纯粹是拿他撒气。

就像浙江一个项目谈崩的事。

一开始,浙江的赵总提出本月月末来一趟,把谈了半年的合同签了。但是不知为什么,直到月底也没来。小郑专门负责这件事,一直在催问赵总怎么还不来。

肯定是有人截胡了,小郑工作经验虽然浅,但他也能看出来。

但是马部长就是不依不饶,项目没谈成,怒气一直不消,反反复复把小郑训了好几次,说他不会联络,有些情况没沟通好。又说他应该多去浙江几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

批评得要说全不在理吧,也不是。小郑自忖沟通方面他确实做得不是很好,这个项目如果马部长亲自出马,可能不会败得这么莫名其妙。

但小郑感觉很不好。

第一,马部长明知道自己沟通能力不太行,还指派自己专门负责联络,这首先是你领导的责任。

第二,马部长心胸太狭窄,项目没谈成就没谈成呗,还能因为谈崩一次就不过了?老是拿别人撒气,这领导真不好处。

第三,马部长是乌鸦趴煤上,只看见别人黑没看见自己黑。我是做得不好,你不反思反思你的工作统筹?哪有一个项目失败了全怪一线工作人员。

第四,我小郑好歹也跟你这么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就这么不给我面子?

小郑说,他的解决方案有两个:

第一,给马部长承认个错误,说自己真得不行,用真心换来马部长的谅解。

第二,跟马部长硬碰硬,如果他批评自己,就怼回去,当面说出自己的不满。

我说,小郑你别激动,这两个方案都不可取。

第一条,你明知马部长是故意拿你撒气,你还跟他示弱,你这不是自己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不能示弱。

第二条也不科学,跟领导硬怼,你这样是自断退路。

咱不讲道理,先讲个历史故事,真人真事。

或许各位看官也听说过,尉迟敬德的事。

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功臣,位尊望重,唐太宗登基后,把他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并列为四个爵位最高的功臣。

但因为尉迟敬德偏重于军事方面,没能当上宰相,他心里一直有气。不仅对长孙无忌、房、杜三人有怨气,对唐太宗也有怨气。

怎么着?我也是功臣,他们也是功臣,凭什么不让我当宰相?

尉迟敬德自认为当年曾经救过太宗的命,如今待遇没跟上来,心里很不爽。他是个粗人,心里憋不住事,遇到机会就要发作出来。

每次上朝议事,如果遇到自己不认同,他都毫不留情地和长孙、房、杜争辩,吵得脸红脖子粗。

唐太宗很不高兴。

后来一次宫中设宴,有一位不知名的功臣,座位班次排在了尉迟敬德前面,敬德当场就怒了,大骂那人,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前面。

这是皇帝举办的私宴,并不是朝会那么讲究,按理说你忍忍不就过去了?可是敬德心里有气,骂得越来越不像话,让在座的太宗皇帝脸上很挂不住。

江夏王李道宗站出来劝敬德别太计较,结果敬德越劝越怒,反而迁怒于李道宗,举起拳头一拳打到李道宗眼睛上,差点把他打瞎了。

太宗生气地拂袖而去,此后再也不理尉迟敬德,言不听计不从,大事也不带他。尉迟敬德就这样坐了十几年冷板凳,在家里赋闲,一直到去世。

这事说到底还是太宗有涵养,换作明太祖朱元璋那样的,十个尉迟敬德也不够杀得。

说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和领导硬怼。

在管理关系上,领导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他的话语权比下属要高,硬怼是以弱碰强,不管有理没理,这样做都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示弱也不行,硬怼也不行,小郑就只能干受气?这也不是个办法。

下面奉上干货。对领导有怨气,究竟怎么办?四条。

{!--PGC_COLUMN--}第一,转移注意力。如果已经搞清楚领导做一些事,不是刻意针对你,那就不要一直纠结,或训或骂,可能是领导自己的情绪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该干嘛干嘛,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

可能过一段时间,领导的火气自然消散了,你也自然而然地度过痛苦期了。

很多情况下,领导把原因已经看得很透了,他反复地敲打你,或许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态度。

然后,再在比较私人的场合,和领导谈一谈,剖析一下自己的失误。同样要记住一点,不能以承认错误、痛心疾首的态度去谈,要以向领导请教的姿态去谈,这样更能勾起领导的认同。

三、摆清楚自己的定位。这一招,专门针对一些自视过高的人,特别像小郑这样的。不要把自己在领导眼里的地位过高估计。

尉迟敬德高不高?你立过的功,都是过去式了。哪怕是救命之恩。如果你一直拿着过去的功劳,要求领导现在对你高看一眼,那我负责任地告诉你,百分之百的领导都会很反感。

要放低姿态。

领导面对的压力很多,面对的人也很多,面对的关系也很多,不可能对你一直保持很好的态度。

有时候他说你几句,骂你几句,可能并没有太往心里去。

这你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自己确实不算个啥,所以,当你生气的不要不要的时候,可能领导早就忘了骂你啥了。

就当他突然放了个屁吧,过去就过去了,别太纠结。

四、千万不要背地里发牢骚。对领导有意见,哪怕他确实做错了,你都有杀他的心,切记一条,绝不能背地里发领导的牢骚。只要你说出了口,总会有一天转到领导耳朵里。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你可以放心地冲他们发牢骚。

爹,妈。

憋屈死的尉迟敬德,当你对领导有怨气时,教你四招合理发泄

标签: 尉迟敬德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又一次在重围中联手杀敌,铁槊神箭,合璧无敌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萍爱生活标签:尉迟敬德

    从621年五月十日罗士信收敛裴仁基尸骨、悲叹人生如寄,到622年二月二十五日英勇就义,前后时间不过短短七个多月,似乎他早有预知自己的生命很快结束。名震河北的大刀王君廓率领一千五百多人尚且守城不住,为什么罗士信一定认为他会守得住?成了刘黑闼的阶下囚后,为什么罗士信一再执意求伤?……这似乎是一个谜,有谜

  • 秦琼后人墓碑上记录了尉迟敬德一件丑事,原来猛将也难逃此等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沧海笑标签:尉迟敬德

    引言: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被后世敬仰。他手下有两位猛将是众所周知的,一位是秦琼,一位是尉迟敬德。秦琼和尉迟敬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猛,两人又同时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对于李世民来说两人缺一不可。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李世民曾经因为害怕而无

  • 和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杜同封一千三百户,凌烟阁却无其名!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尉迟敬德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用以瞻怀唐初开国功臣。时间再回溯到十八年(武德九年)前,唐太宗论功封赏:裴寂食实封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户,……徐世绩

  •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何能够流传千古?埋藏着千古一帝内心的恐惧

    历史人物编辑:亦唐历史标签:尉迟敬德

    每逢新春佳节,稍微有点条件的人家都会有在大门两侧张贴门神的传统习俗。门神的形象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至今广为流传的两位门神则是初唐的两位开国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在唐太宗李世民还未登基称帝前这两位就是李世民手下的头号猛将,可以称得上是股肱之臣。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更是专门建造了一座凌烟阁,以此表彰为

  • 尉迟敬德大闹宴席,唐太宗说了什么?竟让对方性情大变,成为智臣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尉迟敬德

    《资治通鉴·唐纪十》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九月,海内晏安,四夷宾服,大唐初显盛世景象,唐太宗在自己的出生地庆善宫,宴请百官。席间,君臣兴致颇高,又是宴乐,又是赋诗,又是一同欣赏《秦王破阵舞》、《九功之舞》。但随后发生的一场冲突彻底败坏了这场宴会的氛围。引发这场冲突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

  • 尉迟敬德富不易妻,留下千古美名,他儿子却因贪色干了一件丑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尉迟敬德

    唐朝开国名将中,尉迟敬德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李世民钦定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尉迟敬德排名第七,而在凌烟阁武将排名中,尉迟敬德则高居第二,仅次于河间王李孝恭。为唐朝打下半壁江山的大唐军神、卫国公李靖,排名还在尉迟敬德之后,而与尉迟敬德齐名的秦叔宝、程知节,更是落后尉迟恭十几个位次,可见他在唐朝地位与

  • “门神”尉迟敬德:三次挽救李渊李世民性命,玄武门之变首席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尉迟敬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我们都知道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皇帝当中,李世民作为一个军事才能非常出众的皇帝,不但能够带兵打仗,而且在政治上也有成就。而在李世民征战多年当中,能够让李世民全身而退,为他保驾护航的这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被世人称作

  • 尉迟敬德冲到李渊面前:太子齐王叛乱,均被诛杀!李渊:我交兵权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一脸杀气地冲到李渊面前,李渊暴怒:“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毫不迟疑地拔出利剑,指向李渊道:“太子与齐王叛乱,均被诛杀,请陛下下诏命所有兵马听从秦王处置!”李渊看着横眉怒目的尉迟敬德,再看看他手中寒光闪闪的利剑,悔不当初!可眼前摆在李渊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顺从尉迟敬德,一条是和尉迟敬德

  • 李世民想将女儿,嫁与花甲暮年的尉迟敬德,为什么他还坚决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晓燕说历史标签:尉迟敬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折手段地追逐名利,最后只会物极必反,不得善终,因此对于身外之物还是淡然处之为好。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位大臣叫尉迟敬德,他大李世民12岁,李世民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遭到尉迟敬德的拒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一是因为尉迟敬德对李世民非常的忠心,他的忠心是从归降李世民开始的。起初尉

  • 47岁尉迟敬德,暴揍李世民堂弟,李世民:我给你讲个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芳芳电影标签:尉迟敬德

    贞观六年,47岁的尉迟敬德,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差点把李世民的堂弟打到失明。李世民闻讯赶来,非但没有责骂,反而讲起了故事。尉迟敬德自恃功高,一开始并没有反应。李世民见此,也不紧不慢地讲起了《汉书》。尉迟敬德是一个粗人,不爱看史书。可听完李世民说的典故,他被吓得当场跪地求饶。-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