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琼后人墓志铭,记载一件尉迟敬德丑事,原来猛将也难逃此等尴尬

秦琼后人墓志铭,记载一件尉迟敬德丑事,原来猛将也难逃此等尴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润平 访问量:555 更新时间:2023/12/7 10:25:50

李世民手下有两位猛将最为知名,在民间担当“门神”广为人知,一曰秦琼,一曰尉迟敬德

秦琼与尉迟敬德二人,曾为无法入眠的世民守门,使世民安心入睡,因此成为后世“门神”。

其二人本应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在外人看来,更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关系。

1995年,一座墓志铭出土,却让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出现了一丝“裂痕”,因为在墓志铭中,记载了一件关于“尉迟敬德”的丑事,碑文虽与正史记载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却天差地别,引人遐思。

秦琼后人墓志铭记载尉迟敬德丑事——曾被秦琼活捉

这座墓志铭的墓主名为秦怀道,乃是秦琼之子。

墓志铭有这样一段记载:

祖叔宝,隋龙骧将军,从高祖神帝擒尉迟敬德,拜上柱国、马军总管,授秦府右三统军,又除左武卫大将军,食益州实封七百户,改封胡国公,赠徐谯泗三州都督,陪葬昭陵。

其中一句“从高祖神尧帝擒尉迟敬德”与正史记载不符,在《旧唐书》的记载中,仅提到尉迟敬德被秦叔宝打败,并未提及其被秦叔宝生擒,“太宗遣殷开山、秦叔宝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相等仅以身免,悉虏其众,复归柏壁。”

同样的事件,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更为明确,“大破之,敬德、相仅以身免,悉俘其众,复归柏壁。”

可见,秦叔宝虽然打败了当时寻相和尉迟敬德,但是并未能够将其生擒,这一点正史记载的很明确,但在墓志铭中,却用了一个“擒”字,令人不禁生疑,难道此事另有隐情吗?

秦叔宝大败尉迟敬德的那场战斗,发生在美良川。

此战的意义非同小可,且不说收降尉迟敬德,单说此战获胜本身,也是当时处境艰难的大唐一支强心剂。

美良川之战获胜,是大唐对阵武周军首次获胜,从此以后,一改唐军以往的颓势,扭转了战局。

李渊听闻此战捷讯,喜不自胜,对秦琼更不吝惜赞美之意,在言谈之中,表露出此战获胜的巨大意义。

在《旧唐书》中记载,李渊得知美良川一战,秦叔宝打破尉迟敬德以后,不无激动地对秦叔宝说,“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如此厚重的封赏对于此战的重要性给予肯定,同时对秦叔宝的战绩也给予嘉奖,甚至说出了“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的话来。

从李渊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关键信息,第一、秦叔宝的功劳很大;第二,尉迟敬德非常难对付。

关于尉迟敬德如何投降的细节无从得知,只知道是李世民派遣人劝降,但绝非是秦叔宝将其生擒。

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之间的关系发展

尉迟敬德加入李世民以后,与秦叔宝组成李世民左膀右臂,初时,相信二者之间并无嫌隙。

随着时间推移,尉迟敬德与李世民越走越近,在李世民“用人不疑”的手段下,成功将尉迟敬德拉拢为自己的心腹。

尉迟敬德的战功暂且不提,单单是救李世民性命,便不止一次。

李世民与王世充决战期间,尉迟敬德与李世民带着500人巡视战区,结果被敌军发现,被万余人围了个水泄不通。

李世民性命危机时,尉迟敬德挺身挡在李世民面前,一枪挑翻单雄信,不仅救下李世民,反将敌军杀得溃败。

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更是救下李世民,斩杀李元吉,甚至可以说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功臣。

此等种种,对于重情义的李世民来说,自然一一记在心里,而在这些关键时刻,秦叔宝的选择却没能让李世民满意。

凌烟阁功臣列位,秦叔宝二十四位,尉迟敬德位列第七,“武将首功”。

基于这个结果,秦叔宝与尉迟敬德的关系便不会再如最初时那么好了,秦叔宝内心有怨气十分正常,他先投大唐并且立下战功,却被手下败将尉迟敬德后来居上,他居武将之首,秦叔宝却成了武将之末,如何能没有怨气?

况且,尉迟敬德从来都管不住自己,随着战功居高以后,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言语间对其他人都有轻蔑之意。

“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都是居功至伟的功臣,但是在尉迟敬德面前,也不会多得一分薄面,要受尉迟敬德这个武夫的言语攻击。

关于尉迟敬德的居功自傲,在《资治通鉴》中更是记载了他的一件恶劣事迹。

贞观六年,李世民大摆宴席,尉迟敬德受邀出席,见有人列于自己之上,于是立刻勃然大怒道:“汝有何功,合坐我上?”

皇帝的宴会,臣子即便有所不满也应该克制一下,结果尉迟敬德却不管不顾的发问,让场面很尴尬。

这时候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站出来解围,对尉迟敬德进行劝说,却没想到,尉迟敬德骤然起身,“拳殴道宗目”,几乎将其打瞎了。

李道宗贵为皇亲国戚,位序上依然被排在尉迟敬德之后,而且是好意劝说,却遭尉迟敬德拳击,可见,尉迟敬德居功自傲,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地步。

对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道宗尚且如此,尉迟敬德对秦叔宝会是什么态度,可想而知。

秦琼后人为何在墓志铭中“作伪”?

“虎父无犬子”,那都是当时人对“虎父”的客气话而已,真正的英雄之子往往很平凡,秦琼也是如此,他是英雄不假,他儿子却要与之相差千里。

秦怀道袭秦琼爵位,封历城县开国公。

秦琼去世时,秦怀道仅14岁,秦琼当时余威犹在,秦怀道虽然没父亲的武勇,依然得到一份“太子千牛备身”的职位。“千牛备身”在隋朝时称为司仗左右,是保护太子安全的禁卫官名,让秦怀道参与这样重要的工作,也算是给了他父亲秦叔宝一个天大的面子。

秦怀道没能带秦家重回巅峰,为官数十年没有丝毫起色,辗转移任,成为常州义兴县令,去世时六十岁,虽然没能光宗耀祖,也过的十分舒适。

但是到秦怀道儿子一辈儿,名为秦景倩,时任越州山阴县令。

秦怀道的这块墓志铭,其实是秦景倩为其迁坟时重新刻制的内容,或许是想通过这样的举动让当时的官员记起他是名门之后。也或许他只是出于孝道,不论如何,秦景倩做了这件事,也引出了“尉迟敬德”的这个“丑事”。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尉迟敬德并非是秦叔宝生擒,那么,墓志铭中用这个“擒”字作伪,目的何在?

此事还真不能全怪秦景倩,一个“擒”字用的虽然有争议,但是却符合逻辑,或许秦景倩根本就没想那么多,只是阐述一个他认为的事实而已。

武周军被秦叔宝的唐军战败以后,尉迟敬德虽然逃走,没有被直接生擒活捉,但是“敬德收其余众,城守介休”。其实仍然是“困兽”,所以才会在李世民派王道宗、宇文士及去劝降的时候,选择投降唐军。

从这个过程来看,尉迟敬德虽然没有直接被秦叔宝生擒,但是这样纳降的结果与被“生擒”差距也不是很大,只是面子上好看一些而已。

而且,在唐朝的墓志铭当中,有很多都是“夸大其词”、“避重就轻”,比如,唐朝人窦师干的墓志铭中便有“君虽少不垂堂,而壮心奋发,战必陷阵,勇冠三军”的字样,然而其名却在史料中极难寻找。

所以,秦景倩在墓志铭中记载尉迟敬德被秦叔宝所擒其实是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也基本符合事实,而且秦景倩的表述已经很低调,并没有过分表彰祖上的功绩。毕竟,秦叔宝“逼降”尉迟敬德是事实。

在正史记载当中,也没有因为尉迟敬德后来的地位有所隐瞒,更是对秦叔宝使用了美良川一战“居功最高”之词。

如尉迟敬德这般神勇的猛将,也难免要面对曾经不光彩的尴尬,或许,这也是造成他后来居功自傲的原因之一,外表的目中无人,其实是内心深处的自卑心作祟。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标签: 尉迟敬德

更多文章

  • 憋屈死的尉迟敬德,当你对领导有怨气时,教你四招合理发泄

    历史人物编辑:霓裳旅游标签:尉迟敬德

    憋屈死的尉迟敬德,当你对领导有怨气时,教你四招合理发泄他就像是领导的受气包,上星期马部长训了他好几次。他知道有许多事,马部长纯粹是拿他撒气。就像浙江一个项目谈崩的事。一开始,浙江的赵总提出本月月末来一趟,把谈了半年的合同签了。但是不知为什么,直到月底也没来。小郑专门负责这件事,一直在催问赵总怎么还不

  • 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又一次在重围中联手杀敌,铁槊神箭,合璧无敌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萍爱生活标签:尉迟敬德

    从621年五月十日罗士信收敛裴仁基尸骨、悲叹人生如寄,到622年二月二十五日英勇就义,前后时间不过短短七个多月,似乎他早有预知自己的生命很快结束。名震河北的大刀王君廓率领一千五百多人尚且守城不住,为什么罗士信一定认为他会守得住?成了刘黑闼的阶下囚后,为什么罗士信一再执意求伤?……这似乎是一个谜,有谜

  • 秦琼后人墓碑上记录了尉迟敬德一件丑事,原来猛将也难逃此等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沧海笑标签:尉迟敬德

    引言: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被后世敬仰。他手下有两位猛将是众所周知的,一位是秦琼,一位是尉迟敬德。秦琼和尉迟敬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猛,两人又同时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对于李世民来说两人缺一不可。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李世民曾经因为害怕而无

  • 和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杜同封一千三百户,凌烟阁却无其名!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尉迟敬德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用以瞻怀唐初开国功臣。时间再回溯到十八年(武德九年)前,唐太宗论功封赏:裴寂食实封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户,……徐世绩

  •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何能够流传千古?埋藏着千古一帝内心的恐惧

    历史人物编辑:亦唐历史标签:尉迟敬德

    每逢新春佳节,稍微有点条件的人家都会有在大门两侧张贴门神的传统习俗。门神的形象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至今广为流传的两位门神则是初唐的两位开国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在唐太宗李世民还未登基称帝前这两位就是李世民手下的头号猛将,可以称得上是股肱之臣。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更是专门建造了一座凌烟阁,以此表彰为

  • 尉迟敬德大闹宴席,唐太宗说了什么?竟让对方性情大变,成为智臣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尉迟敬德

    《资治通鉴·唐纪十》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九月,海内晏安,四夷宾服,大唐初显盛世景象,唐太宗在自己的出生地庆善宫,宴请百官。席间,君臣兴致颇高,又是宴乐,又是赋诗,又是一同欣赏《秦王破阵舞》、《九功之舞》。但随后发生的一场冲突彻底败坏了这场宴会的氛围。引发这场冲突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

  • 尉迟敬德富不易妻,留下千古美名,他儿子却因贪色干了一件丑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尉迟敬德

    唐朝开国名将中,尉迟敬德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李世民钦定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尉迟敬德排名第七,而在凌烟阁武将排名中,尉迟敬德则高居第二,仅次于河间王李孝恭。为唐朝打下半壁江山的大唐军神、卫国公李靖,排名还在尉迟敬德之后,而与尉迟敬德齐名的秦叔宝、程知节,更是落后尉迟恭十几个位次,可见他在唐朝地位与

  • “门神”尉迟敬德:三次挽救李渊李世民性命,玄武门之变首席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尉迟敬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我们都知道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皇帝当中,李世民作为一个军事才能非常出众的皇帝,不但能够带兵打仗,而且在政治上也有成就。而在李世民征战多年当中,能够让李世民全身而退,为他保驾护航的这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被世人称作

  • 尉迟敬德冲到李渊面前:太子齐王叛乱,均被诛杀!李渊:我交兵权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一脸杀气地冲到李渊面前,李渊暴怒:“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毫不迟疑地拔出利剑,指向李渊道:“太子与齐王叛乱,均被诛杀,请陛下下诏命所有兵马听从秦王处置!”李渊看着横眉怒目的尉迟敬德,再看看他手中寒光闪闪的利剑,悔不当初!可眼前摆在李渊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顺从尉迟敬德,一条是和尉迟敬德

  • 李世民想将女儿,嫁与花甲暮年的尉迟敬德,为什么他还坚决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晓燕说历史标签:尉迟敬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折手段地追逐名利,最后只会物极必反,不得善终,因此对于身外之物还是淡然处之为好。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位大臣叫尉迟敬德,他大李世民12岁,李世民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遭到尉迟敬德的拒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一是因为尉迟敬德对李世民非常的忠心,他的忠心是从归降李世民开始的。起初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