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周志庆 访问量:2520 更新时间:2024/1/16 20:16:33

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都会想到元稹。为啥?因为他们俩是那个时代最浪漫的CP。

两人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吟风弄月,一起写诗撩妹。

其实白居易还是个“多情之人”,除了元稹这位CP外,白居易还有一位很重要的CP,那就是刘禹锡

白居易和刘禹锡,自从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后,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的容颜。

此时元稹不再重要,白居易果断选择“移情别恋”,选择跟刘禹锡一起喝酒、唱歌、吟风弄月、写诗撩妹。

这还不够,白居易定居洛阳后,刘禹锡常年在外做官。当刘禹锡调回洛阳后,立马把白居易隔壁家的房子给买了下来,从此两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一、用了三个10年,只为寻找到彼此。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同一年出生的,但是刘禹锡少年成名,早就考上了进士,并且入朝为官。而当时的白居易还在家里啃老。

第一个10年,我已被贬,你才成名。

10年以后,刘禹锡已经做到了监察御史,而白居易才刚刚考上进士,得了一个校书郎的工作。按理说这两个人不会有交集,毕竟出仕时间相差太远了。

可就在白居易做小弟的时候,刘禹锡已经联合其他人,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永贞革新”活动。好家伙,不愧是文坛大家,这一年,刘禹锡才34岁,已经是这场运动中的中流砥柱。

那个时候刘禹锡和柳宗元是最强CP,还没有白居易什么事儿呢!可惜永贞革新的领导人们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结果被保守派一顿猛攻。包括刘禹锡在内的八位主要运动成员,都被贬谪成了各地司马,这就是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的人生到了谷底,而白居易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春,他终于有机会得到了唐宪宗李纯的赏识,同时他的诗文也开始逐渐闻名天下。

第二个10年,我俩双双被贬。

转眼又过了10年,刘禹锡终于回到了京城。他这样的骨干老臣,有能力有才学,按道理会受到重用。

可惜这个时候刘禹锡手贱,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太拽了,主要隐喻着这么一段道理:你们这帮朝中新来的高官别嘚瑟,要不是我被贬谪了几年,哪有你们什么事儿?

结果人家这帮高官看了以后,气不打一处来,得了您嘞,要不您再出去转转?于是乎刘禹锡又被贬谪到了连州做刺史了。

当时白居易已经深受皇帝欣赏了,可是这一年他也出事了。当时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当时担任左拾遗的白居易,果断上书要严惩凶手。结果却被人举报这是越职言事。

这在官场是大忌,有情绪可以找顶头上司说,直接奔董事长那儿号丧几个意思?你的顶头上司不要面子吗?因此白居易就这么被贬谪成了江州司马。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好友时,忽然遇到了一位琵琶女。听完一曲以后,白居易满含热泪地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上学那会儿,背这玩意儿费了老鼻子劲儿了。

第三个10年,你我相识相知。

唐穆宗继位以后,白居易被调回了朝廷,可是他还是喜欢在外地的生活,所以这个时候白居易先后担任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而刘禹锡此时正远在四川做官。

阴差阳错之下,两个人居然在扬州碰面了。果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是真理。两人只见了一面,就知道过去的搭档要换人了,彼此才是自己的“真爱”!

白居易情到深处,不能自已,立刻为刘禹锡写下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看完以后,满含热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所以也洋洋洒洒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好家伙,全都是千古名篇,两个人的第一首唱和诗就这么诞生了。从此以后,两人便一发不可收拾,互相唱和的诗那就太多了。

二、一唱一和,找到了彼此的知己。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唱和诗写了很多年,累计超过了100首之多。他们是同一年出生,又同样正直、忠义,同时又都被贬谪。

虽说出仕时间相差10年,可这完全不能阻碍他们惺惺相惜。因为那个时候,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心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在扬州相遇以后,两个人同时飞黄腾达的日子也来了。在宰相裴度的帮助下,刘禹锡和白居易全都被召回了京城。

白居易做了个刑部侍郎,而刘禹锡做了个主客郎中。不管官职大小,此时的两个人对人生再次充满了希望,因为他们找到了知音。

春天来了,白居易很高兴,所以写下了《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料倚栏千臂鹦鹉,思量何时不回头?

刘禹锡看了以后,立刻给白居易写下了《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好家伙,你们俩是在秀恩爱吗?此后他们秀恩爱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啥?因为刘禹锡再次出去做官了。他实在是在京城呆不惯。

距离产生美,刘禹锡和白居易这距离一拉开,美立刻就来了。相互之间的唱和压根就没有停下来过。

白居易此后稳稳地在朝中做官,一路高升,做到了刑部尚书。

公元836年,65岁的刘禹锡终于回到了洛阳,这回他不再愿意瞎逛了。朝廷安排啥就做啥好了。他的心境为何如此恬淡了呢?

原来他有了新的想法,他要跟自己的知己好好过一段日子。于是乎刘禹锡在白居易家旁边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6年时间。

总结:斯人已逝,刘白CP却一直存在。

70岁那年,白居易很高兴,写下了《偶吟自慰兼呈梦得》:

且喜同年满七旬,莫嫌衰病莫嫌贫。已为海内有名客,又占世间长命人。耳里声闻新将相,眼前失尽故交亲。尊荣富寿难兼得,闲坐思量最要身。

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说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时活到了70岁,因此他们才会如此高兴。同时白居易又想到了那个早早离世的元稹,心里别是一番滋味。

只可惜过了仅仅1年,好友刘禹锡也离开了人世。很难想象白居易此时的心情。他送走了元稹,又送走了刘禹锡,人生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因此白居易开始笃信佛教,自号香山居士。4年以后,75岁的香山居士没有遗憾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和刘禹锡的那些唱和诗,却永生永世地流传了下来,至今读来依旧觉得嬉笑怒骂,潸然泪下。

参考资料:《旧唐书》、《全唐诗》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做人要低调!“诗豪”刘禹锡被流放的一生:原来是祸起这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刘禹锡

    在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之后,接下来的朝代都延续了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尤其是唐朝把科举制,也就是相当于现如今的高考制度完善并发扬光大,这使得在唐朝时期都比较重视文化的学习,这一阶段也为中华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唐代科举制的考题最主要的就是唐诗,因此诗在唐朝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诗人,大文豪。如

  • 刘禹锡是大诗人,却因“话多,口无遮拦”,葬送了一生的仕途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刘禹锡

    众所周知,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骈文,一直被世人传颂。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也有清净如水的清廉品质,爱民如子的情怀,然而在仕途上,确实几度浮沉,最后跌落到只有虚名的边州司马一职。很多人,可能为其打抱不平,可是小编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改变不了“话多”的毛病。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刘禹锡非常的

  • 刘禹锡一句感叹,揭示了世族门第的兴起与衰落,过程引人唏嘘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刘禹锡

    世族是魏晋南北时期地主阶级的统称世族是两汉到魏晋南北的说法,与寒门是相对的关系。南北朝时代,世族已发展成一种具体而完整的社会阶级,与其他阶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只是针对从魏晋到隋唐时代,朝代会兴起和败落,而世族却可以长期存活下来,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为这些地主也阶级掌握着社会资源,土地、人脉

  • 刘禹锡的这首爱情诗,把男女之间的美好相遇,描绘的淋漓尽致!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脍炙人口,而且其中有一些经典的诗句,我们到今天还是会在现实的生活中频繁地引用,这也正是刘禹锡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而且他的很多作品描写的很是生动,也非常的细腻,读来更是朗朗上口;例如他的爱情诗更是别具一格,成为了唐诗里最为经典的爱情作品

  • 南京乌衣巷,这里藏着一座纪念馆,刘禹锡的诗说的就是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的情感标签: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西。过去,王谢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让这条隐匿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幽静古巷名扬四海。这条历史悠久的古巷曾经居住在中国的贵族之家。王谢氏的府邸,也是吴国守卫石城的军营所在地。魏晋时期,乌衣巷是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区。大概出类拔萃的地方,还有中国山水诗鼻

  • 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历史人物编辑:猛哥说教育标签:刘禹锡

    公元793年,黎明破晓时。长安城承天门外,锣鼓宣天。礼部的官员一大早就在南院墙头紧锣密鼓地张贴黄榜,只见榜单最右边写着“礼部贡院”四个大字,榜单往左用黑墨写满了人名。没错,今天是科举放榜的日子。只见翘首以盼的举子们,纷纷挤进榜前,伸长了脖子,势要在名单中搜寻到自己的名字,考中的兴高采烈,扬眉吐气,没

  • 是诗也是词,刘禹锡这篇经典作,两个别具一格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被后世称之为“诗豪”,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文章更是绝佳,他的那篇《陋室铭》,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至今还时常被人们吟诵。而本期笔者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组诗中的一首,其实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民歌,在形式上都是七绝,所以

  • 刘禹锡扬州初逢白居易,诞生一首千古名篇,其中两句广为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刘禹锡

    扬州自古风流繁华,她像一块巨大的文化磁石,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流连忘返。徐凝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颂她;李白吟诵“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她;对她最魂牵梦萦的当属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当然,扬州也少不了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 江西这座寺庙 千年双塔被评为“国保” 唐代诗人刘禹锡都为其写铭

    历史人物编辑:枫桥夜风雨标签:刘禹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之后,陆陆续续地开枝散叶,发展出了很多宗派,而其中的佛教禅宗就有“五家七宗”之说,这“七宗”分别指的是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临济宗、黄龙宗、杨歧宗,可惜的是,这“七宗”在国内大多都发展衰微,黄龙宗法脉更是断绝,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其中的法眼宗在韩国却是长盛不衰,而

  • 刘禹锡的魅力有多大?他送出一首诗,换来了美艳绝伦的歌妓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刘禹锡

    在唐朝那个诗歌文化鼎盛的年代,一首首诗歌让人口齿留香,传诵千古,诗人们的故事也引人入胜,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诗人们的魅力,在当时不亚于超级明星。李白就是典型的例子,名满天下的谪仙人,处处都有拥趸,处处都是赞美之词。一首诗歌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后人的想象。比如诗豪刘禹锡在落魄之时,就曾经用一首诗,换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