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猛哥说教育 访问量:383 更新时间:2023/12/24 10:31:16

公元793年,黎明破晓时。

长安城承天门外,锣鼓宣天。

礼部的官员一大早就在南院墙头紧锣密鼓地张贴黄榜,只见榜单最右边写着“礼部贡院”四个大字,榜单往左用黑墨写满了人名。

没错,今天是科举放榜的日子。

只见翘首以盼的举子们,纷纷挤进榜前,伸长了脖子,势要在名单中搜寻到自己的名字,考中的兴高采烈,扬眉吐气,没考中的愁眉苦脸,垂头丧气。

也有人在这场春闱中脱颖而出,进士及第的他才22岁,他就是被白居易称之为“诗豪”的刘禹锡

有一句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可见科举的难度之大,刘禹锡之才华横溢。

只不过上天给了他一个漂亮的开场,结尾却充满深意。

刘禹锡从一个少年得志的天之骄子,沦落为屡招贬谪的落魄小官,又凭借着自己的一颗纯粹之心,硬是在众星云集的唐代文坛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路,更影响着后代千万人的思想。

天之骄子,崭露头角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小官吏之家,父亲刘绪是天宝末年的进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往苏州定居。

刘禹锡也是刘绪的老来子,除了极尽疼爱,也是竭力培养。

刘禹锡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儒家经典,诗词歌赋,样样出类拔萃,甚至还得到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点拨。

为了一展抱负,科举入仕自然也是刘禹锡的不二选择。

那时候考科举,有才还不行,还得有人脉,有名望,入仕才更有胜算。

刘禹锡也不能例外,19岁开始就游学各地,凭借自己的才学渐渐在士林中赢得一片赞誉。

天不负有心人,22岁的他便一举成名,进士及第。

虽然榜上有名,但是也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还得等任命,短则数月,长则无期。

好在可以参加博学宏词科,只要能考过,立即就可以做官,只不过这一考试比科举还难。

但对于刘禹锡来说,这就是鱼跃龙门的好机会。

于是乘胜追击又一举拿下,先后入职东宫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

后来唐顺宗上位,刘禹锡因缘际会得到重用,积极响应革新,和柳宗元等年轻士大夫一度成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刘禹锡目标明确,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迎来了自己施展抱负的舞台。

国家有难,一马当先

刘禹锡有才,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可惜没有生在一个好时代。

唐顺宗李诵谨小慎微做了25年的太子,终于登上龙位,接到手的却是一个“烂摊子”,收拾起来毫不省力。

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以及唐德宗在位期间放任宦官专权,国库空虚。

虽然前道艰难,但君臣一心,初时也看到过希望的曙光。

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八位监察御史,积极响应王叔文、王伾素所倡导的革新,刘禹锡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整顿国家财政。

同时,兼监察御史之职,虽然官阶不高,但是却有上监宰相下查各级官吏的权力,期间还设立了“举报箱”投诉贪官。

更是在《答饶州元使君书》提出“取信于民为先,秉公办事为本,惩治奸恶为辅”的为政理念。

但是改革持续了一百天就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被迫胎死腹中,顺宗也被迫让位太子,此后革新集团的人物死的死,被贬的被贬。

刘禹锡也从此开始了23年的被贬生涯。

二十三年弃置身,矢志不移

从公元805年开始直到827年才被调回尚书省。

虽然被贬的生涯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愁绪,但大多数时候刘禹锡展现出来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状态。

更是在此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在广东连州重教兴学,带动当地的读书积极性,很多学子还不远万里前来求教,对当地的文化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据统计,在唐代,广东有48名进士,连州就出了12个,到北宋时更多,一度成为进士之乡。

到苏州任职时,遇到了水灾,朝廷认为苏州一向富庶,不需要赈灾,但刘禹锡亲力亲为,体察民情,坚持为民发声,终于获得了赈灾和赋税减免。

后来,苏州人民为了感念他的恩德,还把他的画像放在了“三贤堂”,百姓每年都去祭拜。

而且在贬谪期间,他的经典作品也层出不穷。

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就是安徽任职时写下来的。

众所周知,刘禹锡是被贬官到地方的,当地的县官很会见风使舵,使绊子。

给他安排的住处一次比一次简陋,面积一次比一次小,从三间房,到一间半,最后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但刘禹锡从不抱怨,反而怡然自得,还有感而发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放在门前。

刘禹锡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乐观豁达,绝不向权贵低头,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风骨。

亦舒也说:“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按道理来说,刘禹锡廉洁自律,政绩斐然,在文人中还有着超高赞誉。也不至于一贬到退休啊。

其实他贬官期间是有被召回长安的,只不过都被自己的“诗”给耽误了。

那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有心人利用,告黑状,说他写诗讽刺朝廷新贵,结果又被继续贬。

57岁的时候,再次被召回长安,本来皇帝有意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结果他一高兴又去游玄都观,还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用说,这好差事又黄了,只领了个闲职了事。

晚年的他,比年轻时更加怡然自得,与好友结伴游览,赋诗对吟。

出身不高,他就用知识改变命运。

受到重用,他就无所畏惧,大胆革新。

贬谪23年,他依旧初心未改,一心为民。

都说守初节容易,保晚节难,但在刘禹锡身上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战士精神,时间,地点都在发生变化,不变的唯有那颗纯粹之心。

虽然没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刘禹锡却成为我们古今官员的标杆人物,甚至他的很多作品也成为了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积淀。

就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真正的纯并不是单纯,并不是对周遭的险恶一无所知。而是在看尽各种苦难与丑恶后,仍然保留着当初的善良与纯真,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也希望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像刘禹锡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活出自我。

图源网络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是诗也是词,刘禹锡这篇经典作,两个别具一格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被后世称之为“诗豪”,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文章更是绝佳,他的那篇《陋室铭》,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至今还时常被人们吟诵。而本期笔者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组诗中的一首,其实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民歌,在形式上都是七绝,所以

  • 刘禹锡扬州初逢白居易,诞生一首千古名篇,其中两句广为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刘禹锡

    扬州自古风流繁华,她像一块巨大的文化磁石,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流连忘返。徐凝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颂她;李白吟诵“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她;对她最魂牵梦萦的当属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当然,扬州也少不了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 江西这座寺庙 千年双塔被评为“国保” 唐代诗人刘禹锡都为其写铭

    历史人物编辑:枫桥夜风雨标签:刘禹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之后,陆陆续续地开枝散叶,发展出了很多宗派,而其中的佛教禅宗就有“五家七宗”之说,这“七宗”分别指的是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临济宗、黄龙宗、杨歧宗,可惜的是,这“七宗”在国内大多都发展衰微,黄龙宗法脉更是断绝,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其中的法眼宗在韩国却是长盛不衰,而

  • 刘禹锡的魅力有多大?他送出一首诗,换来了美艳绝伦的歌妓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刘禹锡

    在唐朝那个诗歌文化鼎盛的年代,一首首诗歌让人口齿留香,传诵千古,诗人们的故事也引人入胜,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诗人们的魅力,在当时不亚于超级明星。李白就是典型的例子,名满天下的谪仙人,处处都有拥趸,处处都是赞美之词。一首诗歌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后人的想象。比如诗豪刘禹锡在落魄之时,就曾经用一首诗,换来美

  • 刘禹锡描写爱情的一首诗,只有短短28字,最后两句堪称经典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刘禹锡

    据《汉书》记载,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子嗣众多,一生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别说一般的王爷,就连历史上那些皇帝也比不上刘胜。经过几百年的开枝散叶,刘胜的后代越来越多,比较著名的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以及与白居易、柳宗元齐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聊聊刘禹锡的一首爱情诗。刘禹锡自幼聪慧,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

  • 白居易官场失意,找刘禹锡喝酒,写下一首诗,看似潇洒,实则苦楚

    历史人物编辑:育育聪爱生活标签:刘禹锡

    关注“诗词小筑”,与闲花一起闲斟细品,任丝丝幽香冲淡浮沉!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夜晚,灯下练字,抄写白居易的诗,写到《钱塘湖春行》时,停下了笔墨。目光陡转,落了这

  • 刘禹锡最经典的两首讽刺诗,一首打脸,一首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刘禹锡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中唐时期,唐王朝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内忧外患使得国家积弊愈重。唐顺宗即位后,王伾、王叔文携同一批志同道合的士大夫发起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永贞革新!当时年仅33岁的诗豪刘禹锡就参与了永贞革新,并且与王伾、王叔文、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

  • 柳宗元、刘禹锡、元稹和白居易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难?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刘禹锡

    “二王八司马”是个比较奇葩的政治团体,因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挫折和失败的意味。与其他团体相比,“二王八司马”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可是里面却不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大文豪柳宗元、刘禹锡,能让韩愈作传的陈谏,史学家凌准等人。这个团体如同昙花一样,绽放之后便迅速凋谢,退出主角的舞台。不过在数十年后,他们也

  •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人家,刘禹锡为什么写金陵用这三个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刘禹锡

    “乌衣巷口,夕阳慵懒下坠。晋朝时,王谢豪门的景象早已不见。那曾经在高堂华宅安家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的人家。唐朝的刘禹锡,游览金陵南京的时候,其实正是中唐时期,唐朝结束了历史之前长达几百年的割据局面,此时虽然也有一些内部矛盾,但总体而言,人民安定,国家富庶。而金陵,在唐朝已经不占据有更重要的政治中心

  • 《陋室铭》的作者是谁,史书记载了另一人,竟不是刘禹锡

    历史人物编辑:阿海说文化标签:刘禹锡

    《陋室铭》:山不高,但有仙人。水不必很深。斯是陋室,而我贤德。上层苔痕青,帘上草色青。与ru有说有笑,未接触口腔医学。可以调素琴,读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之劳。南阳诸葛庐,西蜀紫云阁。孔子曰:‘何以有此?'短短几百字,尽显作者的远大志向、安乐祥和、不与世俗为伍的意趣。渲染出简室的雅致境界,堪称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