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禹锡:64岁时大彻大悟,写了一首诗,把人生活明白了

刘禹锡:64岁时大彻大悟,写了一首诗,把人生活明白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欣悦 访问量:3203 更新时间:2023/12/14 17:58:29

中国作为四大明古国,却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我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其中,汉字的功不可没。

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古人也在使用,只不过在细微之处略有变化。所以现代人读起古代的文章,除了文言句式上有阻碍以外,整体并不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心力。通过古人写的文章或者诗歌,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之中,有如陶渊明一般“不为五斗米折腰”得清高,也有像苏东坡这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更有李太白这样“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正是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生命个体的精神力量。而今天要说的刘禹锡也是在古代文化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人物。

战国时期宋玉首次在《九辩》中以逢秋而悲映射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此后的历代诗人皆逃不开悲秋的意象。往往谈起秋天,就是万物凋零,一片萧条悲寂的景象。词人李煜将清秋与寂寞挂钩;大诗人杜甫更是直言“万里悲秋常作客”。

可刘禹锡不一样,他偏要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他看来,秋天也未必就如大家所言那般寂寥,反而充满了诗情画意,别有一番风味。早年看到这句诗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多年以后再细细品读,才发觉刘禹锡此人身上长着反骨,可谓是代表着古代文人高挺的脊梁。

曾经以为,“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是一种高大的文人形象,所有的老师都在大肆渲染陶渊明清正高洁的品格。或许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角度,陶渊明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既然世俗不能容下他的理想,那他就进入自己架构的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不问世事。

可像刘禹锡、苏轼这样的人,他们并非单纯地想做一个文人,他们更想要的是政治上的话语权,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因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于命运的那种有声的抗争,更加让人动容。苏轼一生,一贬再贬低,换做旁人,干脆不再折腾,何必吃这个苦。

但他不一样,即使知道要得罪人,该说的话要说,该提的意见还是要提。终此一生,他从未放弃心中的政治信念。

和苏轼一样,刘禹锡在后世人看来,一生都在被贬谪。第一次是因为政治改革受到牵连,此后几次皆是因为写诗嘲讽权贵而被流放。

无论是在庙堂还是在江湖,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国尽忠的想法,也没有自怨自艾,自甘堕落。他在被贬的路上写下了《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展现了刘禹锡不同寻常的性格品质——这世间人皆以为不幸的的事情,在他看来不过如此。

被贬23年后,他从巴山楚水之地回京,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3年的凄苦悲伤,就这样烟消云散,未来的日子还是充满了无限春光。这样一个人,拥有最悲剧的人生,却从不让顾影自怜。他也激励了后世的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幸。

晚年64岁的刘禹锡用直白的语言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中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是被后人传唱至今。

即使是面对衰老,刘禹锡也展现出了这样的乐观不屈的品质。诗中说,人们都因为老去而伤感,可这样的伤感并没有用。人生过去的日子里,经历了很多事,看过了很多人。

细细想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伤感或者不幸之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坦然。这或许正是在那些被贬谪的日子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大彻大悟吧。

即使步入晚年,他依旧是曾经那个纯粹的刘禹锡,命运的折磨并没有让他忘记去感受生命和人生的美好。因而他才能在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几百年以后,带着他的精神世界,通过一首首故事,展现给我们。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刘禹锡

    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都会想到元稹。为啥?因为他们俩是那个时代最浪漫的CP。两人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吟风弄月,一起写诗撩妹。其实白居易还是个“多情之人”,除了元稹这位CP外,白居易还有一位很重要的CP,那就是刘禹锡。白居易和刘禹锡,自从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后,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的容颜。此时元稹不

  • 做人要低调!“诗豪”刘禹锡被流放的一生:原来是祸起这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刘禹锡

    在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之后,接下来的朝代都延续了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尤其是唐朝把科举制,也就是相当于现如今的高考制度完善并发扬光大,这使得在唐朝时期都比较重视文化的学习,这一阶段也为中华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唐代科举制的考题最主要的就是唐诗,因此诗在唐朝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诗人,大文豪。如

  • 刘禹锡是大诗人,却因“话多,口无遮拦”,葬送了一生的仕途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刘禹锡

    众所周知,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骈文,一直被世人传颂。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也有清净如水的清廉品质,爱民如子的情怀,然而在仕途上,确实几度浮沉,最后跌落到只有虚名的边州司马一职。很多人,可能为其打抱不平,可是小编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改变不了“话多”的毛病。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刘禹锡非常的

  • 刘禹锡一句感叹,揭示了世族门第的兴起与衰落,过程引人唏嘘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刘禹锡

    世族是魏晋南北时期地主阶级的统称世族是两汉到魏晋南北的说法,与寒门是相对的关系。南北朝时代,世族已发展成一种具体而完整的社会阶级,与其他阶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只是针对从魏晋到隋唐时代,朝代会兴起和败落,而世族却可以长期存活下来,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为这些地主也阶级掌握着社会资源,土地、人脉

  • 刘禹锡的这首爱情诗,把男女之间的美好相遇,描绘的淋漓尽致!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脍炙人口,而且其中有一些经典的诗句,我们到今天还是会在现实的生活中频繁地引用,这也正是刘禹锡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而且他的很多作品描写的很是生动,也非常的细腻,读来更是朗朗上口;例如他的爱情诗更是别具一格,成为了唐诗里最为经典的爱情作品

  • 南京乌衣巷,这里藏着一座纪念馆,刘禹锡的诗说的就是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的情感标签: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西。过去,王谢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让这条隐匿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幽静古巷名扬四海。这条历史悠久的古巷曾经居住在中国的贵族之家。王谢氏的府邸,也是吴国守卫石城的军营所在地。魏晋时期,乌衣巷是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区。大概出类拔萃的地方,还有中国山水诗鼻

  • 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历史人物编辑:猛哥说教育标签:刘禹锡

    公元793年,黎明破晓时。长安城承天门外,锣鼓宣天。礼部的官员一大早就在南院墙头紧锣密鼓地张贴黄榜,只见榜单最右边写着“礼部贡院”四个大字,榜单往左用黑墨写满了人名。没错,今天是科举放榜的日子。只见翘首以盼的举子们,纷纷挤进榜前,伸长了脖子,势要在名单中搜寻到自己的名字,考中的兴高采烈,扬眉吐气,没

  • 是诗也是词,刘禹锡这篇经典作,两个别具一格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被后世称之为“诗豪”,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文章更是绝佳,他的那篇《陋室铭》,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至今还时常被人们吟诵。而本期笔者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组诗中的一首,其实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民歌,在形式上都是七绝,所以

  • 刘禹锡扬州初逢白居易,诞生一首千古名篇,其中两句广为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刘禹锡

    扬州自古风流繁华,她像一块巨大的文化磁石,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流连忘返。徐凝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颂她;李白吟诵“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她;对她最魂牵梦萦的当属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当然,扬州也少不了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 江西这座寺庙 千年双塔被评为“国保” 唐代诗人刘禹锡都为其写铭

    历史人物编辑:枫桥夜风雨标签:刘禹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之后,陆陆续续地开枝散叶,发展出了很多宗派,而其中的佛教禅宗就有“五家七宗”之说,这“七宗”分别指的是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临济宗、黄龙宗、杨歧宗,可惜的是,这“七宗”在国内大多都发展衰微,黄龙宗法脉更是断绝,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其中的法眼宗在韩国却是长盛不衰,而